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門市鶴山市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一,因境內有山形似鶴而得名,鶴山全域“七山一水兩分田”,兼具山、水、林等生態環境要素,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境內河流眾多,有8條主要河道,總長度近200千米,流域面積達1108平方千米;鶴山市共有10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超0.75萬公頃,2024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2.37%,森林面積5.67萬公頃。
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人文特色為美麗鶴山建設和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綠色基礎,近年來,鶴山市先后榮獲全國綠化百佳縣(市)、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重點縣等稱號,并以省內縣(市)排名第一的成績入選“中國最具吸引力縣城”排行榜。一個綠色低碳、清潔優美、和諧宜居、治理高效的新鶴山正在發展崛起。
經濟穩步發展
環境不斷改善
近年來,鶴山市將“生態優先”理念貫穿于工業企業發展全過程,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2024年技改投資59.45億元,同比增長13.3%,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6家、省級129家,高新企業344家。雅圖仕公司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
鶴山市以園區為工業發展的主要載體,重點打造灣區中高端產業集聚地,高水平建設了鶴山工業城、江門(鶴山)精細化工產業園等一批新興園區。
鶴山工業城地處鶴山市共和鎮,是一家集科技型、低碳型、生態型和效益型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基地。共和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工業方面,共和致力于低碳、環保的招商引資,堅決抵制污染企業。最終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宜居、綠色、經濟活躍的小城鎮。
共和生態公園作為鶴山首個鎮級生態公園,共和鎮投入800萬元進行升級改造,彰顯了對生態發展道路的堅定選擇。
走進生態公園,濃郁花香撲面而來,蟲鳴鳥叫此起彼伏。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園在設計時充分遵循生態性原則,通過巧妙利用山地水塘的自然風貌,重塑水岸的天然形態,致力于保護和構建多樣化的鄉土生態環境。此外,公園還注重濕地系統的建設與保護,力求成為一個融合人文關懷、鄉土記憶、休閑娛樂與環境保護于一體的生態空間。這樣的公園不僅低成本、低建設難度,而且維護成本也相應下降,真正做到了風景優美與環境友好并存。
在經濟保持穩步發展的同時,鶴山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鶴山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7.2%,同比提升2.6個百分點,五項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其中PM10、PM2.5、NO2、O3-8h分別同比改善11.4%、7.7%、4.0%、1.2%。
2024年,鶴山市下東斷面作為“水十條”地表水國考和省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地表水標準,省考斷面鎮海水庫水質穩定達到Ⅲ類地表水標準,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西江東坡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鶴山市河湖長制工作獲2022年度國務院督查激勵,連續七年在江門市河湖長制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
鶴山是華南地區河網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轄區內河流眾多。近年來,鶴山市大力做好“水文章”,勾勒出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美麗河湖圖景。
沙坪河貫穿鶴山中心城區,長37.6千米,流域面積324平方千米。為改善沙坪河水環境,鶴山市創新采用PPP建設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投資7.88億元實施沙坪河綜合整治工程。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鶴山市摒棄過去單一治水模式,把河道治理與彰顯水鄉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環境結合起來,兼顧當地歷史文化風俗,深度挖掘鶴山龍舟文化、榕樹文化、詠春文化、舞獅文化等傳統文化特色。
運用景觀設計的手法,塑造文脈與水脈交織的濱水景觀空間,建成了“鶴舞沙坪”“清泉如許”“三夾騰龍”等沙坪河“八景”,使傳統文化得以復興展現,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沙坪河從昔日的臭水河華麗轉變為人民喜愛的親水長廊。
2021年,鶴山市成功入選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2023年,沙坪河被評為首批江門市“幸福河湖”。
2024年1月,沙坪河“清泉如許”濕地又被列入廣東省首批小微濕地示范點。這一項目讓市民群眾真正做到“推窗見綠,出門見園”,是生態上的好事,也是民生上的實事。為此,市民陳小姐開心地說:“現在‘清泉如許’水質好、風景美,綠樹成蔭,適宜每天早上跑步、散步和唱歌,我有時間就來這里散步,實在是太治愈了。”
生活更加宜居
體驗日益舒適
市民說好才是真的好,市民說美才是真的美!為讓市民擁有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在日常的生活中盡享生態之美,收獲幸福感和歸屬感。鶴山市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綠色城鎮”,建設美麗圩鎮。
2024年新建、改建、擴建地方公路28.374千米,公路通車里程1300.371千米;新建成充電站24座,新增充電樁227支,“智慧停車”基本實現城區市政道路全覆蓋,城區累計建成智慧停車泊位5528個;智慧環衛管理平臺上線運行;改造老舊小區7個,新建污水管網30.81公里;2024年,新建綠色建筑比例達到100%;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15.47萬千瓦,其中工商業分布式項目新增14.78萬千瓦,為鶴山發展注入更多綠色能源。
作為全省首批推進縣域“光伏+建筑”應用試點和廣東(江門)硅能源產業基地的主戰場,近年來,鶴山市積極探索將光伏技術與建筑相結合的新模式。通過“一鎮一試點”的方式,鶴山市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農房風貌管控等工作,正逐步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址山鎮蓮珠新村便是鶴山市與隆基綠能合作開展整村光伏農房示范樣板的試點之一。這種以風貌提升、光伏賦能的方式,不僅讓農戶和村集體實現了創收,也為江門城鄉綠色低碳發展樹立了典范。
在址山鎮蓮珠新村農村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施工現場,可以看到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安裝光伏板。“這種‘光伏+建筑’模式真得不錯,安裝光伏板可以幫家里屋頂隔熱降溫,光伏發電能滿足自用,還能給我們帶來租金收入,讓我們可以享受到‘三重福利’。”址山鎮蓮珠新村村民李鄭高興地說。
址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蓮珠新村的項目建成后,預計每戶村民可以獲得6000元的初裝費及每年每平方米15元的租金,真正實現了村民受益、企業有利、鄉村變美的多贏局面。”
2023年,鶴山也出臺《鶴山市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工作方案》,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和綠色建筑創建行動,
2024年,鶴山市成功創建節約型機關13家。在2024年的公共機構能源消費情況統計中,鶴山市公共機構能源消費人均綜合能耗為61.09千克標準煤,相對同期下降0.35%,單位建筑面積能耗2.53千克標準煤,同期下降2.38%。
2024年5月28日,鶴山市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提質改造項目正式全量焚燒全市生活垃圾,這標志著鶴山市生活垃圾處理正式由填埋處置向焚燒發電轉變,邁出了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關鍵一步,也標志著鶴山市全面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標。
據統計,焚燒并利用余熱發電的處理模式與傳統的衛生填埋相比,有效減少垃圾重量70%-80%,減少垃圾體積90%。同時通過售電的方式補助項目運行費用,項目年處理生活垃圾約19萬噸,年發電量達1億千瓦時。
文旅蓬勃發展
價值持續轉化
早春三月,鶴山市從城區主道到鄉野阡陌,從公園湖畔到山林秘境,到處鋪展著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綠美鶴山”生態畫卷。
步入這些美麗“畫卷”,沙坪街道大雁山的成串禾雀花垂掛藤蔓,古勞鎮升平河河堤的宮粉紫荊花組成連綿2千米的紫色花海、桃源鎮藝華茶場數百棵桃花以驚艷之姿喚醒最美季節……美麗縣城,美不勝收。
近年來,鶴山市以“碧道+”
“水美鄉村+”“水庫+”等模式,大力發展碧道產業帶、濱水旅游、鄉村旅游等綠色經濟新業態,打造鄉村振興新標桿,助力城市品質再提升,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的鶴山路徑。
古勞水鄉景區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古勞鎮入選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源林生態樂園和“桃花驛”項目入選省水經濟試點;西江美岸文創園動工建設;鶴山市作為廣東省唯一入選2021年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的試點縣已順利通過水利部、省水利廳的評估和驗收。
走進古勞水鄉升平河碧道,被譽為“環境監測鳥”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逐水而居,覓食繁衍,嬉戲玩耍,勾畫出“碧水清流、鷺鳥齊飛”的秀美景象。
為了高標準打造古勞水鄉鄉村振興示范帶,項目已累計投入3650.6萬元,規劃建設項目33個。目前,北部古勞水鄉文旅、中部鄉村風情和南部生態文化康養三大板塊已成規模,沙坪段漁人碼頭建成使用,沿帶夜市經濟逐漸興旺。
游客還可以從水上、從陸地上全方位感受水鄉風情。在“橫海泛舟”游船、上古勞圩濱水商業街、歡樂水鄉等休閑項目中,游客可以乘坐游船漫游碧波之上,觀賞6千米水鄉生態,也可在繁華的商業街打卡拍照、享用特色美食。
2023年5月27日,鶴山“千里步道”(彩虹嶺古驛道)啟動儀式在彩虹嶺森林公園舉行,標志著鶴山“千里步道”項目正式啟動,將打造“主線簇群、支線串聯”的“千里步道”格局,展現千里風光、一路美景一路詩畫的壯麗意境。
彩虹嶺古驛道始建于清雍正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是鶴山建縣之初修筑的一項重要的交通工程,也是當時肇慶、韶關至珠三角的重要官道之一,屬于南粵古驛道的一部分。
鶴山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千里步道”主線長約291千米,支線長約350千米,是鶴山唯一一條集戶外運動、自然體驗、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休閑旅游于一體的步道體系。“‘千里步道’將會把各鎮街的景點、餐飲、酒店串珠成鏈,成為繼大雁山、古勞水鄉、源林生態園等優質項目之后的又一新業態。”
2024年,鶴山市新編制了全市旅游發展規劃,擘畫了未來藍圖。“千里步道”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彩虹嶺古驛道示范段、宅梧游龍峽森林步道基本建成,錨定了打造“環大雁山文化高地”的目標,鶴鳴奇樂星球、大雁山飛越叢林及宅梧游龍峽尋龍秘境等新晉項目順利建成開放,特別是大雁山客流成功實現了大幅增長。
據統計,2024年鶴山市共接待游客419.5萬人次,同比增長21.27%,帶動旅游收入23.52億元,同比增長20.08%。剛過去的2025年春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87.9萬人次,同比增長18.02%,旅游收入累計約4.17億元,同比增長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