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看到傳承了800多年的瞻淇魚燈就此失傳,3年前,45歲的鄭冬蛟從城市辭職返鄉,接手了逐漸凋零的魚燈隊,帶隊演出、勉力支撐。在看到不少非遺借助短視頻直播迎來“新生”,瞻淇魚燈隊也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在一些平臺上上傳嬉魚燈片段,還嘗試直播,觀看人數也水漲船高。2025年1月10日晚,鄭冬蛟發起的直播活動在瞻淇村上演,“村晚”舞臺上,老中青三代魚燈表演者齊上陣,兩個多小時吸引了逾270萬人觀看。
得益于短視頻直播的具象化呈現,很多人能清晰地感受到非遺寓于細節打磨、匠心創作中的靈韻美:短視頻里,瞻淇魚燈那絢爛如織錦、靈動如游魚的躍動畫面,將觀眾迅速帶入辛棄疾筆下“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情境。在特寫鏡頭聚焦下,觀眾快速進入非遺世界,近距離、直觀地去了解非遺文化。
(選自“中國新聞網”2025年2月21日)
◆素材解讀
1.非遺創新傳承。瞻淇魚燈隊通過直播,吸引了大量觀眾,讓更多人感受到非遺的魅力。短視頻的直觀呈現和年輕化表達,讓非遺從“去當代語境化”變為“再生活語境化”,煥發出新的生機,也為傳承非遺提供了新的路徑。
2.責任擔當護非遺。鄭冬蛟為了傳承家鄉非遺文化,毅然辭職回鄉,并通過短視頻直播為魚燈隊找到新出路。鄭冬蛟的行動體現了對非遺傳承的責任擔當,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適用話題
傳承文化 創新發展 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