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山東是農業大省,也是文化強省,發展過程中始終將優秀農耕文化挖掘保護與傳承利用擺在突出位置,聚焦“文化體驗、文化品牌、文化特色、鄉風文明”重點發力,扎實推進文化體驗廊道重點村建設,充分挖掘保護和傳承利用農業文化遺產的資源票賦,創新開展鄉村特色文化建設,以點帶面深入推進鄉村治理,推動優秀農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續夯實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文化根基。
1聚焦文化體驗,扎實推進文化體驗廊道重點村建設
堅持以文化體驗廊道重點村建設為抓手,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價值,不斷激活文化資源富集優勢,以人為本推動文化“兩創”,促進城鄉經濟文化共融共生。
1.1深度延展文化體驗內容
注重農耕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各類文化資源的活化傳承、沉浸體驗,不斷拓展文化體驗領域,豐富文化體驗內容。各地開展“春觀花、夏勞作、秋摘果、冬玩雪”的農耕季節體驗、“角色反轉、情節連貫”的紅色文化劇本殺體驗、“創意剪紙、花樣面點”的手工制作體驗、“老李家吃手搟面、老王家吃水餃”的鄰里鄉親美食品嘗體驗等文化體驗項目,涌現了認養認種游、紅色故事匯、休閑垂釣、村歌村晚等各類鄉村文化體驗活動,充分挖掘文化體驗內涵,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促進游客與村莊各體驗要素的雙向互動。
1.2 發展壯大富民產業
以文化為引領,以產業為支撐,深挖鄉村多元價值,多形式發展種養產業。通過認種、認養等形式,把農業生產過程做成研學體驗,舉辦農民豐收節、美食節、采摘節、開漁節等節慶活動,開展“村BA”籃球賽、村跑等體育活動,帶動了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百姓生活更加殷實。例如,淄博市桓臺縣起鳳鎮華溝村依托當地文化資源優勢,打造采摘園、采蓮、捕魚、野外露營、農家院特色館等一體化文化體驗場景,拓寬了銷售渠道,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1.3有序推進硬件建設
堅持深人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強化文化廣場、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合理布局自駕營地、服務驛站等,打造了一批研學基地、文化客棧等文化服務設施。例如,濟寧市梁山縣吳樓村依托黃河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等資源,建設鄉愁記憶文化園、黨建文化園、黃河灘區農桑漁獵博物館等場所,不斷提升文化體驗品質,奠定文化體驗堅實基礎。
1.4著力提升鄉風民風
順應群眾期盼,用農民易于接受的原創村歌、“縣鄉長說唱移風易俗”節目等方式,持續推進重點村文明鄉風建設。例如,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林家村原創的村歌《荷香醉美是林家》獲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農業農村廳舉辦的“村歌嘹亮·2023山東省新時代鄉村歌曲采風創作征集展演”優秀節目獎,并在全省展演。
2聚焦文化品牌,充分保護發展農業文化遺產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傳統村落特色保護區建設,加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深人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0年對加強農遺的挖掘保護傳承利用提出要求。山東省認真貫徹落實文件要求,在農業文化遺產挖掘和保護、傳承和利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
2.1 強化組織建設,注重創新服務
率先全國建立省級、國家級和全球級的農遺三級梯次培植做法,建立全國首個省級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名錄,開展山東省農遺挖掘認定工作,為申報中國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提供儲備項目。此外,廣納人才,建立農遺專家組,組織專家開展農遺地實地查驗,助力農遺發掘保護利用。截至目前,山東省已完成兩批省級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挖掘認定工作,共認定山東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46個,其中,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0個,國家級農遺數量居全國前三。
2.2強化文化傳承,注重宣傳推廣
鼓勵各地建設農遺主題博物館、農遺主題公園等,將農業文化遺產滲透義務教育學習、寫入地方志等書籍,推廣從二十四節氣到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智慧,傳承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青島市把農業文化遺產納人中小學學農實踐教育,讓小學生成為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和宣傳者。昌邑市飲馬鎮山陽村設立山陽大梨栽培系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編制了《山東昌邑山陽大梨栽培系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科學保護農業文化遺產。
2.3強化生態保護,注重綠色發展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優秀農耕智慧,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遵循。例如,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山東萊陽古梨樹群系統中挖掘出獨有的掐萼技術,既避免了蟲害,又增加了甜度,提高了萊陽梨的品質。在山東昌邑山陽大梨栽培系統中挖掘出“就地儲藏、不用占地、無需能耗、綠色環保、經濟高效”的低溫沙窩儲藏成熟技術,既留住了脆甜口感,又延長了保質期。
2.4強化產業融合,注重多元賦能
在中國農民豐收節山東主場設立農遺專展,在展示農遺地文化內涵的同時,其土特產品以“好品山東·地潤農遺”品牌一并展示,打響了遺產地農產品品牌。鼓勵遺產地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多元價值,推動發展文化產業,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農遺產品品牌價值,促進農民增收。例如,棗莊嶧城依托山東峰城石榴種植系統,提煉總結出團結擔當作為的峰城石榴精神,推動形成石榴盆景盆栽產業,石榴盆景盆栽產值達到6億元,極大促進農遺地農民增收。
3聚焦鄉村文化特色,創新開展特色文化建設
堅持深度挖掘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和景觀等多元價值,依托地域獨特的文化資源,創新發展鄉村特色文化。
3.1評選鄉村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
圍繞“工藝美術、創意創新、數字產業、文藝演出、文旅融合”等五大鄉村特色,評選了161個全省鄉村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培育了一批木雕、吉他、剪紙、刺繡等具有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鄉村文化藝術品牌,發展研學康養、文藝特色、文化演出等各種富民產業,喚醒了鄉村沉睡的文化資源。例如,濱州市沾化區總結提煉鄉村特色文化符號,貼近農民生產生活,創作了12首家喻戶曉的原創作品,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其中,《甜美下洼等你來》在全省村歌嘹亮活動頒獎晚會上展演,“沾化旋律”也入選鄉村特色文化藝術典型。
3.2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
自2018年起,山東省已連續7年成功舉辦了農民豐收節,避選推廣了一批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產品文化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品牌,進行集中宣傳推介,講好文化故事,充分釋放了文化消費潛力。
3.3開設“農技專家話節氣”短視頻專欄
在“山東農業農村”微信公眾號開設“農技專家話節氣”短視頻專欄,在每個節氣日到來之際,以短視頻的形式宣傳節氣特點和民俗文化,并邀請農技專家進行關鍵技術講解,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專業農事指導服務,該做法受到省政府辦公廳通報表揚。
4聚焦鄉風文明,以點帶面深入推進鄉村治理
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 治,將優秀農耕文化融入鄉村治理,順應群眾期盼,引導制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村規民約,持續推動文明鄉風建設工作走深走實。
4.1 抓美德信用建設
在34個縣(市、區),開展了構建農村“信用 + ”體系、統籌推進美德山東和信用山東建設試點,用積分超市、積分兌換等形式,充分調動了群眾積極性,以“小積分”促進“大文明”。
4.2 抓移風易俗治理
牽頭開展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專項治理工作,創新性開展省級“縣鄉長說唱移風易俗”優秀節目評選活動,積極推薦優秀節目參加全國評選,連續4屆被評為全國“縣鄉長說唱移風易俗”優秀節目,并在京展演向全國推介。例如,濟寧市開展孝老愛親進校園、移風易俗進集市、鄉風文明進村居、村規民約進萬家“四進活動”,梁山縣水泊街道從農民生活角度深入挖掘創作了《文明梁山,水泊新風》,入選全國第四屆“縣鄉長說唱移風易俗”優秀節目。
4.3 抓好文明鄉風宣傳服務
開展“鄉村閱讀榜樣”和“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等評選活動,積極選樹、宣傳文明新風典型,在各級主流媒體上大力宣傳推介,做到以“榜”塑人。例如,青島市組建了鎮村一線宣講隊伍和1.6萬余人的百姓宣講團,宣講隊伍組織創作了6000多個群眾自編自演的宣講節目,打造“家門口說唱”等特色宣講品牌,形成堅實的群眾基礎,煥發了鄉村文明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