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石化建成華南地區最大供氫中心,可年產高純藍氫5100噸
3月6日,廣州石化供氫中心充裝站臺上,操作人員啟動充裝流程,為首次發往香港凹頭加氫站的管束車加注產自二期項目的高純度氫氣。至此,公司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擴能改造項目打通全流程正式投產,每天可生產純度為9 9 . 9 9 9 % 的氫氣15噸,年產能力達5100噸,成為我國華南地區目前最大的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

氫風徐來,向新打造新引擎
2020年7月,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印發《廣州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0年)》,規劃將廣州建成。
廣州石化地處腹地,是在的戰略支點,氫氣產能富裕,具備為氫能產業提供氫氣資源的條件。
結合廣州市規劃建設氫能樞紐布局,廣州石化積極推進氫能源建設,2020年率先啟動年產量達1500噸的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一期項目建設并于當年12月15日產出純度達 9 9 . 9 9 9 % 的氫氣,投入商業運行。這是首個投入商用的充氫母站,也是在首個高純氫生產基地。截至目前,累計供應高純氫近1400噸,為氫能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我國南部地區氫能樞紐,規劃到2022年,完成氫能產業鏈關鍵企業布局;到2025年,初步建成氫能產業鏈;到2030年,建成氫能產業體系。借政策東風,積極融入氫能發展規劃,建產能、鋪網點,探索更多氫能應用場景,為注入清潔能源。
廣州石化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以裂解裝置和苯乙烯裝置副產氫氣為原料,通過變壓吸附、分離工藝后產出純度達9 9 . 9 9 9 % 的高純氫氣,可供燃料電池直接使用。整個項目具有占地面積小、動力消耗低等優點。
“我們從化工副產品中提煉出高純藍氫,碳排放比油氣制氫小,可直接供燃料電池使用。”廣州石化化工一部經理羅楊告訴記者。相比當前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綠氫,這種制氫路線技術成熟、成本更低。
氫裝上陣,競逐發展新賽道
2023年7月,國家標準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國家層面首個氫能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簡稱《指南》,系統構建了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標準體系,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提供了統一的規范和引領。在這一指南中,基礎與安全更多地被提及。
氫氣制、用過程中,安全問題和相關檢測是重中之重。在氫能行業方興未艾的肇始階段,如何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起氫能“清潔安全高效”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氫中心能否安全運行。這關系到氫能的生存與發展。
“《指南》的發布,科學設置了氫能產業全流程安全門檻,建立了穩妥的防火墻,筑牢了從業人員的生命線,為產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規避新興行業的安全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強公眾信心,推動產業健康發展。”羅楊表示。
廣州石化把氫能安全擺在首位,對內組織各專業分析研判,對外走出去向先進企業學習,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安全體系;聯合業內相關單位開展氫純化及充裝設施安全普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氫能生產全鏈條數據監控、安全評價和檢測體系;積極參與《石化企業氫純化及供氫母站工程技術規范》編制,為氫能產業安全、健康發展貢獻廣州石化智慧和力量。
在供氫中心安全運行方面,廣州石化堅持關口前移,設置了安全儀表系統、火焰監測儀和氫氣監測儀,推廣使用快速檢測比色帶等氫氣快速檢測技術,確保一旦出現氫氣微量泄漏能及時發現處理。
針對充裝站開工初期單臺車輛充裝時間過長的問題,技術人員對充裝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再對采樣分析環節進一步優化,使單臺車輛的充裝效率提高了一倍。
通過計量管理信息系統提升項目,實現了計量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氫氣管束車裝車量、裝車流量計量、比對數據并生成計量單、計量單數據發送MES和提貨易系統等功能,實現了氫氣公路出廠線上計量,成為首家實現氫氣出廠線上計量的企業。
通過優化充裝站和加氫站之間的運輸路線,收集加氫站管束車進出記錄和車輛運行軌跡,結合“提貨易”系統對每輛專用管束車的全天候軌跡進行動態跟蹤,確保從生產基地到用戶全過程安全。
廣州石化在氫能生產和充裝中十分重視科技創新,積極開展科研工作,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引領生產,持續將科技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目前“一種氫氣生產裝置”“一種氫氣制造裝置”“一種氫氣充裝軟管”“一種新型隔膜壓縮機”等9項技術成果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核,取得了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公司氫能源實驗室目前已具備執行燃料氫全部14個項目的檢測能力,可獨立快捷分析并出具分析報告,填補了華南地區燃料氫檢測的空白。
氫力布局,跑出發展加速度
我國氫能產業經歷數十年成長,產業規模實現飛躍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大氫氣產銷國。“雙碳”目標提出后,我國氫能產業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
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首次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系統構建支撐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體系,統籌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氫能多元化示范應用,不斷完善氫能發展政策和制度保障體系,圍繞規劃形成‘
政策體系。
按照“國家有布局、市場有需求、發展有協同、戰略有意義”的原則,廣州石化發揮區位優勢,加快氫能產業布局,于2023年9月中旬正式啟動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擴能改造項目建設,包括新建生產規模為5200標準立方米/小時的氫氣提純單元、新增4個氫氣充裝位的氫氣裝車單元等內容。歷經9個多月的施工,項目于2024年6月30日實現機械竣工,轉入生產準備階段。
生產準備期間,廣州石化科學統籌規劃,成立專門團隊,組織項目設計、施工、監理及設備供貨商技術人員加班加點抓調試。期間,試車團隊成員沉在一線緊密協作,反復研判機組參數,不斷優化試車方案,努力尋找最優指標并做好固化工作,推動項目順利投產。
隨著項目的成功投產,廣州石化燃料電池氫年產能達到5100噸,氫氣充裝位增加至8個,極大提升了區域氫能源供應能力,助力氫能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