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下水文
斯是敝履,唯吾德馨
西方童話里,有一雙會自動跳舞的紅舞鞋,它成就了小女孩,也幾乎毀了她。可見,鞋不在美,合適就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合適的人、合適的選擇如同合適的鞋子,能讓人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于個人成長而言,選擇合適的鞋子,就是選擇合適的方向與平臺,幫助我們挖掘潛能、實現價值。魯迅早年學醫,試圖以醫術救治國人的身體。但漸漸地,他敏銳察覺到,國人更需要醫治的是精神上的“疾病”。于是,他棄醫從文,以筆為投槍、匕首,用犀利、辛辣的文字喚醒沉睡的民眾,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可見,人只有找準了自己在時代中的定位,選擇最能發揮自身才能的道路,方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于國家而言,選擇合適的鞋子,就是選賢任能,施行符合國情的政策,這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齊桓公初即位,本打算任命一直追隨自己的鮑叔牙為相,但鮑叔牙卻舉薦了管仲,因為他知道管仲之才適合治國。歷史也證明了選賢任能的力量,管仲為相后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使得齊國成為春秋霸主之一。再看秦晉圍鄭時,鄭國在戰不得勝、守又必敗的危急存亡之秋,派燭之武游說秦伯,使之退兵。燭之武身份雖微,卻因其外交才能而成為最合適的游說之人,最終力挽狂瀾。可見,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施行合適的政策舉措,可治國,可救國。
選擇“合適的鞋子”不僅需要有莫大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還需要有“斯是敝履,惟吾德馨”的心境,不在意鞋子有多精美,也不在乎他人的評價,只遵從自己的內心。“竹林七賢”中的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遵從自己的內心,拒不出仕。無論是好友舉薦、司馬氏威逼利誘,還是太學生集體請愿,他都不為所動。歷史上這樣的人并不少見,他們不因“鞋子”華美而削足適履,而是堅持選擇適合自己的“鞋子”,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如今的中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供我們選擇的“鞋子”很多。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鞋子,哪怕它在別人看來只是一雙“敝履”。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綻放自己的光彩,實現更大的價值。
文題亮相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清代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五》中說:“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民間也有相似的俗語:“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小到個人成長,大到國家治理,我們都需要思考,是根據“腳的大小”選擇“合適鞋子”,還是迷戀“鞋子”而“削足適履”?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學生佳作一
適履而行,方得至道
◎李書琪
古語有曰:“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可見合適的鞋子,對于腳才是舒適的;合適的政策,對于人民才是有利的。對于我輩青年而言,選擇合適的鞋,才能成就自我的價值。
選擇合適的道路,方能成就獨立“自我”,創造自己的一片天地。
追逐別人的道路并非好事,只有找到自己的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揚長避短,實現目標。回顧歷史,為救亡圖存,多少仁人志士嘗試變革。康梁嘗試維新變法,只持續了百日;孫中山嘗試民主革命,卻被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正當中華民族陷入迷茫時,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驚醒了中國人,似乎為當時的革命找到了前行的方向,然而,照搬直用也并未解決中國的問題。直到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領導下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革命才有了新氣象。中國堅持走適合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繁榮昌盛。穿著合適的鞋子走路,才能健步如飛。
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向,方能有所突破,破繭成蝶。
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挑戰或困境,只有選擇合適自己的發展方向,才能實破桎梏。汽車技術在西方發展了幾百年,燃油發動機市場在世界范圍內也近乎飽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決定攻克電動車與油電混動汽車技術。新能源汽車的長足發展,不僅解決了低碳發展汽車工業的問題,也為開拓全球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曾幾何時,我國在航空領域面臨諸多困境,但中國科研人員不斷嘗試,堅持選擇適合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方向,逐步實現了技術自主自強。如今,國產大飛機C919已成功翱翔藍天。在不斷摸索與實踐中,中國科技人員找到了最適合的方向,實現了從追趕到超越的偉大跨越。
興利祛弊,擇適而進,此乃成功之徑、至道之途。青年一代在面對選擇時一定要牢記,合適方為首選。只有找準適合自己的方向,才能充分挖掘潛能,實現偉大超越,才能助力國家走在合適的道路上。走適合之路,人生才能如浪奔騰,如霞壯麗;國家才能如鯤鵬振翅,蓬勃發展!
學生佳作二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穆熠菲
羅納·特里說:“唯一會改變你一生的,就是你的選擇。”面對選擇,我們既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更不應該嘩眾取寵,而要選最適合自己的。
人應該穿最合適的鞋子,走最穩的路。漫漫人生路,“路況”不同,鞋子也應隨之改變或更換。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早年投身量子電動力學研究,隨著對科學理解的深入,他跨界到航天領域,提出“戴森球”設想,晚年他又專注于生物物理學,探索生命與宇宙的聯系。每次轉變,他都以契合當下探索需求為導向,不斷突破科研邊界。面對這些選擇與改變,他都以“合適”作為標準,遵從自己的內心,永遠不為人生設限。
國家選擇合適的鞋子,才能有更穩更大的發展。而如何選擇,需要多元探索與碰撞。戰國時期,各學派都試圖以自己的方法改變世界。墨家提倡“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理念;農家提倡“重農”,主張統治者“與民同耕”,創造一個豐衣足食的美好世界;兵家總結軍事經驗,主張用“止戈”來創造一個和平的世界;儒家積極恢復周禮,想用禮樂制度創造一個秩序井然的社會……這些學派雖然觀點各異、方法不同,但他們都在努力探尋一條適合的變革之路。正是因為一代代人的探索,中國在數千年的發展中才總能找到適合的道路,賡續文明。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青年若發現那條契合自身的道路,當勇敢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雙目失明的董麗娜,內心對廣闊世界滿懷憧憬,當她知道有去北京參加盲人播音主持學習的難得機會,瞬間敏銳捕捉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此后,憑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她克服重重困難,成為中國傳媒大學首位盲人研究生。她不僅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鞋子”,更如明燈般照亮并激勵著無數身處困境之人勇敢逐夢。
人生之路,繁花似錦卻也荊棘叢生,諸多美好的事物并非都能與我們完美適配。唯有堅守初心,審慎抉擇,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道路、目標與方向,才能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本版習作作者系陜西渭南市尚德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