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甘薯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在品種創新方面尤為突出,優質品種不斷涌現。其中,近年引進的甘薯品種“紅瑤”,憑借其產量高、口感佳、抗病性強以及耐貯藏等顯著優勢,深受種植戶與消費者的青睞。
1 品種特性
1.1 品種特點
“紅瑤”甘薯源自日本,在眾多如瑪莎莉、高系14、鳴門金時、哈密、絲滑等日本甘薯品種中脫穎而出,展現出卓越的品質。作為晚熟品種,“紅瑤”具有中長蔓特性,其葉片呈心臟形,顏色鮮綠,葉背脈絡帶有紫色,莖蔓粗壯,分枝數量在 5~6 個。薯塊形狀為紡錘形,表皮光滑,通常每株結薯 5~7 個,生長后期薯塊膨大迅速。薯皮呈紫紅色,薯肉為淡黃色,鮮食時粉面香甜,經過糖化處理后更是軟糯可口,甜度高達 50~55 度。春薯的淀粉含量可達 27% 以上,夏薯的淀粉含量也穩定在 20% 左右。此外,該品種還具備高抗黑斑病、軟腐病的特性,且耐貯藏。不足之處,如結薯時間較晚、易旺長、中小薯率較高以及糖化時間較長等。
在2024年進行的高產優質鮮食型甘薯品種引進與篩選試驗(魯南地區)中,“紅瑤”甘薯于5月17日進行栽培,10月16日收獲。試驗結果顯示,該品種的畝產量達到了2827kg ,在參試的14個品種中排名第8位,憑借其較高的市場價格,綜合經濟效益在參試品種中位列第三位,充分展現了其市場潛力與經濟效益。
1.2 市場前景
“紅瑤”甘薯憑借其出眾的口感與耐貯藏特性,在市場競爭中占據顯著優勢。其食用方式極為多樣,無論是蒸、煮、烤等傳統烹飪手法,還是深加工制成各類甘薯制品,均能完美適配,充分彰顯了其廣闊的市場潛力。
在高端鮮薯市場以及深加工產品領域,該品種以其獨特的口感、優良的薯型以及較高的出成率,深受加工企業的青睞。市場銷售價格是普通甘薯品種的2倍以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目前,“紅瑤”甘薯已在遼寧康平、天津寧河、唐山豐潤、保定阜平、石家莊靈壽、云南文山、山東煙臺、威海、臨沂等眾多甘薯優勢產區實現了一定規模的種植。隨著人們對該甘薯品種特性的深入了解,種植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以及脫毒種苗的廣泛推廣,其種植面積有望進一步擴大,在未來幾年的市場前景十分樂觀,其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2大壟雙行滴灌栽培技術要點
2.1 選擇地塊
甘薯通常對土壤有較強的適應性,但“紅瑤”品種對土壤條件要求相對較高。為收獲高產、優質且品相佳的薯塊,宜選擇土壤質地疏松、肥力狀況良好、有機質含量豐富、透水性能出色,能滿足甘薯生長過程中養分需求的沙質土壤。由于該品種多為春季栽植,土地最好在越冬前進行深翻冬耕。能夠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增加土壤孔隙度,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種群,使土質更為疏松,增強土壤肥力。
2.2 科學施肥
遵循“控氮、穩磷、增鉀、多施有機肥”的施肥原則,每畝施用腐熟有機肥 2000~3000kg ,有機肥在起壟前均勻撒施。同時,按照每畝硫酸鉀 35kg 、過磷酸鈣 40kg 、硫酸鋅 2kg+10kg 尿素的標準,結合起壟施入底肥,將肥料充分混勻后施于壟基部。具體施肥量可根據地塊實際情況確定,地力貧瘠的地塊可適當增加施肥量,地力肥沃的地塊則可適當減少。施肥時,每 50kg 化肥中摻入""辛硫磷顆粒劑,以預防、地老虎等地下害蟲。
2.3 機械起壟
大壟雙行滴灌栽培技術模式要在栽培前起高壟,運用起壟施肥覆膜滴灌一體機進行起壟作業,通過該機械,旋耕、施肥、起壟、鋪設滴灌帶、覆膜可一次完成,達到省工、省時、高效的目的。建議采用黑色地膜,可起到增溫、避光、保濕、除草等效果。壟向以南北方向為佳,要求溝深、壟面平整,壟距 1.1m ,壟高35cm ,壟頂寬 。
2.4薯苗選擇
該品種整體退化較快,病毒容易積累,栽培上要應用脫毒薯苗,可選用一代脫毒種薯繁育苗和脫毒苗的擴繁苗。選取頂端長勢良好的壯苗,要求苗長不少于 ,達到“莖粗壯、節間短、葉片肥厚、頂葉齊平”的壯苗標準。采用高剪苗方式進行剪苗,即從苗床地表上
以上開始剪苗,可起到預防種薯攜帶病菌的作用。一般剪苗 1~2 天苗變軟后再用,避免插苗時秧苗折斷。
2.5 適時早栽
該甘薯為晚熟品種,應適當早栽,生長期不能低于120天,否則產量很低。山東地區一般作為春薯栽培,栽培時間建議4月15日至5月25日,麥茬夏薯不建議栽培。栽前用500倍液的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溶液浸泡種苗根部3~5分鐘,浸苗深度 8~10cm 。插苗時,用甘薯專用插苗工具,在每壟上兩側錯位對插2行,單側株距為 30cm ,壟上的株距為 15cm ,種植密度控制在每畝不低于4000株,薯苗與壟呈垂直角度,深度一般在滴灌帶下方 3~5cm 處。注意插苗后及時用土將秧苗處封嚴,以防白天膜下熱氣排出燙傷薯苗。
2.6 水肥管理
定植后,及時連接滴灌設備進行澆水,初次澆水要根據具體土壤情將水澆透,以確保成活率,但不宜過大,一般澆水 20~30 分鐘,以薯苗周圍形成直徑 10~15cm 的濕潤區為宜。栽后3~5天進行查苗補苗。甘薯栽插后 30~45 天是甘薯發棵的關鍵時期,山東地區容易發生春旱,要根據土壤含水量適當澆水。進入6月中下旬后,進入雨季,要嚴格控水,防水排澇。立秋后,可視土壤情適當澆水,同時,結合滴灌澆水追施鉀肥,每次每畝可追施硫酸鉀 10~15kg 點8月后,要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土壤忽干忽濕出現薯塊裂口現象,在甘薯膨大期,噴施磷酸二氫鉀2~3次,間隔期為7天。
2.7 壟底防草
甘薯定植后,要及時用除草劑對壟底進行封蓋防草。除草劑可選擇異丙甲草胺,每畝 100~ 125g 兌水 60~75kg 噴勻噴灑壟底。甘薯對除草劑較敏感,用藥時,選擇無風天氣進行定向噴灑,防止藥液漂移。在薯苗封壟后,由于薯蔓的遮蓋,雜草生長受限,一般無須再進行除草。
2.8 化學控旺
該品種容易旺長,控制旺長是獲得豐產的關鍵。在甘薯種植中期是山東地區高溫多雨季節,此時藤蔓生長較快,葉蔓旺盛,管理過程中如不合理進行化控,就會導致甘薯地上部藤蔓旺長,地下塊根膨大受限,造成生長失衡,嚴重影響塊根產量與品質,適時進行化學控旺,可以減緩藤蔓徒長,加速養分向薯塊轉移,增加結薯數量,促進薯塊膨大。定植緩苗25天后,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用鉀肥調控植株地上部生長向地下部生長轉換。待薯蔓長度超過 35cm 以上時,用 150mg/kg 的多效唑進行第一次噴施,封壟以后再噴施一次,以后視田間長勢,間隔15天,可再噴施一次。
2.9 病蟲防治
甘薯主要病害有黑斑病、根腐病、莖線蟲病、病毒病,主要地上害蟲有斜紋夜蛾、天蛾、麥蛾、潛夜蛾、蚜蟲、飛虱,主要地下害蟲有、、金針蟲和地老虎。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為原則。農業防治方面,通過采用高剪苗、輪作倒茬、清潔田園、降低蟲口基數等措施;化學防治方面,黑斑病可用 40% 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地下害蟲起壟前可用辛硫磷、苯線磷顆粒劑按每畝 2~3kg 施用,地上害蟲可根據發生害蟲的種類,選用相應的殺蟲劑進行噴霧防治,如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蟲啉、甲維·蟲酰肼等。
3 適期收獲
在甘薯生長過程中塊根沒有明顯成熟期,只要溫度、水分等條件適宜,葉蔓會一直生長,薯塊也會一直膨大。但是當地溫下降到 時,塊根增重很少,
時停止膨大,9℃以下時間稍長即受冷害。山東地區甘薯一般10月中旬開始收獲,霜降前收獲完畢,收獲時盡量避免人為的機械損傷,以保障安全貯藏。收獲選擇晴天進行,用洪珠4U-900型馬鈴薯收獲機進行收獲,薯塊翻出后在田間晾曬 1~2 小時,然后分級裝筐銷售或人庫貯藏,收獲時要做到細收、收凈、輕裝、輕運、輕放,盡量減少薯塊破傷,收獲結束后,及時清理地膜、滴灌帶、藤蔓等,清潔田園。該品種貯藏性好,按常規甘薯貯藏方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