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選讀
談讀書
朋友:
中學課程很多,你自然沒有許多時間去讀課外書。但是你試撫心自問:你每天真抽不出一點鐘或半點鐘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點鐘,你每天至少可以讀三四頁,每月可以讀一百頁,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讀四五本書了。何況你在假期中每天斷不會只能讀三四頁呢。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得多。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國有一位文學家、科學家和革命家富蘭克林,幼時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書都是在做工時抽暇讀的。不必遠說,你應該還記得,國父孫中山先生,難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還要忙些么?他生平無論忙到什么地步,沒有一天不偷暇讀幾頁書。你只要看他的《建國方略》和《孫文學說》,你便知道他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而且還是一個學者。不讀書而講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竄頭亂撞,終難成功。這個道理,孫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學說特別重“知”。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你不看見現在許多叉麻雀抽鴉片的官僚們、紳士們乃至于教員們,不大半由學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視他們,臨到你來,再看看你的成就罷!但是你如果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你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比別人定要大些。這種興趣你現在不能尋出,將來永不會尋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達爾文在自傳里曾經說過,他幼時頗好文學和音樂,壯時因為研究生物學,把文學和音樂都丟開了,到老來他再想拿詩歌來消遣,便尋不出趣味來了。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比方打網球,你在中學時歡喜打,你到老都歡喜打。假如你在中學時代錯過機會,后來要發愿去學,比登天還要難十倍。養成讀書習慣也是這樣。
……
關于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說,只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記著這兩點,其他瑣細方法便用不著說。各人天資習慣不同,你用那種方法收效較大,我用那種方法收效較大,不是一概論的。你自己終久會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別人決不能給你一個方單,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你嫌這封信太冗長了罷?下次談別的問題,我當力求簡短。再會!
你的朋友:孟實
(選自《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刪改)
◆賞析
全文語言親切自然,如與朋友促膝長談,平實質樸。這封信的中心觀點是強調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鼓勵其養成讀書習慣并給出方法建議。作者從時間利用、讀書意義、習慣養成及方法等方面展開,先指出中學生不讀課外書,缺的是決心;接著列舉富蘭克林、孫中山的事例,論證時間能擠出來;隨后闡述讀書可防落伍,強調養成讀書習慣、培養閱讀興趣對個人成長和抵制不良誘惑的重要性;最后分享了實用的讀書方法,具有啟迪作用。
◎朱光潛
鏈 接
書信體通常以第一人稱敘述,給人真實、親切之感。書信體格式規范,一般包括稱呼、問候語、正文、祝福語、署名和日期;書信體的語言簡潔明了,作者會根據不同的對象和目的采用恰當的表達方式,語言或恭敬禮貌,或輕松親切,或正式嚴謹。閱讀書信時首先要關注背景信息,了解作者身份、寫作時間、時代背景及收信人與作者的關系等,這有助于理解書信內容;其次要把握情感脈絡,通過字里行間的內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再次要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感受語言獨特魅力。最后還要重視書信傳達的主題,如人生感悟、社會現象思考、情感表達等。
讀書筆記
品朱光潛書信,悟讀書之道
◎鄭清茹
書信體天然有對話感,能極大地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信中并非以高高在上的姿態進行說教,而是如朋友般談心,每一句都飽含真誠。他在開篇便反駁“沒時間讀書”這個常見托詞,以富蘭克林做小工時抽暇讀書、孫中山無論多忙都手不釋卷為例,讓我深刻意識到,并非沒有時間讀書,而是內心缺少對知識的渴望。在快節奏的當下,我們常以忙碌為借口忽視閱讀,而朱光潛的話語就像一位摯友的提醒,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懈怠,警示我重拾對讀書的熱忱,合理規劃時間,將閱讀融入日常生活。
讀書,不只是為了積累知識,更有著深遠意義。朱光潛循循善誘,強調養成讀書習慣能讓我們在閑暇時有精神寄托,避免被不良嗜好影響。如今,社交媒體、娛樂活動充斥生活,許多人迷失其中,而閱讀恰是在喧囂中尋得寧靜的最佳途徑。
朱光潛先生以書信為載體,為我們指明了讀書方向。書信娓娓道來的語言風格,也讓朱光潛關于讀書方法的建議更容易被青年接納。他提出“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初讀要快速把握主旨,再讀要以批判態度審視內容。這種細致的講解,就像長輩手把手的教導,讓我深刻認識到閱讀要深入思考。《談讀書》這種仿佛在與作者對話的風格,激發了我在閱讀時積極實踐這些方法的動能。
我們應銘記先生教誨,合理安排時間,用科學方法閱讀,拓寬認知邊界,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在書籍的潤澤下,遇見更好的自己,實現人生的價值。
【湖北隨州市第一高級中學高一(1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