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諸城市發揮茶產業優勢,通過深化股份合作機制,創新提升“諸城模式”,形成了全市上下講茶葉、謀茶葉、發展茶葉的良好氛圍,推動了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當前,諸城市的茶葉栽培管理技術正步入關鍵轉型期。隨著設施栽培規模的不斷擴大,茶產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諸城市緊抓這一契機,通過提升栽培技術水平、強化種植管理措施,積極打造特色品牌,推動了茶文化、茶產業、茶產品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1諸城市茶葉種植現狀
近年來,諸城市將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特色產業,“諸城綠茶”成功注冊中國地理標志商標、人選中央電視臺品牌強國示范工程、制作技藝人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桃林綠茶,先后榮獲“中茶杯”一等獎、中國馳名商標,2024年人選“農耕農品記憶索引名錄”。在產業發展規模上,諸城現有穎青、怡明、鴻雨、甘泉嶺、正山堂、德鄰等加工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150多家,其中有機認證企業4家,綠色認證企業17家,SC認證企業21家。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設了30多個茶示范園區,茶園面積達3.8萬畝,其中無性系0.9萬畝,產量2660噸,產值56023萬元,有效帶動了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
為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以來,諸城市政府出臺《諸城市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村貸-諸城市茶產業集群擔保服務方案》《諸城市2023年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工作實施方案》,以“網格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路徑,政府協調、金融支持、支部領辦,帶動產業增效、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發展14個黨支部引領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人股戶數463戶,帶動發展茶園3000畝,落實“飄香貸”3470萬元,其中2023年發展黨支部引領合作社5個,人股戶數177戶,發展茶園面積1040畝,落實貸款1350萬元,推行茶葉優勢特色保險面積1279.4萬畝。
茶葉作為全市的主導產業和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在提升當地村民收人、拉動全市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打造更具競爭力的茶葉品牌,諸城市在種植栽培管理技術方面持續提升和優化,以確保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長期競爭力。
2 栽培管理技術
茶葉栽培管理具體涵蓋茶樹品種的選擇、地塊選擇、水肥管理、種植管理、茶樹修剪、越冬防護等多個關鍵環節。
2.1 茶樹品種選擇
諸城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黨支部引領茶葉合作社,帶動發展無性系茶園,通過引領帶動,茶農認可度提升,以此為基礎,持續打造茶產業“芯片”,篩選引進適合本地推廣的茶樹品種。根據適制茶類和成熟早晚等特點,茶樹品種由最初的鳩坑群體種、黃山群體種到現在的信陽10號、龍井43、中茶108、蒙山9號、黃金芽、金萱、儲葉齊、金牡丹、金觀音等10多個優質無性系茶樹品種。
2.2 地塊選擇
茶葉種植在地塊選擇上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主要涉及土壤和地形等方面。茶樹是喜濕溫的經濟作物,適合生長在生態環境良好、自然植被豐富、背風向陽、空氣清新、水源充足、水質清潔和土壤未受污染的環境下。種植茶葉的土壤要肥沃,土層要深厚,有機質含量在 1% 以上,pH在 4.5~6.5 ,地下水位不高于 1m 。在種植茶葉前,深耕土壤以提高土壤的含氧量,有助于促進茶葉生長,此外,地形地勢對茶葉生長至關重要,諸城市茶葉種植多為山區,這些地區濕度充足、氣壓低、日照長,這樣環境下生長出來的茶芽較嫩,芬芳物質相對較多,口感醇厚但不苦澀。同時針對北方冬春季節風力較大的氣候特點,防護林建設應與茶園建設同步推進,甚至應優先于茶園建設。可在園區周邊及園內規劃建設帶狀或網格狀的防護林帶,園內可栽植單行喬木,并結合灌木綠籬,形成有效的防風屏障,為茶樹生長提供可靠保障。
2.3 種植管理
茶籽播種時間通常選在“清明”前后。播種時采用雙行播種方式,大行距 ,小行距
,穴距
。具體操作時,先在壟上開出 3~5cm 深的溝并澆水,接著在每穴均勻播撒 4~5 粒經過催芽處理的茶籽,確保胚根朝下,播種完成后要立即覆蓋土壤。
茶樹栽植時間一般集中在4月和10月,完成移栽工作后,需及時鋪設水肥一體化設施、搭建遮陰網等,為茶樹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在種植前,要依據茶園的保水蓄水能力以及其他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起壟高度。通常壟高控制在 5~20cm ,對于低洼地,起壟高度可適當增加;而地勢較高或風力較大的區域,起壟高度則可適當降低,壟寬保持在 左右。
目前,全市正大力推廣無性系茶樹的栽培。無性系茶樹通常采用雙行單株的種植模式,大行距為 ,小行距為 30~45cm ,株距為 25~45cm ,兩行茶樹呈交叉栽植方式,每畝種植數量約為5000株。
2.4 水肥管理
在施肥方面,茶樹通常采用“一基三追多噴”的科學施肥方法。基肥于 10~11 月進行開溝深施,每畝施入有機肥 1~2kg 和復合肥30~50kg 。基肥能夠為茶根提供長效養分,增強茶樹越冬抗寒能力,為來年的生長奠定堅實基礎。
追肥分三次進行,第一遍追肥在春分前后,施用低磷高鉀高氮復合肥,用量為 30kg/ 畝,為春茶萌芽提供充足養分,助力春茶優質高產。第二遍追肥在6月上旬,追施 10kg 復合肥,滿足茶樹此階段的生長需求。第三遍追肥在7月中旬,追施 10~15kg 尿素,為秋茶生長提供必要養分。
采用根外補肥的方式,將肥料稀釋500倍,每隔 7~10 天噴施一次,以補充茶樹生長所需的微量元素和養分,此外,在茶葉生長周期內,每隔2個月沖施一次水溶肥,可有效增強茶樹的光合作用,提高茶葉的品質和產量。
在水分管理方面,需根據地塊地形特點和滴灌安裝等綜合因素,合理鋪設滴灌設施,并配套水肥一體化設備。通常當氣溫穩定在 左右,一般在驚蟄前后,要澆足澆透“返青水”,以促進茶樹從休眠狀態中蘇醒。在3~4月春茶萌芽期,夏秋季干旱期以及越冬前,需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澆水,確保茶樹生長所需的水分供應。
2.5 茶樹修剪
修剪技術可以控制茶樹的生長形態,促進分枝和芽發育,提高茶葉的產量和品質。修剪時要注意保留主干和主要分枝,適當疏除枯枝和病蟲害枝條,保持茶樹的健康生長。通常情況下,無性系茶樹移栽定植后,剪除離地 高度以上主干。茶籽播種的,在播種后的第二年完成第一次定剪,幼齡茶樹“四年三剪”進行定型修剪,當茶樹生長高度達 30cm 、有 1~2 個側分枝時開始第一次修剪,剪除離地
左右高度以上主干,修剪一年后進行第二次定型修剪,修剪兩年后進行第三次定型修剪,每次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的基礎上提高
,第四年定剪至成齡茶蓬高度
O
2.6 病蟲害防治
諸城市茶園病蟲害呈現出蟲害重、病害輕的特點,主要害蟲為刺吸類害蟲,這類害蟲會刺吸茶樹的葉片和枝干。隨著種植時間的不斷延長以及種植規模的持續擴大,病蟲害的種類日益增多,發生數量也會顯著增大,主要采取綠色防控措施,涵蓋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治和科學用藥等多個方面。
在生物防治方面要充分利用天敵和寄生蟲等自然力量來控制蟲害的繁殖。例如,引入害蟲的天敵昆蟲,通過它們對害蟲的捕食或寄生作用,降低害蟲的種群數量,實現生態平衡。
科學用藥方面要選擇低毒、高效的農藥進行茶樹噴灑,以殺死或驅趕蟲害。在用藥過程中,嚴格遵循農藥的使用規范和安全間隔期,確保茶葉的質量安全。
加強茶園的日常管理,維持茶樹的健康生長狀態,提高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具體措施包括及時修剪茶樹,去除病弱枝條,促進茶樹通風透光;定期清除雜草,減少害蟲的棲息場所;保持適宜的灌溉和施肥,為茶樹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養分。
2.7 越冬管理
諸城地處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且光照充足。然而,冬季氣溫較低,相較于南方茶區,降水也偏少。茶農需依據當地實際情況,采取搭建防風障、培土、鋪草以及搭扣棚膜等一系列越冬防護措施,確保茶樹安全越冬。
在霜降前后,當氣溫降至 以下時,應及時施用0.5°Bé石硫合劑進行封園,以有效殺滅越冬害蟲和病菌,降低來年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立冬前后,要施足“越冬肥”、澆足“越冬水”。“越冬肥”能夠為茶樹提供充足的養分,增強其抗寒能力;“越冬水”則可以保持土壤濕度,防止茶樹根系因干旱而受損。大雪前后,在封凍前需開展蓋膜、培土或覆草等工作。茶園鋪草具有多重作用,它不僅能夠保蓄土壤水分,穩定土壤溫度,為茶樹根系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還能抑制雜草生長,減少養分競爭,同時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
翌年氣溫回升后,需適當進行通風。一般從3月開始,要根據天氣情況逐步退土、揭膜、清園,轉而進行露天管理。在早春時節,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若遭遇倒春寒天氣,應及時采取熏煙、噴水或覆蓋防霜等措施,減輕低溫對茶樹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