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夜晚,小區里的一方清水塘里時時傳來清脆悅耳的蛙鳴聲。起初是零星幾聲,像是試音,接著便連成一片,此起彼伏,以天地為舞臺,奏響夏夜的樂章。
蛙鳴和童謠、民歌一樣,清新悅耳,溫潤鄉愁,沁入人的內心。聆聽蛙鳴,我總是熱淚潸潸。透過飄忽的蛙鳴,我眼前浮現出母親的白發如蘆花般紛揚,家鄉的老屋同古窯般靜默,葦灘上的蒿草似經幡一樣飄搖。
懷想兒時風情搖曳的夏夜,結伴捉流螢、捕青蛙的片段,心就嘩啦啦地潮了一片。那盈盈灌耳的蛙鼓,激昂亢奮地聒噪著,將落寞的靜夜和曠野,喧囂得如同夏天一般熱情洋溢、生機勃勃。
皓月當空,人們聚于小木橋上納涼。說古論今中,包裹四野蛙聲,那情景便有了一種詩的韻致。清風似少女的纖纖素手,縹緲的蛙聲如蘇州評彈,穿過朦朧月色,裊裊娜娜,沁人肺腑。
鄉村的蛙鳴是最鄉土、最純粹的天籟,城市短暫的蛙鳴總是心存戒備,總是被尖利的車嘯淹沒。蛙聲為恬淡平和的鄉村生活涂抹了一層暖色,在鄉村的背景上奏起了土味十足的二胡曲、嗩吶曲、塤曲。
蛙們是鄉村快樂的精靈,是純粹的詩人和歌手。蛙鳴時而稀疏如古剎晨鐘,時而繁密如疾雨驟至,時而舒緩如小河淌水,時而激越如春江潮涌。透過蛙鼓紛紛的旋律,我們摸索到的是充滿魅力和張力的鄉村風情,是沉甸甸的稻穗淡淡的幽香。我們的呼吸伴隨著節奏分明、起伏有致的蛙鳴,共同構成夏夜豐富的音像圖景,傳達一種莫名的幸福和快慰。
某日,我去溱湖國家濕地公園看到木橋,心中鄉愁汩汩流淌。木橋蒼老,夕照凝脂,流水嬌柔,牧笛輕飏,麥秸草屋,灰瓦土墻,隨意穿插。這時,四野蛙聲鋪天蓋地而來,如奏一部雄渾的樂曲,令人淪陷其中不能自拔。一種累積千百年沉垢般的氣息,撲人衣袂,如宋畫般蒼勁古雅。
“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蛙鳴是月光下的盛典,具有很強的儀式感。陣陣蛙鳴,洶涌而來,劈頭蓋臉,打濕蓬勃生長的鄉愁。蛙鳴時節,讓我們走出喧囂和浮躁,讓如水的蛙聲蕩滌胸中的郁結,讓心靈充盈著久違的溫潤和感動。
(編輯" " 顧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