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發布省內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頒發情況,處置單位的核準經營規模,經營范圍、類別,有效期,聯系方式等一應俱全,為生產企業合理選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單位提供極大便利;發布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建設引導性公告,讓社會了解廣東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單位的真實發展情況,引導企業科學謀劃、理性投資、合理發展,構建與省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體系……
廣東是工業經濟第一大省,2024年危險廢物(不含醫療廢物)申報產生量760余萬噸。面對危險廢物處置的巨大需求,廣東省生態環境部門持續推動危險廢物收集、利用、處置能力不斷提升,形成綜合利用、焚燒、水泥窯協同處置、填埋、物化等多方式互補的利用處置體系。同時,以全鏈條管控、全要素創新、全周期服務的理念,推動危廢產業從“被動治污”向“主動賦能”躍升,推動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筑牢了生態環境安全屏障,更催生出千億級綠色產業集群,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從“能力不足”到“供大于求”,危廢處置能力建設的“廣東速度”
對于經濟發達的廣東而言,危險廢物處置能力不足曾經是一塊“心病”。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向廣東反饋“回頭看”和專項督察意見就指出,廣東固體廢物處置能力結構性失衡問題明顯,全省焚燒類、填埋類危險廢物處置能力缺口分別高達15萬噸/年和10萬噸/年。
此后,廣東危廢處置能力建設進入“快車道”,去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的《關于發布2024年全省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建設的引導性公告》(以下簡稱《公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核準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超1400萬噸/年(不含豁免管理)。數據表明,相比危險廢物產生量和利用處置需求,廣東省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總體盈余。
“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項目既服務重大項目,本身也是重大項目,廣東持續‘賦能’,推動危廢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固體處一級主任科員陳睿告訴記者,“十四五”以來,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推進“極簡審批”,圍繞減材料、減環節、減跑動,不斷推進固體廢物政務服務流程再造,提升服務效能。自2021年10月起,申辦危險廢物經營許可不再需要提供運輸、消防、安全生產等材料。2022年,對數據庫信息匹配一致的變更事項實現“秒批即辦”。
另一方面,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通過開展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區域合作、實施“白名單”轉移,推動共享省域間共享特殊類別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支持保障實體經濟良性發展;同時倒逼本土企業優化服務、提升水平,助推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行業高質量發展。
“跨省合作,實現了特殊類別廢物高值化利用。”陳睿介紹說,廣東先后與浙江、貴州、湖北等非相鄰省份簽署危險廢物區域合作協議,解決廣東廢催化劑再生、含汞廢物、含鉛廢物等高值化利用問題,避免“一填了之”的浪費和污染。2024年累計跨省轉移利用廢催化劑、含汞廢物等近1.32萬噸,不僅能夠產生直接經濟收益,更節約大量土地空間資源,生態收益頗豐。
為解決跨省轉移可能產生的環境風險,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打通省政府網上辦事大廳、國家固廢系統、省固廢平臺、廳OA系統信息流轉壁壘,實現固體廢物跨省轉移許可事項“一網通辦、全程網辦”,大幅縮短辦理時長、提高服務效率,減少固體廢物貯存時長,降低貯存環節環境風險。2024年,全省辦理固體廢物跨省轉移許可事項1002件次,跨省轉移辦理時長壓減1/3。
“我們一方面要通過能力建設,補齊短板,為制造業發展解決后顧之憂。另一方面,也要確保處置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陳睿介紹說,隨著危廢處置能力出現盈余,行業開始出現內卷,打價格戰等不良局面,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又適時出臺《公告》,對市場進行有序引導,“讓市場了解到目前哪些領域已經飽和,避免不必要的投資,也讓資本了解到市場還有哪些空間,引導他們理想投資。通過這樣的形式,既保障處理處置市場的穩定,又持續推進產業的優化發展。”
從“成本負擔”到“競爭優勢”,危廢處置體系重構的“經濟賬”
在破解“處置難”的基礎上,廣東更進一步探索“降本增效”“變廢為寶”的創新路徑。在佛山順德的家電制造集聚區,某龍頭企業剛剛完成危廢處置合同續簽。“去年我們危廢處置成本同比下降18%,這得益于本地處置能力的提升。”企業環保負責人算了一筆賬:過去需將含銅污泥運往300公里外的處置廠,如今30公里內就有專業機構,僅運輸成本每年節省超80萬元。
記者在東莞、佛山等地采訪時,當地不少企業都提到,“以往危廢處置能力不足的時候,我們都是求著處置企業上門來收,不僅價格貴,服務也不好,有時候打完電話好幾天都不來,危廢存儲不時面臨‘爆倉’風險,苦不堪言。”而隨著危廢處置市場不斷完善,能力持續提升,不僅處置成本持續下降,而且服務也越來越好,“現在是賣方市場,一個電話過去,企業馬上就會安排車輛上門收運。”
數據顯示,2021-2024年,廣東省辦理危險廢物經營許可事項450余件次,其中服務161個新改擴建項目建成投運;新增利用處置能力近700萬噸/年,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推動處置價格大幅下降,減輕制造業等實際經濟負擔。“以危險廢物焚燒處置為例,2018年的時候,一噸危廢處理費用大約是0.8-1.5萬元,如今有些類別已經下降到1000元左右。”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秘書長洪鴻加告訴記者,當前危廢處置價格已處于歷史最低水平,為企業降本增效提供機遇。生產企業通過設備升級和精細化管理,從源頭上減少危險廢物產生量的同時,可通過多方位比選,合理選擇危險廢物經營單位,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例如位于深圳的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隨著處置市場日趨完善,公司通過公開競標選取危險廢物處置單位,2023年節約處置費用超過2000萬元,降幅接近40%。
自2021年鋁灰渣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后,廣東佛山等鋁灰渣產生大戶,由于處理處置能力不足,面臨著危廢無處可去的尷尬局面。“當時一噸的處理費用四五千元,還經常找不到人收。”佛山市生態環境局固廢管理人員介紹說,這對當地的鋁型材等行業發展帶來巨大壓力。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及時制定政策,委托佛山等鋁灰產量前三的地市實施省級權限,打造“上門式”服務模式,實現危險廢物行政許可事項“家門辦理”,推動佛山建成鋁灰利用處置能力18萬噸/年,處理費用從幾千元下降到了幾百元,有力保障鋁加工行業平穩發展。
當地的興發鋁業集團,還以此為契機投資建成年利用5萬噸鋁灰項目,不僅可解決本集團年均3萬噸鋁灰處置問題,每年節約處置費用約1500萬元,更可生產鋁酸鈣、氧化鋁、氫氣等高值化產品,年產值最高可達1.3億元。
從“價格競爭”到“價值創造”,危廢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密碼”
“在經濟下行、行業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加劇等背景下,近年來危險廢物量價齊跌,經營單位盈利空間快速收窄,經營壓力較大。”洪鴻加告訴記者,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廣東危廢企業正以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打開新局面。
“目前廣東地區危險廢物供需比例接近2比1,行業內卷,同質化競爭嚴重。面對當前市場環境,我們以技術創新為導向,不斷助力推動危險廢物處置行業高質量發展。”廣州市環境保護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彭長武告訴記者,作為國家布局建設的華南區域綜合性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公司制定“1+6+5”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持續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動企業精細化運營。為服務《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新舊銜接,2024年公司結合市場需求建成導入了廢包裝桶、含油金屬屑資源化產線,實現物料轉危為安、資源循環利用。
此外,該公司作為廣汽集團旗下環保專業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環保以及固廢處置等領域的專業技術能力,正全力推動汽車制造產業“無廢集團”建設,促進以集團化企業為載體的固廢產生量最小化、資源利用充分化、最終處置規范化,爭取樹立汽車領域行業新標桿和表率,ESG水平提升引領,以點帶面推動整個汽車產業鏈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激活環保技術公司多元化發展活力。
在佛山,美的集團與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瀚藍”)旗下負責工業業務的子公司(即“瀚藍工業”“瀚藍佛山工業”)在危險廢物治理方面的率先探索,為制造業與環保企業的有效協作“打了個樣”。
美的集團在生產制造過程中,主要產生包括廢有機溶劑、廢礦物油、廢切削液、廢油漆潔、廢燈管、廢鉛蓄電池等危險廢棄物,種類繁多。瀚藍充分結合美的集團綠色低碳的管理需求,提供了“一站式”危廢服務,包括工業污水治理、廢氣治理、危廢收運處置等。特別是在危廢倉庫管理方面,瀚藍以危廢數智化管理系統為依托,為美的集團構建起危廢治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該系統包括“臺賬生成、稱重入庫、數據采集、標簽分類”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危廢倉庫的整體管理規范性與效率。
“為適應市場需求,公司從單一處置向‘咨詢+管理+處置’全鏈條服務升級轉型。”瀚藍有關負責人表示,工業技術服務范圍涵蓋防水防腐保溫工程、廢液在線回用、智能化管理、活性炭換炭服務、一般固體廢物、環境檢測等其他工業服務。瀚藍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提供定制化的危廢處置解決方案,助力企業實現綠色轉型。
處置能力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躍升,產業定位從“環境治理”轉向“經濟賦能”,創新動力從“技術引進”轉向“自主突破”。隨著產業的發展,廣東危廢行業高質量發展呈現鮮明特征,這種轉變不僅筑牢了生態環境安全屏障,更培育出綠色增長新動能,也為探索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融合發展的現實路徑。當危廢處置車間與高端制造生產線產生價值共鳴,廣東正在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