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最好的饋贈,除了大自然中婀娜多姿的花花草草之外,人們最關注的莫過于再平常不過的一日三餐了。對于清明時節(jié)必吃的青團,你還記得上一次吃它,是什么時候嗎?
寒食到了今天已演變?yōu)榱硗庖环N春日輕食時尚。
豐富的冷餐盒
如今面市的冷食主要是以綠色、健康、輕脂、減肥為目的的高顏值冷餐盒,其“冷食便攜”的理念與以前的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粳飯、子推燕、蛇盤兔等,一脈相承。
的確,過燙的飲食會損傷食道黏膜,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較高的溫度還會導致維生素、碘、不飽和脂肪酸等熱敏性營養(yǎng)物質的流失,而寒食或冷餐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營養(yǎng)價值。涼拌菜、沙拉等冷餐既保留了營養(yǎng)成分,又兼顧了美味。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冷餐有蔬菜沙拉、新鮮水果、生魚片、三明治、冷面及近些年減肥領域的網(wǎng)紅輕食等。健康的寒食或冷餐往往包含高纖維全谷物、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優(yōu)質生鮮蔬菜,既能提供飽腹感和好口感,又不會給身體帶來過多負擔的時令水果、低脂肪且高蛋白質的豆腐、雞肉和魚蝦等。
如今的冷餐,在保持均衡營養(yǎng)的同時也兼顧食物的多樣性。比如,用蝦仁、蕎麥面,搭配時令蔬菜和新鮮水果;用手撕雞、黑米飯,搭配蔬菜水果沙拉;用白切牛肉、藜麥,搭配蔬菜沙拉和時令水果、白煮蛋等:都是健康與美味的結合。不過,這些冷餐中的蔬菜往往沒有加熱過,同時常見的冷餐盒中主食的量也較少,可以通過增加土豆、紫薯、玉米等來彌補。

冷餐場景變化
今天,我們口中所說的冷餐不僅從內容上有了改變,而且其食用場景上也有了深度變化。

過去十年,冷餐是一小部分健身減脂人群的專屬標簽,近年逐漸開始大眾化。現(xiàn)在的年輕人更加注重身體健康與享受二者合一的科學搭配:喝咖啡茶飲時,通常會選擇少糖或者無糖;在辦公室工位上,養(yǎng)生袋泡茶越來越受打工人青睞;點外賣的頻次也在減少,下班后買一些凈菜包或鮮食預制菜,花十五分鐘在家做頓晚飯的人,慢慢增多。這不僅是飲食口味在變輕,更多的是追求一種“輕”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三四月春風和煦,正是踏春的好時節(jié)。處處生機盎然,讓人抑制不住地想拎起小籃子,帶上帳篷和小桌布,找個灑滿陽光的草地露營野餐,躺平一下午。其中,最讓人上心的,莫過于準備豐富的野餐食材了。
城市里,可以生明火的地方越來越稀少,于是各式三明治、飯團、壽司、面包等,一直是外帶食物的主角。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類冷餐食物既解饞又好看,還食用方便,且適合作為戶外飲食的視覺呈現(xiàn),那就是冷盤。它們的組合通常是一塊木板上堆滿了各式冷盤食物,如卡拉布里亞薩拉米香腸、意大利熏火腿和切片熟食培根等,以及布雷索拉奶酪,再配上精選的手工奶酪(包括硬奶酪、藍紋奶酪,以增加多樣性)橄欖、堅果和干果,簡直就是一場視覺上的戶外盛宴。
當然,還可以選擇一些經(jīng)典的野餐食品,包括土豆沙拉、自制香腸卷、雞肉卷,還有無皮雞肉三明治和迷你蛋餅或玉米餅等。
這些冷餐,如今有一種更為時尚的叫法——輕食。“輕食”并非現(xiàn)代社會的產物,其最初版本跟現(xiàn)在完全不同。最早的輕食,起源于十七世紀的歐洲,后來日本以“輕食”為主導的飲食文化傳播開來,并流行至今。
在歷史演進中,寒食節(jié)的習俗雖經(jīng)歷膳食形態(tài)的流變,但其“減烹節(jié)火”的傳統(tǒng)仍具當代價值。該節(jié)日衍生的冷食制備體系——以涼拌、冷盤等非熱加工方式維系飲食傳統(tǒng),恰與當代低溫烹飪的理念形成跨時空呼應。這種通過活性保存技術維持食材營養(yǎng)完整性的輕食主義實踐,已轉化為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中“少加工、多原態(tài)”的飲食范式,使千年民俗智慧成為科學膳食的文化符號。人們不僅在清明節(jié)前吃,在平時的日常生活、工作、野餐中都會優(yōu)先選擇這種集多元食材于一體,并能兼顧健康與時尚,滿足口腹之欲的輕食。



這種飲食方式不僅有助于消化系統(tǒng)的休息和恢復,也符合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提倡的健康輕食概念。人們在減少油膩和重口味食物攝入的同時,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從而達到優(yōu)化飲食結構,促進身體健康的目的,可謂是一舉多得。并且,現(xiàn)在的輕食內容也是花樣百出、口味豐富,不再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吃草一族”,而是既要健康又要美味的“食尚達人一族”。
有人說,“寒食節(jié)是逐漸被淡忘的節(jié)日”,這是就形式而言,因它確實被合并于清明節(jié)之中。但從其精神內涵上來說,其實寒食早就以另外的形式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那些既有顏值又具美味的冷餐、冷盤、輕食,不就是今天的“寒食”嗎?
春光尚好,萬物滋生。何不趁這時,備上“寒食”一起踏青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