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患者誤信“推拿力度越大,效果越好”“推拿前無須醫學檢查”等錯誤觀念,導致軟組織損傷加重、椎間盤突出急性發作等案例在臨床上屢見不鮮。本文就“扒一扒”常見的推拿認知誤區,教你避開養生路上的“深坑”!
部分人認為,推拿時疼痛感越強、手法越重,效果越顯著,甚至刻意選擇手勁大的技師。實際上,過度用力會導致肌肉和結締組織損傷,長期高強度按壓可能引起局部神經麻木或肌肉纖維化。專業推拿應遵循“柔和、滲透、持久、有力”的原則,有效按摩的標志是局部發熱、身體微汗或出現打嗝等身體自然反應,而非以疼痛程度衡量推拿效果。長期重度按摩可能導致肩頸部位失去知覺,須通過漸進式放松手法恢復組織彈性。
許多人將腰背酸痛直接歸因于肌肉損傷并貿然尋求推拿治療,但脊柱腫瘤、結核、骨折、類風濕等疾病也可能引起類似癥狀。例如,頸椎錯位若強行復位,可能導致神經壓迫加重。所以推拿前須結合X線片或磁共振檢查明確病因,避免誤診、誤治。尤其是若不顧急性感染、腫瘤等推拿禁忌證而強行推拿,可能延誤病情,甚至引起嚴重并發癥。
有的推拿機構為縮短時間,會省略肌肉放松步驟直接進行關節復位。正確的流程分為4步:首先,通過揉、擦等手法放松肌肉;其次,調整關節至復位最佳體位;再次,通過“動中求正”實現精準復位;最后,進行穩定性維護。若跳過放松步驟強行復位,肌肉緊張可導致復位偏差,甚至引起二次損傷。例如,腰椎小關節錯位要在肌肉松弛狀態下緩慢調整,否則易加重疼痛。
部分人追求正骨時關節發出的“咯咯”聲,認為這是復位成功的標志。實際上,多數骨骼復位不會產生明顯聲響,頻繁人為制造響聲會增加關節軟骨磨損的風險,長期這樣操作可能誘發關節炎。專業判斷應結合觸診、活動度測試和影像學評估,而非依賴聽覺反饋。對青少年和老年人復位時,動作應緩慢,關節可能無響聲,但仍能達到治療效果。
過度推拿會導致肌肉被動依賴外力,降低自我修復能力,反而引起肌力減退。建議單次推拿時長控制在45分鐘內,每周不超過3次。急性疼痛期可短期增加頻次,但慢性問題要結合主動鍛煉恢復功能。長期頻繁按摩可能使肌肉失去彈性,陷入“按后舒適—復發—再推拿”的惡性循環。
推拿雖然對治療多種疾病有效果,但對惡性腫瘤、嚴重心肺疾病、急性感染等不僅無效,還有害處。例如,血友病患者推拿可能引起內出血,孕婦腰腹部推拿可能導致流產。推拿應明確適應證范圍,如頸椎病要結合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而非單一依賴推拿。一般來說,以下幾類病種適合推拿治療:骨傷科疾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肩周炎、急性腰扭傷、梨狀肌損傷綜合征、背肌筋膜炎等)、內科疾病(胃脘痛、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征、便秘、腹瀉、呃逆、頭痛、失眠、頭暈、中風后遺癥、支氣管哮喘、感冒、咳嗽、肺氣腫等)、兒科疾病(小兒腹瀉、疳積、厭食、嘔吐、便秘、感冒發熱、咳嗽、肌性斜頸、脊柱側彎、夜啼、遺尿、抽動癥、發育遲緩等)。
部分患者認為,只有重手法才能疏通經絡,尤其在小兒推拿中,家長常追求過度使用力度。輕快、柔和的手法通過持續滲透同樣能達到調節臟腑功能的效果。例如,補法多用輕揉,泄法應適度增加力度。兒童皮膚嬌嫩,若力度過大可能引起皮下出血,要根據體質和病癥調整手法力度。
推拿的辨證施治是中醫理論在手法操作中的核心體現,強調根據患者的體質、證候、病因病機差異,選擇針對性的手法、穴位、操作方式,實現“因人、因實、因地”而異的個性化治療。例如,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的穴位選擇截然不同,前者要溫陽散寒,后者要清熱解表。同一穴位不同操作方向也會產生補泄差異,如順時針摩腹促進排便,逆時針摩腹可緩解腹瀉。
推拿并非絕對安全,以下情況應嚴格禁止:開放性傷口、凝血功能障礙、嚴重骨質疏松、精神疾病發作期、嚴重心肺疾病、骨折、妊娠期婦女、醉酒狀態等。例如,骨折患者推拿可能造成骨移位,醉酒狀態推拿容易引起嘔吐或心律失常。推拿前,可主動告知醫生是否有以上情況。
生活中許多肌肉酸痛是長期保持不正確姿勢導致的,只通過推拿緩解不適卻忽視姿勢矯正,可能導致肌肉被動松弛而喪失自我修復能力?。日常應將推拿作為輔助治療手段,配合核心肌群訓練、姿勢調整等主動干預措施。例如,久坐人群應加強腰背部的肌肉鍛煉,有意識地調整坐姿,不能依賴每周推拿緩解癥狀。推拿是被動的治療方式,通過外力幫助放松肌肉、緩解疼痛或調整關節,建議推拿與主動訓練相結合,遵循“松解(推拿)—激活(訓練)—強化(功能恢復)”的流程。每位患者需要在推拿醫師、康復醫師的指導下,制訂個性化的方案并執行,從而達到最佳康復效果。
需要強調的是,推拿是中醫外治法中的專業技術,應根據患者體質、病程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嚴格掌握適應證。尤其對急性期神經根水腫、骨質疏松或椎體不穩患者嚴禁使用暴力推拿手法。規范的推拿治療應由具備醫學資質的醫師操作,其療效建立在精準的解剖學定位和生物力學評估基礎上,絕非簡單的“松骨按摩”。此外,要警惕非醫療機構以保健名義進行的超范圍治療,這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神經血管損傷。只有建立科學認知,加強醫患溝通,才能讓這項傳承千年的醫術真正安全有效地為大眾健康服務。
(編輯" "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