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品種簡介
“齊黃34”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選育的高產、高蛋白、高油、抗病、耐澇、耐旱、耐鹽堿、廣適的大豆品種。該品種以誘處4號做母本,86573-16做父本,采用有性雜交培育的大豆新品種。該品種籽粒蛋白質含量45.13% ,脂肪含量 22.48% ,水溶性蛋白含量33.48% ,比一般品種高 3% ,保水性 74.26% ,含水量 79.24% ,硬度 392.00g ,內聚性0.70,彈性 5.34mm ,口感細膩爽滑,是優質的豆制品加工原料。
該品種于2012年通過山東省審定,審定編號為魯農審2012026號。2013年通過國家黃淮海片區審定,審定編號:國審豆 2013009。
1.1 特征特性
“齊黃34”在黃淮海地區夏播生育期 103~ 108天。有限結莢習性,株型半收斂。株高87.6cm ,主莖17.1節,有效分枝1.35個,底莢高度 ,單株有效莢數38.05個,單株粒數89.32粒,單株粒重 23.12g ,百粒重28.57g 。卵圓形葉片,白色花,棕色茸毛。籽粒橢圓形,種皮黃色、微有光澤,種臍黑色。該品種高抗大豆花葉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擬莖點種腐病,中抗炭疽病和疫霉根腐病,耐澇、耐旱、耐鹽堿、耐蔭,適合機械化生產、間作和套種等特點,對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具有很好的適應性。
1.2產量表現
2018年在山東省禹城市實打驗收畝產308.27kg 。2019年在德州市陵城區實打驗收畝產 341.6kg ,創山東省大豆高產紀錄。2020年在山東省東明縣實打畝產 353.45kg ,創全國夏大豆高產紀錄;2022年在甘肅省靖遠縣實打畝產367.4kg ,創甘肅省大豆高產紀錄。2021年在山西省永濟市實打畝產 313.3kg ,創山西省大豆高產紀錄;2021年在東營市墾利區鹽堿地實打畝產302.6kg ,實現了大豆在鹽堿地上的單產新突破。對優化我國濱海鹽堿地種植業結構、保障國家大豆產業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
1.3 適宜范圍
黃淮海夏大豆區、江淮夏大豆區、西北春大豆區、西南春大豆區和華南春大豆區。
2 栽培技術
2.1 適時播種,保證一播全苗
苗全、苗勻、苗壯,是大豆高產的基礎。缺苗斷壟是黃淮海地區大豆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減產幅度可達 20% 以上。黃淮海地區6月中旬足播種,行距 ,高肥力地塊每畝種植密度11000株,中等肥力地塊13000株,低肥力地塊15000株。西北地區4月份播種。西南山區 3~4 月份播種。華南熱帶亞熱帶地區,2~3月初播種,每畝種植密度20000株。
在土壤情適宜的情況下,選用精量點播機播種,沙質土壤輕度鎮壓,壤土、黏土一般不鎮壓,以保證苗全、苗勻、苗壯。判斷土壤情是否適宜的簡單方法是用手抓起耕層土壤,握緊后可結成團,離地 1m 處放開,落地后可散開。也可用土壤水分測定儀測定土壤水分含量,以確定適宜的播種時間。土壤水分含量 19%~20% 時播種,大豆種子萌發良好;低于 18% 時,大豆種子雖然能夠萌發,但出苗較困難,影響出苗率,且幼苗不健壯;低于 10% 將會嚴重缺苗。土壤水分過多,氧氣供應不足,也不利于種子萌發。
2.2 澆好“三水”
在大豆生長過程中,確保出苗、開花結莢和鼓粒這三個關鍵時期的水分供應至關重要,夏大豆播種時,干熱風較重,一般情況下土壤情較差。如果土壤情不足,土壤水分含量低于 18% ,就應澆水造播種。也可根據天氣預報等降雨后搶播種,但易造成播種推遲,影響產量。最好的方法是播種后噴灌或滴灌,可在播種后當天噴灌1次,出苗前(播種后第4天)再噴灌1次,以確保出苗。
開花結莢期通常在播種后 30~70 天大豆需水量較大,約占總耗水量的 45% ,是大豆需水的關鍵時期,蒸騰作用達到高峰,干物質積累也直線上升。因此,這一時期缺水則會造成嚴重落花落莢,單株莢數和單株粒數大幅度下降。如果出現干旱天氣,一般在連續10天以上無有效降雨或土壤水分含量低于 30% 應立即澆水,減少落花、落莢,增加單株莢數和單株粒數。
鼓粒期通常在播種后 70~105 天大豆需水量約占總耗水量的 20% ,也是籽粒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缺水,則枇莢、枇粒增多,百粒重下降。如果出現干旱天氣,一般連續10天以上無有效降雨或土壤水分含量低于 25% 應立即澆水,減少落莢,確保鼓粒,增加單株有效莢數、單株粒數和百粒重。
2.3 施好“三肥”
在大豆種植過程中,科學施肥對于提高產量和品質至關重要。需重點關注培肥地力、鼓粒初期追肥以及鼓粒中后期噴施葉面肥這三個關鍵環節。
各地的高產實踐經驗表明,要實現大豆高產,土壤有機質含量需達到 1.25% 以上。對于土壤肥力不足的地塊,可在播種前每畝施入腐熟良好的優質有機肥 1000kg 以上,以此培肥地力,確保養分能夠持續供應,為大豆生長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在播種時每畝還需施用氮磷鉀復合肥 10kg ,以滿足大豆初期生長對養分的需求。
鼓粒初期,即播種后70天左右,是大豆籽粒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每畝應追施氮磷鉀復合肥 5kg 以上。通過及時追肥,可以有效保莢、促進鼓粒,增加單株有效莢數、單株粒數和百粒重,從而提高大豆的產量和品質。
鼓粒中后期通常為播種后 80~105 天對大豆產量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時期,建議每 7~10 天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次。葉面肥的噴施能夠延緩大豆葉片衰老,促進鼓粒過程,增加百粒重,進而提高大豆產量。相關試驗數據顯示,噴施葉面肥可使大豆百粒重增加2.4g ,增產幅度達到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