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暉"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教育與管理學組副組長,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糖尿病分會常務委員,江蘇省老年學會第五屆骨質疏松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擅長糖尿病及并發癥、甲狀腺疾病、骨質疏松、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征、內分泌性高血壓、痛風、圍產營養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如今,在這個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打開手機滿屏都是各種“網紅減肥法”的花式轟炸。這些聽起來既誘人又神奇的方法,讓無數渴望減肥的小伙伴深陷其中,躍躍欲試。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深入探尋哪些減肥方法能讓你吃得開心,瘦得輕松又健康持久。
目前,備受推崇的飲食減肥法包含以下4種,它們是否真的有用呢?
(1)生酮飲食:生酮飲食是一種通過極低碳水化合物攝入,迫使身體進入酮癥狀態,從而以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的飲食方式。生酮飲食最初用于治療兒童癲癇、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等。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身體主要依賴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提供能量。但在生酮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被嚴格限制(通常少于50克/天),迫使身體轉而燃燒脂肪產生能量,這一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叫作酮體的化合物,供身體各部分使用,尤其是大腦。
長期生酮飲食會引發營養不均衡的問題。當身體長期處于酮癥狀態,可導致代謝性酸中毒,影響水電解質平衡,出現頭暈、虛弱、疲乏等癥狀。長期高脂肪飲食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導致消化不良、便秘、腹瀉等消化道問題,還可能增加心臟病、腎臟病、骨質疏松等健康問題。
(2)主食減肥法:與生酮飲食截然相反,主食減肥法主張每天保證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攝入,特別是抗性淀粉類主食,如冷藏后復熱的米飯、土豆等。其中的科學原理是抗性淀粉在小腸中難以被消化吸收,像膳食纖維一樣進入大腸,被腸道菌群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這一過程不僅能減少實際熱量吸收,還能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改善代謝健康。
但我們必須看到的是,這個方法的效果個體差異很大。首先,這個方法可能對AMY1基因拷貝數較少的人群(唾液淀粉酶分泌不足)效果有限。其次,攝入量需要精確控制,普通成年人每日主食建議控制在150—200克,過量仍會導致熱量超標。最后,主食減肥法對搭配要求高,必須配合優質蛋白質(如魚類、豆制品)和大量蔬菜,否則可能營養失衡。
(3)輕斷食、間歇性斷食。這是一種備受追捧的減肥方法,包括16+8(16小時禁食,8小時進食)、5+2(每周2天極低熱量)等模式。適度輕斷食確實有助于控制總熱量攝入,但不少執行者容易陷入兩個誤區:一是禁食期間過度饑餓,導致進食窗口暴飲暴食;二是忽視食物熱量,認為“只要在時間窗口內,吃什么都可以”。實際上,輕斷食成功的關鍵在于進食期間仍要保持營養均衡。
(4)明星減肥法(又稱“黃瓜雞蛋法”)這是被明星快速減肥帶火的方法,這種極端低熱量、單一食物的減肥方式,雖然能在短時間內看到體重數字下降,但會導致肌肉流失、基礎代謝率降低,一旦恢復正常飲食,體重極易反彈。更重要的是,長期營養單一可引發脫發、女性月經紊亂、免疫力下降等嚴重后果。
代餐食品作為近年來飲食領域的新興品類,品種繁多,讓有減肥需求的群體看了很難經得住誘惑,但代餐食品真能代替正餐嗎?目前,市面上比較火爆的代餐產品為代餐粉、代餐奶昔、蛋白能量棒、即食肉類代餐、輕食盒子等。
代餐食品最明顯的特征是低能量、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假設我們正常吃一日三餐,平均每餐會攝入500—1000千卡的能量,而每餐份代餐食品的能量僅為200千卡。如果我們的一日三餐完全被一份代餐食品取代,那么我們每天大概就只攝入600千卡的能量。這種低能量攝入的生活狀態,確實能幫我們控制體重。但是,代餐食品還潛藏諸多健康風險:
首先,無論哪種形式的代餐食品都可能面臨行業標準缺失、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目前,國內尚無關于代餐食品的強制性標準,僅有中國營養學會頒布的《代餐食品》團體標準作參考,市場監管亟待加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多次明確表示,不推薦將代餐作為長期減肥手段,其可能帶來營養失衡和健康問題。
其次,營養不全面是代餐食品最突出的問題之一。長期使用代餐會導致營養素、礦物質和維生素缺乏,可能引發貧血、腸道菌群紊亂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再次,代謝適應性降低是代餐減肥的另一大隱患。當人體長期處于低熱量攝入狀態時,基礎代謝率會逐漸下降以適應能量短缺,這種現象被稱為“代謝適應”。一旦恢復正常飲食,由于代謝率已降低,體重很容易快速反彈,甚至超過減肥前的水平。
最后,代餐減肥往往伴隨嚴格的飲食限制,容易引發對食物的過度關注和焦慮情緒。一些減肥者會陷入“暴食—節食”的惡性循環,這樣不僅影響減肥者的心理健康,還會擾亂其正常的饑餓感和飽腹感機制,使體重管理變得更加困難。
面對五花八門的減肥方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以下簡稱《指南》)猶如一盞明燈,為減肥人群指明了科學方向。這份《指南》融合了現代營養學理論和傳統醫學智慧,提出了多學科優勢互補的減肥原則。
1.能量控制:精準計算最好
《指南》明確指出,控制總能量攝入是體重管理的關鍵,但絕非盲目節食。科學的方法:每日能量攝入平均降低30%—50%,或推薦量為男性1200—1500千卡/日,女性1000—1200千卡/日的限能量平衡膳食。適度而非極端的熱量缺口,既能保證減重效果,又避免因過度節食帶來代謝損傷。
《指南》還建議,可根據身高計算理想體重:標準體重(千克) = 身高(厘米) - 105,再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求量制訂個體化方案。這種個性化能量計算方式,遠比一刀切“每天只吃800千卡”要科學合理。
2.營養平衡:3大營養素的黃金比例
與生酮飲食等極端方法不同,《指南》強調3大營養素的科學配比:脂肪20%—30%,蛋白質15%—20%,碳水化合物50%—60%。這種平衡的供能比例,既能滿足身體各系統正常運轉,又能保證減重期不出現營養缺乏的問題。
需要特別注意,減重期間應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如魚蝦、瘦肉、豆制品)的攝入,有助于保持肌肉量,避免基礎代謝率大幅下降。同時,還要優選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雞胸肉、魚蝦等。
3.飲食行為:容易被忽視的減重關鍵
除了“吃什么”和“吃多少”,《指南》還特別強調“怎么吃”的重要性,提出4點實用建議:
(1)定時定量規律進餐:重視早餐,不漏餐,晚餐建議在下午5—7點進食,之后不宜再進食。
(2)控制零食飲料:避免隨意進食零食、喝含糖飲料,尤其要戒掉夜宵。
(3)細嚼慢咽:減緩進餐速度可以增加飽腹感,減少總食量。
(4)調整進餐順序:按照“蔬菜→肉類→主食”的順序,有助于減少高能量食物攝入。研究表明,改變進餐順序這一項,就能幫助減少約10%的熱量攝入。
了解《指南》的基本原則后如何將理論轉化為日常生活的實際行動呢?平衡膳食需要做到“三要三不要”原則,這樣才能讓人輕松瘦下來,并且瘦得健康、瘦得持久。
1.平衡膳食的“三要三不要”原則
(1)要多樣化:《指南》建議每天攝入的食物種類不少于12種,每周不少于25種。一個簡單的實現方法:每餐包含主食、蛋白質、蔬菜三種類別,主食可粗細搭配(如糙米、燕麥),蛋白質交替選擇(如魚、豆制品、蛋類輪換),蔬菜選擇不同顏色的品種。
(2)要控油、鹽、糖:每天食鹽不超過5克,烹調油20—25克,添加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日常可使用限鹽勺、噴油壺等工具量化。還需要特別警惕隱形鹽(如醬油、腌制品)和隱形糖(如酸奶、沙拉醬)。
(3)要合理分配三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推薦為3∶4∶3。特別要重視早餐質量,避免“早餐馬虎、午餐應付、晚餐暴食”的不良模式。
(4)不要極端限制某一類食物:無論是完全戒碳水,還是完全不吃脂肪,都是不科學的。正確的做法是選擇優質來源:碳水化合物優選全谷物、雜豆類;脂肪選擇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堅果)。
(5)不要分心進食:專注進食有助于感知飽腹信號。研究顯示,分心進食會多攝入約15%的熱量。
(6)不要追求速效:《指南》指出,較為理想的減重目標是6個月減少當前體重的5%—10%,合理速度為每月減2—4千克。過快減重可能導致肌肉流失、代謝率下降,增加反彈風險。
2.讓健康飲食習慣變得簡單可持續
最好的減肥方法,是能堅持一生的飲食方式。《指南》強調:減重者要循序漸進地減至正常體重。那就需要將健康飲食貫穿于日常生活中,讓健康飲食習慣變得簡單可持續,只有這樣才能收獲理想體重,獲得長久的健康。
(1)食材選擇技巧:購買小包裝油鹽調料,便于控制用量;冰箱常備洗凈切好的蔬菜,減少烹飪阻力;辦公室抽屜存放堅果、全麥餅干等健康零食,避免餓極暴食。
(2)外食應對策略:優先選擇清蒸、白灼等低油烹飪菜品;點餐后主動要求少油少鹽;避免光盤壓力,剩余打包不浪費。
(3)3步走嘗試前沿減肥法:①在嘗試某一熱門減肥法之前,應先進行醫學評估,通過人體成分分析、靜息代謝檢測等明確自身代謝特點;②接受專業指導,可以通過正規醫院營養科制訂個體化漸進方案;③實施動態監測,關注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指標。
減肥科技的進步,不是為了創造更多“捷徑”,而是提供更精準的方案。最好的減肥方法,或許不是讓你瘦得最快的方法,卻是讓你一直保持健康狀態的方法。
(編輯" " 王" " 幸、周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