漁港的清晨是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刻,捕魚的船只滿載新鮮漁獲歸來,買賣雙方忙著挑選、議價。在海南島東南角的瓊海市潭門鎮,當地人世代以捕魚為生,這種生活模式已延續了千余年。
不過,近年來受氣候變化以及休漁政策的影響,漁民出海打魚的日子越來越少。據潭門官方統計數據,在潭門6個漁業村3385戶居民中,漁業從業者3000余人。潭門鎮在冊漁船609艘,其中大中型漁船87艘,小型漁船522艘。2024年,潭門的海洋捕撈總產量為38615噸,近五年來呈下降趨勢。
出于兼顧當地民生,實現生態保護和可持續漁業的考量,近年來,海南省大力推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引導漁業從業人員“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
44歲的符名林是當地較早轉型的漁民之一,他擁有潭門最早的一家民宿。
2017年,他將老家潭門鎮石碗村的一座老房子改造成名為“無所歸止”的民宿。后來,他和當地40名漁民一道成立了一個漁民合作社。在政府資金和政策扶持下,合作社籌集了300萬元將潭門鎮排港村老渡口附近的一片12公頃海域的使用權租下,經營海濱餐廳,開展海釣、摩托艇、浮潛在內的一些海上項目,同時嘗試生態趕海等生態研學旅游活動,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就業機會。
“至今我們共投資1000余萬元,其中部分資金來自政府的支持,村集體也以產業資金入股方式參與了項目投資,我們每年都會給村集體分紅。”符名林說。
選擇上岸,原因有多方面。
潭門漁民大多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海產品市場的洗禮。以推動漁業和水產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海南本土民間公益組織智漁創始人韓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對紅珊瑚、玳瑁和硨磲的需求一度很旺盛,這給海洋物種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2009年前后,硨磲捕撈和加工業在潭門興起,2012年當地政府表態扶持硨磲加工業。然而,自2017年1月1日起,海南島開始全面禁止出售、購買、利用珊瑚礁、硨磲及其制品。這對以硨磲聞名的潭門鎮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變故。
“回看歷史,人們會發現潭門的漁業捕撈對不同產品的需求呈現了周期性特征,它高度依賴生態資源、自然資源。現在珊瑚礁、硨磲被禁止了,市場對珊瑚礁魚類開始追捧。但這是不可持續的,潭門的本地漁民該提前做好準備。”韓寒說。
此外,氣候變化導致了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這使得靠天吃飯的漁民生活越發艱難。去年的超強臺風“摩羯”,是近年來最具破壞性的一次極端氣象災害。“極端天氣對海南當地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造成了特別大的破壞。臺風‘摩羯’摧毀了潭門漁民近岸的魚排,養在里面的許多高價捕撈活魚逃逸,漁民遭受很大的損失。”瓊海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王秀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為鼓勵廣大漁民嚴格遵守禁漁期的規定,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升級,海南省為漁民提供了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
2022年1月農業農村部制定印發的《“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提出,進一步提高漁業現代化水平,推進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和限額捕撈制度,實現“全國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數量與2020年相比實現負增長”的目標。“現在,潭門對漁船總數有嚴格的配額限制,只能減少漁船數量,基本不可能再注冊新的漁船用于近海捕魚了。”潭門漁民協會會長丁之樂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海南還提供大量補貼用于漁船設備的改造升級和漁民減船轉產。比如,在漁船設備改造升級方面,省里支持將近海高能耗、安全狀況差的老舊漁船更新改造為節能環保安全新材料漁船,以及將資源破壞強度大的漁船更新改造為資源友好型捕撈漁船。符合條件的近海捕撈漁船船上設施設備更新改造可獲得總額不超過項目設備采購價80%的補貼。
此外,據王秀紅介紹,瓊海市政府每年會花費數十萬元用于各類漁業相關培訓,包括漁民轉產轉業職業技能培訓、休閑漁業安全生產知識等。現年34歲的吳淑顯曾參加了互聯網平臺運營、海鮮產品電商經營、休閑漁業安全技能、民宿運營等方面的培訓。“瓊海市和潭門鎮兩級政府提供的這些培訓在漁民轉型轉產當中有相當大的作用。”吳淑顯說。
按照海南引導漁業從業人員“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的目標,一些當地年輕人選擇從城市回到潭門創業。因包括潭門在內的海南東海岸區域尤其容易受臺風影響,發展深遠海網箱養殖有難度,許多年輕人選擇了往岸上走、往休閑漁業走。吳淑顯就是其中之一。
吳淑顯從2020年起陸續在潭門開了一家咖啡館和兩家民宿。2023年,他和村里的五位同齡人成立了一家名為“牧漁晚歌”的小規模漁民合作社。2024年底,潭門鎮政府投資建造了五艘休閑漁船,因看到休閑漁業發展的寬廣市場,吳淑顯的漁業合作社從今年起開始租賃并負責運營這五艘休閑漁船以開展海釣等商業活動。
“乘坐休閑漁船海釣,出海到大約5海里的海域,一次兩個小時,一艘艇收費1580元,差不多能坐8—12個人。運氣好的話,在休漁季節的5—8月份,人均能一次釣到30—50斤魚。”吳淑顯說,潭門的旅游旺季包括節假日、寒暑假,休漁季禁止漁船出海捕魚,但是并不禁止釣魚,旺季時,五艘休閑漁船一天凈收入最多能有15000元。
此外,銷售海鮮產品、獲取其更高附加值,也成為潭門當地人的轉型出路。
“我們周邊的漁村有很多年輕人在學習做直播,電商銷售海鮮,目前規模雖然不算大,但我們潭門的海鮮非常好賣,基本供不應求。”吳淑顯介紹,今年休閑漁船投入運營后,合作社還準備嘗試船上直播海釣,開拓新的市場。
不過,相較于銷售海鮮,進入休閑海釣產業,對漁民來說,有一定的門檻。韓寒說,目前的政策禁止任何漁船改造用于休閑漁業,“這意味著漁民必須花費數百萬元建造一艘新船來開展休閑漁業,對大多數當地人來說是一筆不菲的投入”。
政策鼓勵漁民上岸后通過優惠甚至免除租金的方式,承包一定面積的灘涂,開展海螺等海產品養殖。“理論上這些政策都有,但漁民真正這么做還是很困難的。比如需要進行前期論證,包括環境評價等,這些工作要投入幾萬元或者十幾萬元。漁民作為個體承包者是很難有實力或者下定決心去嘗試的。”韓寒補充說道。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海洋與漁業研究所教授兼所長William Cheung(張威廉)表示,旅游和水產養殖這樣的替代生計門檻很高,轉型并不是對所有從事小規模捕魚的漁民都可行。“即使為他們提供一些(培訓和資金支持方面的)資源,這些技能對他們來說也并不容易掌握。通常只有一小部分漁民能夠成功轉向其他生計。”
上岸,不意味著捕魚的完全消失。在不休漁的時候,漁民們還是會出海。目前潭門的600多艘漁船中,近90艘大中型漁船常年至遠海包括西沙南沙等海域捕魚,500多艘小型漁船則在平時天氣允許的情況下至近海捕魚。
美國斯坦福大學環境社會科學教授澤維爾·巴蘇爾(Xavier Basurto)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當地漁民的知識經過多年與水生環境的互動而不斷完善,是找到人與自然更可持續關系解決方案的關鍵。”
他和其他受訪者都強調,小規模漁業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傳承。
“我的祖先們、爺爺和父親一生都在這里捕魚。我們這代人和他們唯一的區別是捕魚方式。我爺爺駕駛帆船捕魚,我父親是機動木船,而我則是駕駛游艇去捕魚。我認為我們的捕魚文化并不會消失。”吳淑顯說。
“在任何情況下,漁業都是保底的生計來源。國家應該支持小規模漁業的持續,并且出臺政策保障漁民生計來源多樣性,漁業是第一產業,傳統漁業盤活了,其他相關的加工、旅游業都會盤活。”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王利兵相信,只要潭門漁民還能捕魚,還能像以前一樣在南海這片“祖宗海”自由捕魚,潭門漁民就能保持其內心的安全感,漁業文化傳統就能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