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讀范文
只想和你接近
◎吳念真
直到我十六歲離家之前,我們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張床上,睡在那種用木板架高、鋪著草席,冬天加上一層墊被的通鋪。
這樣的一家人應該很親近吧?沒錯,不過,不包括父親在內。
父親可能一直在摸索、嘗試與孩子們親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門而入。
同樣地,孩子們也是。
小時候特別喜歡父親上小夜班的那幾天,因為下課回來時他不在家。因為他不在,所以整個家就少了莫名的肅殺和壓力,媽媽準確地形容是“貓不在,老鼠嗆須”。
午夜父親回來,他必須把睡得橫七豎八的孩子一個個搬動、擺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來的空間。
那時候我通常是醒著的。早就被他開門閂門的聲音吵醒的我繼續裝睡,等著洗完澡的父親上床。
他會稍微站定觀察一陣,有時候甚至會喃喃自語地說:“實在啊……睡成這樣!”然后床板輕輕抖動,接著聞到他身上檸檬香皂的氣味慢慢靠近,感覺他的大手穿過我的肩胛和大腿,最后整個人被他抱了起來放到應有的位置上,然后拉過被子幫我蓋好。
喜歡父親上小夜班,其實喜歡的仿佛是這個特別的時刻——短短半分鐘不到的來自父親的擁抱。
長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妹坦承這種裝睡的經歷,沒想到他們都說:“我也是!我也是!”
或許親近的機會不多,所以某些記憶特別深刻。
有一年父親的腿被礦坑的落磐壓傷,傷勢嚴重到必須從礦工醫院轉到臺北一家外科醫院治療。
由于住院的時間很長,媽媽得打工養家,所以他在醫院的情形幾乎沒人知道。某個星期六中午放學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樣的沖動,我竟然跳上開往臺北的火車,下車后從火車站不斷地問路走到那家外科醫院,然后在擠滿六張病床和陪伴家屬的病房里,看到一個毫無威嚴、落魄不堪的父親。
他是睡著的。四點多的陽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臉上。
他的頭發沒有梳理,既長且亂,胡子也好像幾天沒刮的樣子;打著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腳趾甲又長又臟。
不知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幫他剪趾甲。護士借給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眾人的注視下,低著頭忍住一直冒出來的眼淚,小心翼翼地幫父親剪趾甲。
當我剪完父親所有的趾甲,抬起頭才發現父親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睜著眼睛看著我。
媽媽叫你來的?不是。你自己跑來?沒跟媽媽說?沒有……
直到天慢慢轉暗,外頭霓虹燈逐漸亮起來之后,父親才再開口說:“暗了,我帶你去看電影,你晚上就睡這邊吧!”
那天夜晚,父親一手撐著我的肩膀,一手拄著拐杖,小心地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過長長的街道,去看了一場電影。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個人到臺北、第一次單獨和父親睡在一起、第一次幫父親剪趾甲,卻也是最后一次和父親一起看電影。
那天上演的是一部紀錄片,片子很長,長到父親過世二十年后的現在,還不時在我腦袋里播放著。
(選自《這些人,那些事》,有刪改)
亮點借鑒
飽滿的情感讓文章字里行間充滿溫度,喚起讀者的共鳴,建立起讀者和文章的牢固聯結。吳念真的這篇記人感懷作品正是做到了情感飽滿:
1.情感的變化體現真情。文章開頭交代“我”對父親的感情是疏遠而畏懼的——“因為他不在,所以整個家就少了莫名的肅殺和壓力”,而父親下夜班抱起裝睡的孩子們則成為孩子們珍貴難忘的親近回憶。直到父親住院,“我”一個人去看望,“看到一個毫無威嚴、落魄不堪的父親”;“我”第一次為父親剪趾甲;父親第一次去看電影,父子二人終于真正親近。
2.典型事件的細節刻畫流露真情。父親下夜班搬動孩子們時,“稍微站定”“喃喃自語”“檸檬香皂的氣味”……一直到長大后的互相“坦白”,孩子們的激動和幸福讓人動容;父親住院“我”去看望時,他的頭發“既長且亂”,“打著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腳趾甲又長又臟”。父親讓人畏懼的形象瞬間轟塌,只有孩子深深的心疼。
3.重點詞的使用聚焦真情。“一”字詞的使用有獨特的抒情效果,“一家七口”“一張床”“一層墊被”體現家庭經濟拮據,從側面表現父親養家的艱辛;“一個個搬動”“觀察一陣”將孩子們希望父親抱一下的小心思、父親愛孩子的眼神體現無遺;“第一件事”“第一次”“一個人”“睡在一起”“最后一次”等表達出“我”獨自看望父親的珍貴經歷和對父親深深的遺憾與懷念。
右寫作文
讓我與您并肩
◎祝浩琪
自從哥哥上大學以后,家里便開始減少開銷,媽媽計較起一針一線,父親包攬了更多的活,每天回來得更晚了,話也更少了。
一天晚飯后,父親看著我開了口:“我攬了個活,周末得加班,你明天和我一起去。”我愣了一下,“去吧,給你爸爸打打下手,”媽媽在旁邊說,“你哥哥在家時也經常去幫你爸爸的。”我突然很愧疚,長這么大,我從來沒有去幫家里做過什么。我用力點了點頭。
第二天,我跟著父親去了工地。到了地方,父親拿出工具,二話不說就開始干活。這是個鑿地下管子的活兒,父親先用炭筆畫線標出要鑿的部分,然后用電鉆沿著標記的邊緣打了兩排洞,又繼續往中間部分打。尖銳刺耳的聲音在耳邊持續響起,我捂著耳朵站在旁邊。父親一言不發,雙手緊握著電鉆,手臂上青筋暴起,過了一會兒,路面逐漸裂開,瀝青下面的碎石層也慢慢露了出來。父親明顯吃力了,沒多久,額頭上就滲出了細密的汗珠,我甚至聽到了他的喘息聲,我的心仿佛被什么狠狠地捏了一把。我趕緊找來毛巾給父親擦汗,用鋤頭把碎塊裝進簸箕,抬出來,倒在路邊。我們父子倆誰也沒說話,仿佛天生的默契一般,他在前面用電鉆打,我在后面清理。彎腰、裝碎塊、抬出去倒掉,不一會兒,我已氣喘如牛,再看前面的父親,他的后背也已經被汗水浸濕一大片。父親也回頭看了我一眼,臉頰上掛著豆大的汗珠,什么也沒有說,又轉過身繼續工作。
總算熬到了休息時間,我仿佛被抽掉了脊梁骨,軟軟地癱坐在地上。父親在我旁邊慢慢喝著水。一陣清涼的風吹來,我和父親開始在路邊閑聊著,聊到我小時候,聊到了哥哥,聊到哥哥第一次和他出來干活,父親說,我們兄弟都是最好的兒子,不怕吃苦。父親看我的眼神里充滿了信任和驕傲,那是我從沒見過的眼神,我的心里被一種說不清的情感填得滿滿的。
那天回家,我坐在父親的摩托車后,看著夕陽染紅了半邊天,像火一樣熱烈,清涼的風吹過路邊的稻田,帶著稻香,拂過我和父親的臉。望著父親堅實的脊背,我心里默默地說:“父親,從今天起,讓我和您并肩,共同擔起我們的家吧。”
【貴州黔西市第三中學】
點評
作文開頭交代“我”和父親外出干活的原因,在親歷了一次父親每天都在重復的繁重勞動后,父子二人實現了情感的交互。“我”的情感隨著敘事的發展波瀾起伏,最終完成了蛻變。同時,文中精練的幾處環境描寫適時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文末的環境描寫更是隱喻了小作者的成長,讀來讓人心頭觸動,余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