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腸鏡檢查普及率越來越高,不少人因憂慮腸鏡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而耽誤檢查,還有人困惑:做腸鏡發現腸息肉到底要不要切?要切的話是立即切還是等等再切?
腸鏡是一種細長且可彎曲的醫學儀器,可以幫助醫生觀察腸道內部的健康情況。腸鏡直徑約1厘米,能通過肛門深入直腸,直至大腸的末端,能為醫生提供直觀、清晰的視野。腸鏡檢查作為診斷大腸及結腸內部病變的有效手段,對于發現腸道炎癥、潰瘍、息肉,乃至惡性腫瘤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腸癌的發生通常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早期沒有明顯癥狀,通過定期做腸鏡檢查,可以在癌變發生前發現并處理腸道內的病變息肉,大大降低患腸癌的風險。
一般來說,首次腸鏡檢查建議在45—50歲進行,如果檢查結果正常,沒有發現息肉或其他異常情況,之后可每隔5—10年做一次腸鏡檢查。盡管腸鏡檢查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因充氣、牽拉等操作感到一定的不適,但借助先進的醫療技術和醫生豐富的操作經驗,大多數患者能在醫生的指導下順利完成檢查。此外,無痛腸鏡技術的推廣極大地減輕患者的痛苦和恐懼,使這一檢查更加人性化。
腸息肉是腸道黏膜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贅生物。腸息肉的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般微小,有的則能長到數厘米。雖然大多數腸息肉都是良性的,但部分腸息肉有可能逐漸惡變,轉化為惡性腫瘤。腸息肉就像一枚枚潛藏在腸道中的“不定時炸彈”,及時發現并處理病變腸息肉可以有效預防腸道惡性腫瘤。而腸鏡,正是發現這些“不定時炸彈”的利器。
炎癥刺激、不良生活習慣或遺傳因素都可能導致腸息肉產生。腸道黏膜在炎癥的長期刺激下會導致上皮細胞增生,形成腸息肉,常見的炎性腸道疾病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不良飲食導致大便中粗渣過多,也會誘發腸息肉;腸息肉常為家庭聚集性發作,如果家庭成員中有患腸息肉的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員更容易患有腸息肉。腸息肉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患有其他癌癥的患者,如乳腺癌、胃癌、膀胱癌的患者,出現腸息肉的概率會更高。
腸息肉可發生在結直腸的任何部位,大致可分為以下類型:
(1)腺瘤性息肉:這是最常見的腸息肉類型,為單個或多個,有蒂或無蒂,大小可從直徑數毫米到數厘米,多見于乙狀結腸及直腸。
(2)炎性息肉:這種腸息肉是腸道黏膜長期受炎癥刺激出現增生的結果,通常伴有原發炎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阿米巴病、血吸蟲病、腸結核、克羅恩病等。
(3)錯構瘤型息肉:這種腸息肉多發生在10歲以下的兒童群體中。
(4)其他類型:如腸道黏膜肥厚或增生形成的增生性息肉等。
做腸鏡檢查發現腸息肉后,要不要切?立刻切還是觀察后切?面對這些問題,要根據腸息肉的大小、類型和患者的自身情況來判斷。
一般來說,5毫米以下的腸息肉,由于其體積較小,惡變風險相對較低,醫生可以在腸鏡下直接用活檢鉗進行切除,操作簡便快捷,患者恢復也快。對于0.5—2厘米的腸息肉,由于其體積較大,可能需要采用內鏡黏膜下切除術,以確保切除徹底,同時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至于2厘米以上的大息肉,由于其惡變風險高,且切除難度較大,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接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腸息肉的類型是決定治療方式的重要因素。有些腸息肉,如炎性息肉,可能是腸道炎癥引起的,其惡變風險較低。針對這種情況,患者可以先進行抗感染治療,觀察腸息肉的變化情況,再決定是否切除。有些腸息肉,如腺瘤性息肉,惡變風險較高,一旦發現,需要盡快切除。
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基礎疾病等也會影響腸息肉的治療方式。對于年老體弱、患有多種基礎疾病的患者,貿然切除息肉可能帶來健康風險,因此,醫生需要謹慎地評估。
對于腸息肉這一常見病變,預防優于治療,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保持好心態和定期體檢來降低其發生風險。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是維護腸道健康的基礎。其次,調整飲食結構。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類等,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從而降低腸息肉的發生風險。同時,要減少高脂肪、高糖分等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這些食物不僅會影響腸道健康,還會導致超重和肥胖。再次,保證鈣攝入。鈣離子對腸道有保護作用,建議每天攝入足夠的含鈣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海產品等。最后,適度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有助于維持腸道的正常功能。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并定期體檢。長期的精神壓力和負面情緒也會影響腸道的正常功能,增加腸息肉的發生風險。定期體檢可以讓我們盡早發現腸道內的異常情況,從而做到及時治療,避免病情惡化。送給大家一段順口溜,幫助記憶預防腸息肉的要點:
規律作息不熬夜,定期體檢記心上,
戒煙限酒保健康,生活品質自然強,
多吃纖維少吃糖,營養平衡身體棒,
鈣質食物不可忘,骨骼強健精神爽,
心態平和情緒好,健康幸福樂逍遙!
(編輯" " 顧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