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業應著力構建“鄉村一企業”利益共同體,實現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2020年,中國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設立5年過渡期。目標到2025年,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
能源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以“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取得了非凡的業績,同時遇到了模式創新、政企協同機制建設、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平衡等方面的問題。
就當前能源企業助力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和美鄉村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鄉村振興發展網總編輯王冰教授。作為鄉村振興藍皮書《中國鄉村振興發展報告》編委會主任兼主編、“中國鄉村振興生態新經濟系統理論與實踐”課題組組長、《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評價標準》評審委員會執行主任兼秘書長,她和課題組在實踐中解決了“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的辯證統一問題,構建起了“市場驅動—科技支撐一政策保障一文化認同”四位一體的鄉村振興可持續機制。

角色新定位
中國石油石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您如何解讀鄉村振興戰略對能源行業提出的新要求?
王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能源行業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與要求。針對如何將能源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具體可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
一是強化能源安全與鄉村現代化協同定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將鄉村振興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任務,要求能源行業在保障糧食安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中發揮“壓艙石”作用。能源企業需統籌能源保供與農業農村現代化,通過生物質能源、油氣勘探開發、清潔能源供給,夯實鄉村基礎設施根基,支撐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智慧農業發展。
二是加速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與服務下沉。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生產一生活—生態”融合目標,要求能源行業將清潔能源應用納入鄉村生態振興核心指標,通過分布式光伏、生物質能替代傳統高碳能源,推動農業機械電動化改造,助力“中國鄉村振興生態新經濟之生態新能源系統理論與實踐”落地。
三是構建能源技術適配與治理協同機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暢通城鄉要素流動。能源企業需突破技術適配性瓶頸,推廣綠色天然氣、煤基新材料儲水設備、智慧灌溉系統等實用技術,同時與地方政府共建“技術一產業一金融”協同平臺,推動資源要素向鄉村傾斜。
中國石油石化: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能源行業尤其是石油石化企業應如何定位自身角色?
王冰:石油石化企業作為國家能源保供的主力軍和綠色轉型的先行者,應立足自身技術、資金與產業鏈優勢,通過能源保供、綠色轉型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從以下三個方面發揮作用,助力實現“產業興農、生態惠農、金融助農”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首先,做鄉村振興生態新能源的核心推動者,全力推進生物質能源、清潔能源與鄉村能源低碳轉型。在分布式能源開發上,在鄉村布局光伏發電、地熱能利用及生物質能項目。大力開展綠色供能網絡建設,鋪設鄉村天然氣管道,建設充電樁、加氣站等基礎設施。利用技術優勢,構建鄉村智能微電網系統,探索儲能技術。將煉化產業碳捕集技術應用于農業,實現碳捕集與循環利用,提升作物產量的同時減碳。
其次,做鄉村振興生態新金融的實施者,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創新金融工具。設立鄉村振興綠色產業基金,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定向支持農村新能源、生態農業項目,推動產業基金與專項債券發展。探索鄉村碳匯交易,將林業碳匯、農田固碳納入企業碳中和規劃,以購買碳匯配額反哺鄉村生態,為農戶提供低息綠色信貸。聯合保險公司開發“天氣指數保險”“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期貨
保險”模式,幫助農戶鎖定糧食、能源作物銷售價格,降低經營風險,保障收益穩定。
再有,做鄉村振興生態新農業的賦能者,以技術驅動農業現代化與產業融合。推廣無人機巡田、物聯網監測、區塊鏈溯源等技術,推進智慧農業。開設“新能源技術培訓中心”,培養農村青年成為光伏運維、智慧農業技術員。利用煉化副產品開發綠色生態液化氣、生態肥料,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循環農業。依托企業供應鏈打造“石油
農業”跨界品牌,培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聯合地方政府、科研機構成立“鄉村振興產業聯盟”,整合資源,推動項目規模化落地。
參與新挑戰
中國石油石化:能源行業在助力鄉村振興時具體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王冰:能源行業助力鄉村振興意義重大且前景廣闊,然而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面臨的是基礎設施薄弱問題與資金壓力。農村地區的能源基礎設施,像電網、天然氣管道等,普遍處于落后狀態。當新能源項目落地時,需額外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建設配套設施。這不僅使項目初期成本大幅攀升,而且極大拉長了投資回報周期。此外,當下融資渠道較為
失衡的問題同樣突出。能源項目與農業、旅游業融合不夠深人,土地資源整合困難重重,典型的如光伏用地與農業用地存在爭地矛盾。農戶參與能源項目的程度較低,部分項目僅采用“企業主導、農戶分紅”這種簡單模式,缺乏長期有效的利益共享機制。
最后,社會化服務與人才的短缺制約著能源行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進程。鄉村能源運維服務體系近乎空白,本地化技術人才稀缺,使得設備后期維護成本居高不下。同時,青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加劇了“老齡化種地”現象,嚴重阻礙了能源項目與農業協同管理能力的提升。
中國石油石化:針對這些挑戰,中國鄉村振興發展網提出了什么前瞻性的建議呢?
王冰:在鄉村振興與“雙碳”目標交匯點上,能源企業助力鄉村振興面臨著資源錯配、資金短缺、產業再次,產業鏈協同不足與利益分配斷鏈、人才匱乏四大瓶頸。中國鄉村振興發展網提出“四維策略”破解瓶頸,構建能源企業鄉村振興新模式。

開展差異化規劃與技術創新。鑒于不同地區能源資源分布的極大差異,建議能源企業分區域制定能源開發方案。在光照資源豐富的地區,大力推廣“光伏
農業”模式,實現太陽能與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在生物質資源密集區,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生物質原料,著力發展綠色天然氣。同時,積極推動小型模塊化設備研發,開發適用于分散農戶的微型光伏電站、天然氣分布式供能裝置,以此降低技術適配成本,增強能源項目在不同區域的適應性。
構建多元化融資與長效運營機制,解決資金壓力,確保項目長效運營。一方面,創新融資模式,通過合同能源管理、綠色債券等方式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拓寬融資渠道。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提供貼息貸款和稅收減免,降低企業投資風險。此外,建立“保底收益
階梯分紅”機制,鼓勵農戶以土地或勞動力入股,讓農戶在確保最低收益的基礎上,分享項目增值紅利,從而調動各方積極性,保障項目的長期穩定運行。
促進產業鏈融合與市場聯動。產業鏈協同不足是制約能源行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之一。建議能源企業打造“能源
農業”復合業態,利用光伏電力驅動智能灌溉、冷鏈物流,借助天然氣烘干設備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形成完整的“綠電生產—加工一銷售”閉環。同時,構建綠電交易平臺,推動農村分布式光伏電力直供城市企業,拓展收益來源,促進能源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強化社會化服務能力建設。針對社會化服務與人才短缺的困境,建議能源企業著力培育本地化服務網絡,聯合設立“鄉村能源管家”崗位,開展光伏運維、燃氣安全等技能培訓,提升社區自主管理能力。此外,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整合能源數據與農業產銷信息,實現資源調配優化和風險預警,為鄉村能源項目的高效運營提供有力支持。
轉型新協同
中國石油石化:在“雙碳”目標下,農村能源轉型,如清潔能源替代、低碳技術應用,如何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
王冰:在鄉村振興與低碳發展雙重戰略驅動下,中國鄉村正通過“清潔能源+”模式開辟綠色轉型道路,形成“從田間到能源站”的生態閉環。
清潔能源替代與鄉村產業融合。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為核心,打造“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等新型鄉村產業模式,實現土地資源集約化利用與清潔能源開發協同增效。推動農業機械電動化改造,推廣低碳農機具,降低農業生產碳排放,并通過智慧能源系統優化灌溉、施肥等環節的能源消耗。
低碳技術應用與生態經濟循環。利用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等農業固碳技術提升土壤碳匯能力,結合生物質能發電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利用原有的鄉村廢棄農作物生產生物質燃氣,為鄉村提供穩定的綠色天然氣。

中國石油石化:在農村能源轉型與鄉村振興協同背景下,石油石化企業怎樣借助產業鏈融合與政企合作,開辟發展新路徑?
王冰:農村能源轉型與鄉村振興的協同需以“清潔能源替代
技術適配
機制創新”為核心。石油石化企業可通過技術下沉、產業鏈融合、跨領域協同,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構建“減排一增效一增收”的可持續鄉村發展模式。
促進低碳技術下沉與適配性技術研發。開發煤基新材料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探索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例如將工業二氧化碳用于富碳農業(如溫室大棚氣肥),實現減排與農業增效雙贏。
探索“石油
農業”融合模式。依托加油站網絡搭建鄉村特色產品流通平臺,助力農產品銷售與品牌化發展。發展農機租賃、化肥定制化生產等配套服務,形成覆蓋“能源供給一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支撐能力。
開展清潔能源項目與區域協同示范。布局分布式光伏、生物質能電站、綠色天然氣站,解決鄉村電力、天然氣供應不足問題,并通過“綠電直供”降低農業生產用能成本。參與農村能源綜合試點,例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推動風能、氫能等清潔能源跨區域調配,支持鄉村振興與生態保護聯動。
促進政企協同與組織創新。聯合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共建鄉村振興生態能源實驗室,推動技術轉化與標準制定。通過產業鏈黨建聯建模式強化基層組織治理,培養鄉村低碳技術推廣人才,提升農民參與度。
驅動新機制
中國石油石化:如何通過政策引導或市場化機制,形成石油石化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長期動力?
王冰:在鄉村振興與能源轉型深度融合進程中,破解“政府熱、市場冷”的困局需政策市場雙輪驅動,構建“強賦能、可持續”的城鄉協同發展新生態。
首先,政策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引領與支持作用。
財稅激勵與資金保障方面,應強化財政投入保障機制,通過稅收減免、專項補貼降低企業初期投資成本,例如對參與農業光伏、生物質能等綠色項目的企業給予所得稅減免或增值稅即征即退優惠。設立鄉村振興產業基金,定向支持石油石化企業與鄉村共建的能源基礎設施(如分布式光伏、天然氣管道)和農業深加工項目。
項目審批與土地政策優化方面,簡化“光伏
農業”“加油站
冷鏈物流”等復合型項目的用地審批流程,允許通過土地流轉、混合用地等方式解決能源與農業爭地矛盾。優先將企業參與的鄉村產業項目納入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提供用地指標傾斜。
政企協同與責任考核方面,建立央企鄉村振興專項考核指標,將項目覆蓋率、農戶增收比例等納入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并與政策支持力度掛鉤。推動地方政府與企業簽訂“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明確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對接機制。
其次,市場化驅動機制是激發市場活力的關鍵所在。
創新產業鏈收益共享模式。推廣“土地入股
階梯分紅”機制,構建綠電交易市場化平臺,充許農村分布式光伏電力直供城市高耗能企業,企業通過碳配額交易獲取額外收益。
促進資源整合與場景創新。利用加油站網絡搭建“能源
農業”綜合服務站,集成農資銷售、農機燃料補給、農產品冷鏈倉儲等功能,形成鄉村商業生態閉環。開發農村能源大數據平臺,整合光伏發電、天然氣消耗等數據,為農業灌溉、烘干加工提供智能用能方案,降低 3 0 % 以上的生產成本。
促進融資模式創新與風險共擔。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權質押、數據資產、供應鏈金融等融資工具,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能源項目,政府提供貼息貸款和風險補償金。推動農業保險與能源項目聯動,例如將光伏設備損毀、天然氣供應中斷等風險納人政策性農業保險范疇,增強企業投資信心。
總體來說,政策端需通過財稅激勵、土地優化、政企考核降低企業參與門檻,市場端則依托收益共享、資源復用、金融創新激活內生動力。雙輪驅動下,石油石化企業可通過能源技術賦能、產業鏈延伸,形成可持續的“鄉村一企業”利益共同體,實現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的長期平衡。
展望未來,石油石化企業應發揮自身優勢,踐行能源技術賦能、產業鏈延伸,與鄉村構建利益共同體。通過“產業興農、生態惠農、金融助農”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譜寫能源與鄉村協同發展的時代新篇。
責任編輯:陸曉如znluxiao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