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縣地處粵北,生態優美,是中國鷹嘴蜜桃之鄉、粵北重要生態屏障、新豐江重要水源涵養地,曾獲評“中國宜居宜業典范縣”“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廣東省生態縣”等榮譽稱號。
連平縣擁有“一流的環境、一流的森林、一流的水質”,素有“廣東香格里拉”的美譽。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6.98%,位居全省前列,擁有黃腹角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各類野生動物多達240多種;主要河流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良好的生態環境讓連平縣呈現出一幅“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季飄香、萬壑鳥鳴”的美麗山水畫卷。
依山傍水,環境美起來
據連平縣委副書記、同時也是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駐點幫扶干部王昌龍介紹,近年來,連平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開展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防御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多項工作都達到了100%的優異成績。
“連平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常年接近100%,PM2.5平均濃度僅有15微克/立方米,日常隨時抬頭可見‘連平藍’;縣里的主要河流常年保持優良,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低頭可見‘連平綠’;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醫療廢物達標處置率和危險廢物處置率都達到了100%,可以說出門可見‘連平凈’?!?/p>
為了進一步強化生態保護,筑牢生態屏障,連平縣深入推進綠美連平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大力實施“七大工程”,建立“4+11”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起“六帶、雙廊、四核、多園”的藍脈綠網風景線。
2023年4月11日,河源市法院首個“森林法官”工作室揭牌儀式在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舉行。這既是踐行“兩山”理論、服務綠美連平生態建設的創新舉措,也是健全和完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協作聯動機制的有益探索。
據介紹,“森林法官”是指為“三長兩員”處理責任區內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問題時配備專業法官,并為其提供專業化法律知識培訓和點對點咨詢、聯系,推動破解當前基層林長解決實際問題法律知識不足、護林員管護法律基礎薄弱等問題。
2024年,連平累計打造“幫扶林”“青年林”“金融林”等系列主題林235片,在全縣10個高速公路出入口、國省道等兩旁,種植異木棉、鳳凰木、秋楓及紅花檵木等超4.5萬株,打造綠色通道200千米。
連平縣也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串珠成鏈打造美麗共富示范帶。2023年,忠信鎮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元善鎮新龍村等8個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全縣159個行政村全部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110個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累計建成“美麗庭院”4800余個、美麗河道10條、綠美生態小公園15個。
元善鎮資源驛站是連平服務廣東“百千萬工程”,實現鄉村低碳發展的一項創新實踐。
元善鎮鄧村村附近人口集中、活動頻繁,周邊受納體不足,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用地緊缺。為此,元善鎮因地制宜打造資源驛站,結合實際情況開發農村污水治理新模式。既節約了污水處理設施用地,又大大縮短污水處理時間,高效充分處理附近居民生活污水,解決晴天污水直接流入附近風水塘造成富營養化的問題,對連平全縣污水處理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在元善鎮,筆者看到資源驛站還以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為核心,集約節約利用農村用地資源要素,把光伏儲能發電、新能源汽車充電、鄉村產業商貿運營和青年創業孵化等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有機融合,形成用產業經濟收益反哺農污設施運維費用,高質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新模式。
同時,驛站別具一格的現代化建筑風格,結合新能源汽車充電和新零售等便民服務,也成為當地群眾休閑消費新去處,成為鄉村風貌改善和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的新亮點。據核算,驛站運營年收益8.4萬元,驛站年度固定成本3.7萬元,已經實現了收支自平衡。
而在田源鎮永吉村,針對村里人口較多、居住密集,對于電器電氣化潛力需求大,又急需線路提升改造的狀況,村干部帶領村民圍繞“百千萬工程”要求,將村里建設成為“電氣化示范村”,實現電氣、網絡、通信通村入戶全覆蓋。
為了讓村民真切感受到電氣化的好處,永吉村還積極舉辦大型電能替代推廣活動,普及綠色能源知識、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很多年輕人現場了解到“電磁廚房減少油煙、節省煤氣,無明火更安全”之后,都表示愿意“鳥槍換炮”,為家中廚房進行升級改造。
在永吉村委會廚房,村支部書記熊祥利打著一個電磁炒鍋,只有幾秒鐘的時間,鍋里的油就開使冒出熱氣,的確比煤氣灶熱值更高。熊祥利說,就以村委會廚房為例,經過鍋具和爐灶全電改造之后,單月電量是79千瓦時,電費是44元,比起之前每月的120元,實際節省了76元,變化還是很顯著的。
青山綠水,群眾富起來
優良的環境不但為連平居民帶了更加舒適的居住體驗,也帶了更為可觀的經濟收入。實實在在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上坪鎮位于連平縣最北部,擁有“中國鷹嘴蜜桃之鄉”的美譽,同時也入選“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和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目前當地種植的桃林已達到1萬多公頃。
每到二月中旬至三月初,這里家家戶戶門前的桃花,掙脫乍暖還寒的束縛,肆無忌憚地絢麗綻放,粉妝黛玉,飛撲云霞,引來一批批游人前往觀賞。這一時段,連平縣政府也會在上坪鎮舉辦盛大的桃花節,宣傳推廣“桃文化”,吸引來自各地的游客賞花游覽。
“三月賞花,七月品果”。鷹嘴桃以清甜爽口聞名,贏得了“嶺南十大佳果”“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等稱號,也成為當地人賴以謀生就業、發展振興鄉村的主要經濟來源。2024年獲央視推介,吸引了超過百萬的游客到訪上坪,2023和2024兩年共促進消費金額3.2億元。
除了鷹嘴蜜桃,上坪鎮還大力發展以油茶、高山茶、青梅等農產品生產為主的農業產業經濟,助推特優產業經濟穩健、多元發展。鎮里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開發了石狗坳、雞啼石、風吹蝴蝶、黃牛石、桃花山等特色景點,并保有廊橋、水口橋、水口塔、古坑四角樓、風水塔等文物古跡。
依托這些旅游資源,上坪鎮以鷹嘴桃文化景觀為主題,帶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銷售、民宿、旅游多種元素融合,打造出四星級“桃旅綜合體”。
上坪鎮新鎮村的趣田野民宿便是其中一家網紅民宿。青磚白墻的建筑與九山的自然風光相得益彰。這是由當地青年創業者一手打造的以“桃”為主題的特色民宿,也是全縣首家“桃旅綜合體”。
民宿老板說,每年在桃花盛開、桃子成熟的時候或者節假日,都會有很多游客來到上坪休閑度假?!艾F在我們這已經形成了一個很成熟的旅游市場,趣田野民宿的客房經常是一房難求。”
趣田野桃旅綜合體聯合周邊農戶打造了“文旅+品牌+銷售+農戶”的全產業鏈,通過舉辦桃花節活動、桃樹認領、桃園采摘等活動,盤活整個桃產業。每年還在線上銷售鷹嘴蜜桃超過30萬斤,帶動60戶以上的貧困戶參與其中。以旅促農,以農強旅,帶動村民增收致富。2023年,上坪鎮通過桃產業帶動全鎮1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以上,桃農戶年均收入達27.18萬元。
鷹嘴桃產業發展是連平縣探索綠富共贏路徑的生動實踐。近年來,連平縣多措并舉探索“綠富”轉化途徑,久久為功提升發展“含綠量”“含金量”,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向并進。
2024年,連平縣在全省率先啟動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建立“國家儲備林+油茶基地+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推廣“國儲林+油茶”,實現了“生態變現”。目前,連平縣已實現油茶種植面積700多公頃,為村集體和林農帶來的收入達到177.6萬元。
另外,通過實施林業碳匯碳普惠項目,連平縣也實現了“點綠成金”。2023年,連平縣以6個村作為示范點有序推進碳普惠項目開發,為村集體增收57萬余元,林業碳匯收獲首桶金。2024年,連平縣又新增11個村推進碳普惠項目開發,核證減排量約5萬噸,預計可增收約170萬元。
好山好水,保護動起來
好的農產品來自好的土壤、好的環境,好的環境還需精心保護。
據上坪鎮生態環境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保住這方好山好水,在省、市生態環境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扶指導下,當地結合鷹嘴蜜桃種植產業特色,著力打造鷹嘴蜜桃“無廢”產業鏈。
我們通過大力推行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控監測,源頭有效減少農業固體廢物產生量。
針對桃園景區產生的大量次桃、爛桃及桃枝廢棄物,連平縣生態環境部門幫扶指導上坪鎮秉持“生態優先、資源再生”理念,積極探索并成功實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資源化利用模式,有力推動桃產業循環發展。
首先是注重源頭減量,創新桃枝多元利用。構建環保收集體系,以“無廢”理念為核心,利用連平縣礦渣、鋼渣、冶煉廢渣等典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為原料,通過高溫燒結配比技術打造桃枝收集點。這些收集點建設風格契合美麗鄉村,非收集季還能作為村民休閑場所,實現資源高效復用與功能拓展。
其次是實現能源化閉環利用,聯合地方企業,搭建桃枝“產、收、用”閉環體系。把桃枝加工成生物質燃料,為連平縣產業物流園提供能源,完成從“朽木”到能源的轉變。
同時注重文創賦能提升價值,成立“桃鄉創意工坊”,深耕桃木雕刻產業,將桃枝轉化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提升桃枝附加值,賦予其文化內涵。
另外還加強數智驅動,實現次桃、爛桃高效管理與利用。在上坪桃園景區設置智能收集箱,具備稱重、實時記錄、臭氧消毒功能,數據實時上傳至阿里云數據庫,實現次桃、爛桃收運全程可追溯。
上坪鎮還嚴格按照《河源市“無廢細胞”創建工作方案(試行)》標準,開展“無廢細胞”創建。將上坪鎮人民政府打造為“無廢機關”,將上坪鎮上坪中學打造為“無廢學?!保瑢⑸掀禾覉@景區打造為“無廢景區”,還將上坪鎮鷹嘴蜜桃交易市場打造為“無廢商場”,形成鷹嘴蜜桃種植及農文旅綠色循環發展新模式。
在景區內,游客們不僅可以欣賞美麗的桃花,還可以親身體驗“無廢桃園景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新舉措。通過“掃碼登錄-自助投放-自動稱重-積分獎勵”等智能流程,游客可以將投放的生活垃圾實時生成積分存入個人賬戶,旅游結束后可以兌換桃木工藝品等景區特色文創產品。
在位于新豐江上游的田源鎮肖屋村,自然環境優美,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漁業資源十分豐富。世世代代的村民以捕魚為生,因此也成為“作魚梁”習俗的發源地。這一習俗凝結著3000年來的智慧結晶,已于2022年入選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連平縣生態環境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由于肖屋村地處新豐江上游,因此對于水源保護至關重要。這也對當地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很高要求,不能對水源、環境產生任何污染和破壞。
肖屋村民因地制宜,發揮聰明才智,早在500多年前就創造了利用魚梁捕魚的生產方式,即以木樁、柴枝或編網等制成籬笆或柵欄,置于河流、潮水河中或出??谔?,筑堰攔水捕魚,形成了獨特的肖屋魚梁文化。
多年來,村民也對魚梁不斷進行改良,現在的魚梁水和小魚順著魚梁的排水孔往下漏回河中,大魚則被留在竹排之上,這樣既不會堵塞河道也不會過度捕撈。體現的正是和“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相類似的尊重生態、保護自然的思想。
同時整個魚梁都以手工打造,木、竹、石、藤等制作材料也都是取自當地的天然材料,不會給自然生態帶來負擔和破壞。
因此魚梁雖簡,但卻處處體現著敬畏生命、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既樸素又先進的理念和智慧,值得后人用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