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洞(light-through cave),是一種貫穿山體、兩端開口且透光的天然洞道形態,主要分布于喀斯特地區。這類地質奇觀形成于山頂、山腰或山腳,是地球不同演化階段的產物,展現了地質運動與自然造化的神奇。

穿洞的命名往往富有詩意,凝聚著人們對自然的浪漫想象。如月巖、月亮洞、日月巖、水月洞、南天門、天門洞、穿龍巖、穿山巖、過山洞、石門洞、天生橋、美女照鏡、仙人過橋等,這些名字既形象生動,又充滿文化意蘊。
一些與穿洞相關的山體同樣引人入勝,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的象鼻山、穿山月巖和陽朔縣的月亮山,湖南省保靖縣的呂洞山、湖南省張家界市的天門山以及貴州省甕安縣的仙橋山等。其中,桂林市的穿山月巖、陽朔的月亮山穿洞尤為著名。穿山月巖位于半山腰,高約10米、寬20余米、長約70米,遠望如一輪明月懸于山間;月亮山海拔411米,相對高度約300米,山體中空一洞,形如半圓形拱門,堪稱喀斯特地區的標志性景觀。

與穿洞類似的地質形態是天生橋,二者成因相同。當穿洞頂部逐漸坍塌,頂板變薄、寬度縮小,最終僅剩薄層橋狀結構時,便形成了天生橋。
穿洞是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典型產物,通常是古地下河系統的遺跡,完整記錄了巖溶作用、地殼抬升和水文變遷的地質歷史。其洞頂、洞底及現今河谷,分別對應三期地質作用的痕跡,為研究區域古水文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鳳山縣的社更穿洞為例,其洞長239米、寬142米、高76米,原為古坡心地下河出口洞穴,因地殼抬升導致地下河水位下降并改道,出口廢棄。相連洞道一端塌陷形成天坑,另一端崩塌成谷地,僅殘留中間段成為現今穿洞。
洞壁上的流痕是古水流方向和強度的重要記錄。通過研究這些流痕,科學家可以重建古代水文系統的動力特征。洞頂高度、洞底形態及周邊河谷發育特征,分別反映了巖溶作用、地殼運動與河流侵蝕的耦合過程,為研究區域地質歷史提供了直接證據。
由于穿洞兩端洞口的透光性強,不用燈光也可以一覽無余,同時還能將洞外風景納入視野;加之社更穿洞貝窩豐富,洞壁流石眾多,成為巖壁攀爬天然的“抓握點”,這里由此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洞穴國際攀巖基地,成為地質遺跡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典范。
穿洞因其獨特的光照和濕度條件,成為多種生物的理想棲息地,為研究生態系統演化和物種適應性提供了寶貴資料。
穿洞中充足的光線使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成為植物的避難所。尤其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的濕潤氣候下,穿洞常生長耐陰植物,包括巖黃連、樓梯草、苦苣苔、秋海棠、報春花、三角蕨、多枝花、卷柏等,這些植物表現出強烈的向光性。研究這些群落對于理解生命如何在極端環境中適應至關重要。
此外,穿洞內由光線梯度形成的不同生態位,顯著影響著微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為揭示光線條件、洞穴地質特征與生物多樣性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提供了重要研究對象,具有突出的生態學研究價值。
穿洞遮風避雨,為洞穴動物提供了穩定的棲息環境。例如,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的百鳥巖,正是因洞內燕子棲集、蝙蝠掠飛而得名。

穿洞通常洞口較大,陽光從洞口照射進來,在洞穴通道和陰影區的洞壁表面生長著大量的藻類、苔蘚、地衣等生物。一方面,這些具有光合能力的生物依賴進入洞穴中的光照,在碳酸鹽巖體基質上持續繁殖、生長,并通過生物鉆孔作用影響巖體——由于生物鉆孔的差異性,巖壁上形成了大量的石刺;另一方面,在鐘乳石表面生長的藻類通過阻擋擾動水流、吸收與吸附作用,促使水中碳酸鈣沉積,在洞口形成向外斜伸的龍頭狀鐘乳石。這些生物對碳酸鹽巖產生的侵蝕或沉積作用,叫生物巖溶作用。
穿洞不僅是自然地質的杰作,也承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和文化象征意義。
對早期人類來說,穿洞堪稱天然居所。其內部空間寬敞且冬暖夏涼,既能遮擋風雨,又可抵御野獸侵襲,因而成為古人類理想的定居點。以貴州普定穿洞遺址為例,這里自然條件優越,古人類曾在此持續繁衍生息約8000年。穿洞兩端開口透光,利于古人類在洞內進行日常活動;其洞口附近通常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便于獲取食物和水源。普定穿洞不僅是重要的地質遺跡,更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考古圣地。這里出土的石器、骨器等遺存,生動記錄了早期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為研究中國西南地區史前文化提供了關鍵線索,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
桂林象鼻山的水月洞則以水光石影著稱。該洞長17米、高12米、寬9.5米,底面積約150平方米,半懸江上,東西貫通。其造型圓潤修長,空間軒敞明亮,洞壁規整平滑,倒映水中宛如皓月當空,故得名“水月洞”。洞壁鐫刻有大量唐宋時期的石刻詩文,這些珍貴的人文遺存與獨特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堪稱文旅融合的典范。

張家界天門山以世界罕見的穿洞——天門洞而聞名。這座四周絕壁的孤峰海拔1518.6米,雖山體不高,但近300米的垂直崖壁使其如拔地而起,視覺震撼。天門洞高懸于半山之上,洞高131.5米、寬57米、深60米,宛若一道“通天”的門戶,“天門吐霧”和“天門霞光”兩大氣象奇觀更令其享譽全球。天門洞不僅以其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世界游客,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這里始終是人與自然對話的絕佳舞臺。

通過科學保護和可持續開發,我們既能“破譯”自然造物的神奇密碼,又能促進生態旅游與科普教育的協同發展,讓這一珍貴的地質遺產——穿洞,永續傳承。
(責任編輯 / 李銀慧"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