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2年,聞一多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該校是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開辦的,學制為8年。
求學期間,聞一多因腦子聰明、做事肯下功夫,在入學后第三年就成為《清華周刊》編輯。這在當時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非常受人尊敬。
聞一多畢業那年,一個署名為“犯人”的作者在《清華周刊》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離別》。他用樸實的筆調刻畫了自己心中的聞一多,并在文章最后對二人即將面臨的離別“深感難過”,文字極富感染力。
由于作者發表時沒署真實姓名,沒人知道“犯人”到底為何方神圣。更關鍵的是,“犯人”還特意交代《清華周刊》的負責人,讓他轉告聞一多,不要調查自己的真實姓名,也不必給自己寫信,一切看起來非常神秘。
讀完《離別》后,聞一多被深深感動,雖然一直猜不出“犯人”到底是哪位朋友,但這并不妨礙他給對方寫一封信。
聞一多的回信熱情洋溢又真情流露。在信的開頭,他直接稱對方為“我親愛的犯人”,隨后將心中感受和感激之情傾瀉而出,洋洋灑灑寫了近1000字。落款時,他還幽默風趣地寫道:娛人自娛的罪犯,你最忠誠的朋友一多。
回信雖已寫完,可苦于不知作者何人,無法寄出,這也成為壓在聞一多心頭的一件憾事。
不久后,同在清華求學的梁實秋打聽到了“犯人”的真實姓名,原來是他們共同的好友顧毓琇。聞一多聽后一怔,隨即莞爾:此兄待人真誠,低調內斂,用匿名方式傾訴離別之情,也算符合他一貫的行事風格。
顯然,顧毓琇這種無傷大雅的“黑色幽默”為當時略顯艱澀的生活增添了一絲樂趣。許多時候,靜默的關心和深沉的表達更能流露朋友之間的真情實意。
編輯 蘇睿 / 美編 苑立榮 / 編審 許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