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已成為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而山西省作為人口大?。ǔW∪丝?481.4萬),農村地區癌癥負擔尤為嚴峻。根據2023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全國新發癌癥病例482萬例、死亡病例312萬例,癌癥發病率與死亡率仍呈上升趨勢。山西省作為癌癥高發省份,2023年新發癌癥病例約6.8萬例、死亡病例4.2萬例,其中農村地區占新發病例的62%和死亡病例的68%。上消化道癌(食管癌、胃癌)是山西省農村居民的主要健康威脅,占農村癌癥死亡病例的45%。農村地區因醫療資源匱乏、健康意識薄弱、衛生習慣落后,導致癌癥早期篩查率低、就診延遲率高,最終造成高死亡率。此外,農村居民對癌癥防治知識知曉率不足30%,健康素養普遍偏低,進一步加劇了疾病負擔。在此背景下,探索適合山西省農村的癌癥防控路徑,成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和山西省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求。
WHO全球癌癥觀察站(GCO)數據解析: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2023年數據,全球胃癌新發病例108萬例,其中中國占比43.6%(約47.1萬例);食管癌新發病例67萬例,中國占比53.8%(約36.1萬例),顯著高于全球其他地區。東亞地區因獨特的飲食結構與微生物感染特征,形成了全球矚目的“食管—胃癌帶”。太行山區等高發區域的研究表明,高鹽腌制食品(如酸菜)日均攝入量達45克(全國平均12克),其亞硝酸鹽含量超標3.2倍,與食管癌發病風險呈顯著正相關(OR=1.42,95%CI 1.18-1.71)。此外,幽門螺桿菌(HP)感染率在山西農村地區達58.3%,通過激活NF-κB通路促進慢性炎癥向癌變轉化。
中國癌癥防控政策歷經三次關鍵躍遷:
2015年:首部《中國癌癥防治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17年重點癌種早診率達50%”,首次將消化道癌篩查納入公共衛生優先領域。
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實施方案》明確要求農村上消化道癌篩查覆蓋率年均增長10%,并建立“國家—省—縣”三級腫瘤登記網絡。
2023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縣級醫院癌癥篩查能力建設指南》,要求80%的縣級醫院配備標準化內鏡室,AI輔助診斷系統覆蓋率不低于60%。
山西省作為消化道癌高發區,政策創新具有示范意義:
2018年:《“健康山西2030”規劃綱要》將太行山區食管癌列為重點攻堅病種,啟動“食管癌防治科技專項”,資助金額累計1.2億元。
2021年:省財政投入2.3億元實施“消化道癌早診早治惠民工程”,覆蓋12個高發縣區,累計完成胃鏡篩查42萬人次,早診率達84.2%。
2024年:建成覆蓋117個區縣的腫瘤登記系統,數據實時更新率超95%,為精準防控提供依據。陽城縣等高風險地區實現胃鏡篩查率35.8%,較2020年提升21.3%。
流行病學調查揭示太行山區食管癌高發的雙重機制:
環境因素:土壤鉬元素缺乏(lt;0.5ppm)區域,食管癌發病率升高1.8倍(95%CI 1.3-2.5)。鉬作為硝酸鹽還原酶輔因子,缺乏導致亞硝酸鹽蓄積,誘發DNA烷基化損傷。
飲食暴露:酸菜腌制過程中產生的N-亞硝基化合物(NOCs)尿代謝物水平達12.3μmol/L,超標3.2倍,與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風險呈劑量-效應關系(RR=1.67,Plt;0.01)。
山西醫科大學崔永萍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發現,ALDH2基因rs671位點突變(G→A)顯著增加食管癌風險(OR=2.1,95%CI 1.6-2.8)。該突變導致乙醛脫氫酶活性降低,乙醛蓄積引發食管黏膜氧化應激。此外,TP53基因突變在山西高發區患者中檢出率達72.4%,較非高發區高1.9倍。
2016年起將胃鏡納入40歲以上常規體檢,AI輔助診斷(EndoBRAIN )覆蓋率超90%,早期胃癌檢出率提升至95%。日本通過全民篩查和Hp根除計劃(納入醫保),胃癌死亡率下降9.2%。
政府補貼和移動篩查車使胃癌篩查參與率從24.6%(2004年)升至76.2%(2020年),城鄉差異縮至8%。
意大利基于吸煙史、Hp感染分層管理,高危人群篩查參與率達65%,成本效益比1:3.8。
2015年《中國癌癥防治三年行動計劃》首次將消化道癌篩查納入公共衛生優先領域,目標早診率50%;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要求農村篩查覆蓋率年均增10%;2023年要求縣級醫院內鏡室覆蓋80%、AI輔助診斷覆蓋60%。
政策層面:2018年啟動“食管癌防治科技專項”(資助1.2億元);2021年投入2.3億元實施“惠民工程”,篩查42萬人次,早診率84.2%。
技術應用:AI輔助內鏡使單日篩查量從35例增至60例,活檢準確率從68.4%提升至89.7%。
成效評估:每例早診節省治療費用18萬元,成本效益比1:4.3;城鄉篩查覆蓋率差距從32.6%縮至18.4%。
中國早期胃癌占比僅20%(日本70%),5年生存率35.9%(日本超60%)。篩查覆蓋率不足15%,基層診斷能力薄弱。
分層篩查:結合Hp感染、遺傳風險等指標,參考歐盟分層模式。
技術賦能:推廣AI輔助診斷和無創檢測技術(如血清學初篩)。
健康宣教:提高農村居民對腌制食品危害和篩查必要性的認知。
山西省通過政策創新與技術賦能的協同,實現三大突破:
篩查效率提升:AI輔助內鏡診斷系統使單日內鏡篩查量從35例增至60例,活檢準確率從68.4%提升至89.7%。
成本效益優化:每例早診患者節省晚期治療費用18萬元,項目總成本效益比達1:4.3,醫保基金結余率提升1.2個百分點。
健康公平性改善:農村與城市篩查覆蓋率差距從32.6%縮至18.4%,2024年低收入人群篩查參與率提高53%。
山西省通過政策創新(專項基金、財政補貼)、技術整合(AI、內鏡)和精準防控(分層管理),顯著提升了消化道癌早診率和衛生資源效率。未來需進一步加強基層能力建設與健康宣教,以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
基金項目: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山西省高質量發展研究課題(項目編號:SXGZL202470)。
(作者單位:山西省腫瘤醫院醫學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