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城,古稱河東,位于山西省南部,地處晉、陜、豫三省交界之處,承東啟西、貫通南北、輻射中原。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這里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人文底蘊綿延千年,盡顯河東大地的厚重與溫情。
鸛雀樓:彰顯天地之間的豪邁情懷
唐多令
樓畔大河流,千年歲月悠。憶往昔、鸛影曾留。烽火戍樓成舊夢,今重建,立潮頭。
拾級意難休,登高天地收。念季凌、詩耀春秋。極目山川感慨盛,堯舜事,古今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開元年間(713 ~ 741 年),王之渙(字季凌)寫下了這首不朽的五言絕句,引得千百年來無數文人騷客蜂擁此地,爭相體驗登高望遠的歷史情懷。
鸛雀樓地處運城市的黃河岸邊,始建于北周時期,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該樓原為鎮守蒲州之戍樓,作軍事瞭望用,于元朝初年毀于戰火,直到1997 年得以第一次重修,并于2002 年9 月正式對游人開放。新建的鸛雀樓為高臺式十字歇山頂樓閣,高73.9 米,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一說為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鸛雀樓,也有一說為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蓬萊閣)中最高的一座。

河東大地,唐堯虞舜播撒文明火種,開啟華夏教化之源;鸛雀高樓,歷經滄海桑田,見證王朝更迭,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追思。
江城子
蒲津古渡水茫茫。憶強唐,架浮梁。鐵鑄神牛,威鎮護舟航。木舸欣迎商貿盛,通秦晉,往來忙。
金時戰火毀橋檣,棄河旁,土中藏。歲月悠悠,沉睡夢黃粱。幸得今朝重見日,觀舊物,嘆興亡。
蒲津古渡遺址博物館講述了黃河鐵牛的故事:黃河鐵牛鑄造于唐開元十三年(725 年), 故又稱開元鐵牛,專為穩固蒲津渡口溝通黃河兩岸而鋪設的浮橋之用。
當年的蒲津渡是連接秦、晉的交通要沖,商貿往來頻繁。為確保渡口浮橋在黃河波濤中保持穩定,兵部尚書張說專門鑄造了8尊巨大的鐵牛,分置于渡口兩岸,前后排列,面河橫向伏臥。鐵牛牛尾后均鑄有一根六棱形鐵柱,用于拴連橋索。系在鐵柱上的4 根粗大鐵索連接兩岸,串聯起水面上密鋪的一條條舟船,將整座浮橋穩穩拽住, 保障了兩岸交通的安全暢達。
金代,蒲津浮橋毀于戰火,鐵牛被棄置不用,黃河改道又使鐵牛被泥沙埋于地下。1989 年8 月,4 尊黃河鐵牛被發掘出土,在地表恢復原貌、露天陳列。另外4 尊黃河鐵牛,則有待后人勘查發掘。

運城鹽湖:千秋鹵脈涵興
七律
遙念河東天地覆,天工著意賜鹽湖。
賈商業盛三晉富,伯樂才興霸業圖。
望戶屢遭強寇擾,鹽衙每使碩貪濡。
千秋鹵脈涵興廢,咸淚同傾笑亦殊。
從飛機上俯瞰運城,只見一片廣袤的水域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七彩的光芒,這就是有著5千萬年誕生歷史、4600 年開采歷史的鹽湖。
運城鹽湖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總面積132 平方千米,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與美國猶他州大鹽湖、俄羅斯西伯利亞庫楚克鹽湖并稱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有著“中國死海”之稱。
相傳,戰國時期,猗(yī) 頓在此地經營鹽業,利用騾馬運送湖鹽,開辟運輸通道,終成富豪,使河東一帶商業發達。著名的伯樂相馬就發生在這里,它提醒君王重視人才,依靠人才中興霸業。
“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唐大歷年間(766~779 年),河東鹽池年稅收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到了宋代更是占到國庫收入的六分之一。為了防止盜鹽走私,唐朝曾在鹽湖周圍構筑壕籬,明代沿湖又修筑了長達58 千米的禁墻。可這些看似嚴密的防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并不能阻擋沆瀣(xiè) 一氣的官匪對望戶鹽商的掠搶,也無法阻止官府鹽吏中飽私囊。
如今,人民當家作主后的運城鹽湖煥發了新的生機——不僅是造福于百姓的寶礦,更是吸引游客的勝地。鹽湖流淌的咸水,過去是苦澀的淚滴,如今卻是歡笑的浪花。

蘇青,科普作家,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技館原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