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臨述縣緊扣農業農村發展實際與縣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聚焦農產品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托管服務,創新構建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此舉不僅穩定了糧食種植面積,保障了糧食供給安全,更推動農業生產組織化、科技化水平顯著提升,實現農業產值、農民收入與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同步增長,為縣域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注人新動能,開辟了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路徑。
1臨沐縣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背景
臨述縣地形以丘陵為主,占土地總面積的72.82% ,平原與山地分別占 23.36% 、 3.82% ,地形破碎化程度高、土地資源整合困難,導致農業機械化推廣受阻,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規?;?、機械化發展進程。其次,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兼業化趨勢加劇,農村土地分散經營與現代農業規?;?、標準化要求矛盾突出,嚴重肘農業園區化、集約化發展?,F代農業發展函需專業化組織統籌、多元化要素支撐及差異化市場渠道,而縣域內相關資源整合不足。作為縣域支柱的化肥產業面臨發展瓶頸,企業亟需通過技術創新、服務現代農業、推廣生態種植模式,實現綠色轉型以減少面源污染,重構產業競爭力。
2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經驗做法
臨述縣秉持“市場主體推動、企業主力帶動、政府政策引導、多方協同共進”原則,系統探索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形成“組織引領 + 政策賦能 + 市場培育 + 體系支撐 + 服務創新”五位一體發展路徑,成效顯著。
2.1構建多層級領導組織體系
積極發揮政府組織力量,建立“政府主導 + 市場協同”雙軌機制:政府牽頭組建縣、鎮、村三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領導體系,市場化服務組織聯動農機手、基層社員,形成“行政推動 + 市場運作”融合模式,實現資源整合與高效協同。
2.2 創新政策引導支持
出臺《臨述縣人民政府關于支持金豐公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助推現代農業發展的通知》等文件,構建政策支撐框架。連續三年投人600萬元,對農機購置實施政策補貼基礎上再補貼,降低服務主體成本。出臺《關于開展“農地收益貸”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開發商業性農業保險,政府每畝補貼5元,支持臨述金豐公社附加350元/畝風險保障,破解融資與風險難題。
2.3 重視市場服務主體培育
注重發揮市場聚合力量,開展“雙社聯辦”模式和“黨建 + 社會化服務組織 + 農戶”等生產模式、實施“百千萬”創建活動,作為撬動鄉村振興及縣域全局發展的突破口與著力點,為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等新產業創造社會,同時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形成“黨建 + 村集體(合作社) + 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的新模式。
2.4強化服務體系標準化
不斷健全完善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四全程”與“六統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農戶滿意度作為衡量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注重加強監管。組建縣級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聯盟,發展會員320家,聘請各類專家116名,建立技術推廣服務示范基地20余個。
2.5拓寬服務范圍提升服務水平
積極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范圍拓展,努力提升服務水平。開展“一站式”農資產品打包服務,完善農資套餐;創新金融保險服務,鼓勵金融機構探索農地經營收益權質押擔保等方式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做好農產品銷售服務,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對農產品加工、營銷進行智能化監管;開展職業農民培訓;推廣“社員系統APP”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信息化管理、農機師調度、社員服務可追溯、種植業互動、在線教育、娛樂互動等6大功能,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升級。
3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實踐成效
3.1 壯大村集體經濟,構建小農戶利益聯結機制
通過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有效破解“誰來種地”難題,為兼業農戶提供托管服務,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同時,也為農機大戶和合作社開辟了增收渠道,形成了“服務換收入”的雙贏模式。不僅增加了農民收人,還為擁有農機設備的現代技術種植大戶和合作社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徑。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與農業生產社會化組織的結合,推動了農業服務規模的擴大和村集體收入的增加,建立了農民、服務組織與村集體之間的長期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從初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增收,到中期良種先進技術應用與訂單生產增收,再到后期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增收的全過程,農民利益得到保障。
3.2促進農業集約發展,奠定農業現代化基礎
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加速了土地的集約化進程,為現代高效農業的規?;a、標準化管理、品質化保證和特色化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通過縣域、鎮級和村級的三級示范方創建,臨述縣已經形成了包括地瓜、杞柳、蔬菜、茶葉、花卉苗木、藍莓、葡萄和烤煙等在內的八大優質高效農業生產基地。
3.3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與縣域產業融合發展
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成為臨沐縣肥料生產龍頭企業成功轉型的典型案例。以金正大集團牽頭的金豐公社為例,其服務收入在2019年突破了120億元,同比增長3.6倍,其中農資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此外,史丹利農業集團也通過轉型升級建設了全國最大的土壤批量檢測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土壤改良和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
3.4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推動,吸引了大量專業科技人才、植保專家和農機能手進入生產一線。通過技術培訓與業務培養,這些人才逐漸成長為農業的“專職人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模式。
3.5 促進要素資源下鄉,助力鄉村振興
通過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臨述縣成功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產業鏈要素資源,包括拜耳等農資企業和道依茨法爾等農機企業、阿里巴巴等銷售渠道、光大銀行和華夏銀行等金融機構。這些資源的集聚為臨述縣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提供了重要支撐,也成功解決了農業農村發展要素資源短缺以及城市和工業下鄉缺乏渠道與載體的難題。
4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4.1相關主體認識程度有待提高
首先,農戶對農業生產托管的認識有待提高。農民對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的差異認識不清,托管土地的積極性不高,導致集中成片托管土地更難,因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難以擴大服務規模。其次,鄉村干部對于農業生產托管的重視程度不夠,支持力度有待加強。受土地流轉政策的影響,鄉村干部尤其是鄉鎮干部僅停留在通過發展土地流轉,以土地集中實現現代農業的單一模式。對于發展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服務規?;瘜崿F農業現代化的認識程度還有待加強。
4.2 服務規?;潭扔写岣?/p>
服務規?;瘜崿F的前提是土地的適度規模集約。土地規?;泄苊科娣e原則上不低于10畝,臨沐縣農戶土地碎片化現象非常嚴重,土地大規模集中難,在推進規?;泄芊諘r,需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導致農業生產成本攀升,限制了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阻礙了農業現代化進程。有時因少數農戶不同意托管,致使托管面積不足,前期投入付諸東流。因此,服務規模化水平函待提升。
4.3服務質量與市場秩序有待規范
服務主體規范化程度有待提高。各類經營服務主體規模普遍偏小,組織化程度不高,機械化水平低,能夠進行標準化生產的較少;合作社運作不規范,財務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統一服務標準亟需建立,由于缺乏統一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標準,農業服務主體進入門檻低,市場環境雜亂無章,甚至引發惡性競爭;農業生產托管的開展主要在服務主體與小農戶之間簽訂和實施,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導,小農戶利益有可能遭到損害。因此,亟需政府在服務價格指導、服務質量監測和服務合同監管等方面進行規范和引導。
4.4生產托管發展模式有待創新
農業生產托管作為我國農業經營制度的創新,關系到政府、市場和社會等諸多方面,應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實施、村集體和農戶參與”的局面。目前,農業生產托管的發展主要依賴于市場主體的單向推動,缺乏政府和村集體的引導和參與?!皢蜗蚨取钡氖袌鰠⑴c發展模式可能導致服務主體的過度市場行為,甚至引發社會問題的發生。
5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提升策略
5.1 強化試點示范引領作用
針對當前生產托管認識不足、行動不力、推動不積極的問題,應選取符合條件的重點鎮、村,采取“村帶鎮、鎮帶縣”的遞進模式,提供包括農機服務、農技服務、產業及人才培訓等在內的多功能社會化服務。通過服務特色產業發展,充分展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成果和對外服務能力,示范帶動縣域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整體提升。
5.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縣、鄉、村三級協同參與
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采取購買服務、以獎代補、先服務后補助等方式,加大對現代農業公司、家庭農場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同時,積極引導小農戶在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或全程接受托管等社會化服務,確保小農戶也能享受財政支持政策帶來的紅利。財政部門應整合各類支農資金和項目資金,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精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國土、規劃、農業、供電等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力度,開辟綠色通道,提高辦事效率,此外,政府應建設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數字平臺,實現村民生產托管簽約、需求信息、資源調配、質量標準監控及農機培訓等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服務。
5.3加快標準制定,提升服務品質
政府應加快建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標準體系,完善服務機制、標準及方式,提高服務機構的資格門檻,并實施規范化管理。同時,鼓勵和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聯合組建“臨述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聯盟”,加強資格認定、標準制定、質量自律、資源調配及價格等方面的化協作管理機制,推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向標準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在提升服務水平與質量方面,應注重土地修復與質量提升,推廣科學減肥減藥等生態種植模式。對于成方連片的土地,應建設打造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園區。推廣優質產品及特色產品,并根據發展需求不斷提升延伸服務內容。
5.4 創建多元化農業生產托管模式
進一步擴大社會化服務的內容與范圍,探索適應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需求的專項與綜合服務。加大對農資、信息、銷售、金融等服務的投入比例,形成“公司 + 農戶”“公司 + 合作社 + 農戶”等多元化主體合作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
重點引導和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向生態種植模式、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特色產業優勢區建設及農產品品牌建設等領域延伸服務。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種植全程機械化,深挖機收減損潛力。在條件成熟的村整合農業機械和人力資源,成立勞動專業合作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同時,應健全配套設施,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村機耕道、耕作道及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耕地規?;洜I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