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不協同的方面:比如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現實沖突、一定程度的行政壁壘等。
烏江領域生態及其安全,對貴州發展至關重要。烏江流域,不僅承擔著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功能,直接關系到長江中下游生態整體安全;其區域范圍內的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烏江源百里畫廊等自然景觀,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自然生態文化美學價值;其重要性更在于通過長時期持續性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為流域內綠色農業、文旅產業、工農業用水等提供了基礎性、戰略性和成長性的自然資源和發展基礎。
近幾年來,烏江流域通過實施河長制、加強工業污染控制、植樹造林等有效措施,不僅持續性改善了水生態環境,其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模式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成功經驗。根據現有資料,烏江流域已經形成了省、市、縣三級生態示范創建體系,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基本經驗和發展模式。截至目前,貴州省獲得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1個,省級基地18個。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烏江流域生態保護還存在以下不協
通過我們相關的調查研究,特提出以下解決生態思路框架。一是按照黨和國家的戰略部署,構建跨區域要素協同機制,探索建立烏江流域生態保護領導小組,統籌規劃、政策聯動,籌劃設立跨區域國家級生態綠色發展試驗區。二是按照現代化產業體系,有效推動生態產業化,延長生態產業鏈,發展全域旅游、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治理效能。三是從烏江流域的自身實際出發,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和市場化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和探索縱向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同時對承擔生態保護責任的區域和責任實施主體實施財政轉移支付等。四是根據各地政府和居民發展的實際需要,積極借鑒國內外的相關生態保護實踐經驗,不斷打造“烏江畫廊”“梵凈山”等公共品牌,因地制宜、科學推廣生態保護工程技術手段參與減少污染面或污染點的綜合治理,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動態平衡,將區域性“綠色經濟資源資本”轉換為全國性“區域治理效能示范區”。
(責任編輯/孫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