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江被稱為“黃金水道”,除了歷史上軍事戰略價值以及其航運價值之外,也與其流域豐富的物產有極大的關聯。烏江如母親的“乳汁”滋潤著沿岸豐富的產業集群。
銷往重慶和四川的批發市場。這些肥美的烏江鮮魚是市場的寵兒,往往運抵市場后就被搶購一空。
方竹水庫位于貴州母親河烏江右岸一級支流余慶河中下游。曾經,由于網箱養殖、過度捕撈,烏江的生態一度惡化。2020年,烏江實施“十年禁漁”,方竹水庫水質開始持續改善。
但是“禁漁”是為了保護生態,為了可持續發展,并不是為禁而禁。網箱養殖取締后烏江上的漁業應該如何發展?生態漁業給出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的答案。
方竹水庫走的是大水面生態漁業的路子,通過“人放天養”“放魚養水”“以魚凈水”的養殖模式,即人工放養魚苗
生態養殖重塑烏江漁業
提到烏江流域的產業,一定會提到漁業,自古以來烏江的漁業就創造了不小的財富。“到烏江必品烏江魚。”烏江的魚肉質緊致鮮美,在全國“吃貨”的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秋分時節,在貴州省余慶縣方竹水庫生態魚養殖基地,捕撈人員每天早上七點駕駛著小船來到這里,將前一天下好的漁網慢慢收緊,然后運送到岸邊,起魚、稱重、裝車,再但不投喂;放適當的數量以活水;選擇對水質有清潔作用的魚類(比如白鰱魚等)。在保證水系生態健康的前提下,按照輪捕輪放的捕撈方法,發展生態魚養殖。目前余慶縣已發展大水面生態養殖14000多畝,僅2023年全縣水產品產量已達5000噸,產值1億元。2025年,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聯合水利廳將在烏江水系再發展大面積宜漁水庫4個,面積達11.59萬畝。


在息烽縣小寨壩潮水村的長沖溝水庫內,村民則選擇了循環生態漁業養殖,養殖池內“回”字形的水流循環流動,邊上的集污設備把糞便等排泄物集中處理,與傳統養殖相比,生態養殖池的尾水不外排,也很少出現投餌過量富營養化。池塘內循環生態養殖不僅做到了養殖尾水的零排放和循環利用,還提高了養殖產量和魚產品質量。此外,循環水養殖體系中的生物過濾技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對養殖水體中的有機廢物進行分解和轉化,有效降低了水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從而提高了水質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使得魚類的發病率大大降低,也有效控制了污染,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
利用高科技智能系統,烏江的漁業蓬勃發展。在余慶縣白泥鎮團結村的烏江生態魚養殖基地,智能系統突破了傳統魚塘養殖對環境的限制,實現了生態與科技的高度融合,既保證烏江的水質不會被污染,又實現了高效節能。跟傳統養殖相比,智能化養魚的優勢在于整個過程幾乎不需要人工干預,便能對養殖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數字化管理,一旦有異常情況,系統就會立刻發送短信提醒養殖者,確保問題能第一時間解決,并且各種環節精準到位。這種智能化管理不僅提高了魚的生長速度,還能減少餌料浪費,降低生產成本,年產量可達50萬斤。
林業碳票“點綠成金”
2022年2月15日,貴州首張林業碳票在黔西市發行,由黔西市畢綠生態綠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獲得。據測算,此張林業碳票覆蓋3.3萬余畝樹林,碳減排量13.573萬噸,企業可憑借碳票進行融資500萬元。

黔西市金碧鎮國儲林示范點,工作人員展示申辦到的貴州首張林業碳票史開心/攝
那么碳票究竟是什么呢?其實碳票就是林地林木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證,相當于一片森林的固碳釋氧功能作為資產交易的“身份證”。
以具體林業項目的碳減排量為基準,經第三方核證后發行,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例如,黔西市通過碳票交易使林農直接獲益,促進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貴州還建立碳匯交易平臺,完善核算體系,為全國生態補償機制提供實踐樣本。這一機制不僅助力“雙碳”目標,還拓寬了生態資源市場化路徑,彰顯貴州作為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先行示范作用,為全球碳治理貢獻了中國地方智慧。
位于烏蒙山東麓的烏江源曾經是石漠化的重災區,一度被聯合國專家評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發展”,而今卻是山水相依,綠意蔥蘢,百姓生活欣欣向榮。烏蒙山的人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點綠成金”的碳票讓烏江源的林業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力”,讓百姓更有動力守護青山。

州茶產業以“綠”為底色,以“文”為脈絡,在烏江流域奏響了一曲茶旅融合的田園交響,而遵義,正是樂章中響亮的音符。
烏水烹新雪 黔茶香四溢
烏江蜿蜒于黔地,將兩岸的峰巒切割成水墨畫般的褶皺。在這片被云霧浸潤的土地上,茶樹沿著山勢起伏,如同大地書寫的綠色詩行。近年來,貴
在湄潭縣永興鎮,萬畝茶海以連綿的翡翠色塊重構了山野的肌理。清晨的薄霧中,采茶人指尖翻飛的動作與無人機的巡航軌跡形成奇妙對話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的碰撞,在這里化作游客鏡頭里的詩意畫面。當地將茶園升級為“可品、可游、可學”的立體空間:茶農教游客炒制“湄潭翠芽”,茶藝師在古琴聲中演繹宋代點茶,游客帶著孩童穿梭于茶壟之間。以茶促旅,以旅興茶,2024年湄潭茶葉總產量達6.94萬噸,產值69.13億元,綜合收入166.42億元。茶山真正變成了流動的“銀行”。在鳳岡縣的茶海之心,茶農在茶樹下散養茶花雞,游客既能體驗“以蟲治蟲”的生態種植,又能品嘗茶香雞火鍋。村民自己種的菌類、土雞蛋、蜂糖等特色農產品,在家門口就被游客購買一空。茶壟間種果樹,春來桃李爭相開放,茶園里鳥語花香心曠神怡。“我特別喜歡來這里做瑜伽,空氣清香。”重慶游客江小姐說。“鳳岡鋅硒茶”從20年前的“養在深閨人未識”到現在銷往全國各地,多維度、多元化、多方式的營銷模式使鳳岡鋅硒茶2023年品牌價值33.01億元,全國排名39位。
烏江中游的銅仁市,將抹茶產業推向世界的舞臺,將銅仁的抹茶出口到了以抹茶出名的日本,還遠銷歐美其他國家,成為“中國抹茶之都”;思南縣則復活了土家族罐罐茶習俗,柴火煨煮的茶湯與擺手舞的鼓點共同喚醒古老的味覺記憶。茶產業與文旅的深度融合,讓“貴州綠茶”地理標志更加閃亮。
烏江流域貴州段是貴州省重要的農業區域,流域內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氣候溫暖濕潤,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不僅品種繁多且大多品種優良。

烏江兩岸那些曾經沉默的山丘,如今既是物資產區,也是美學現場;既是生產空間,更是文化容器。“黃金水道”的含義還在不斷的擴展,在烏江的源頭—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被認定為“國家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入選“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遵義的辣椒遠銷世界各地;精品水果獼猴桃、蜂糖李暢銷全國的超市。
(責任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