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僅以國際賽場的成績為衡量標準,中國男籃近年來正處于歷史性低谷。或許是出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考慮,中國籃協不久前放出大招,正式下發《入籍籃球運動員管理辦法》。由此傳遞出來的信號很明顯──未來將會有更多歸化球員出現在國內賽場,乃至代表中國男籃參賽。
在此之前,中國籃球探索歸化之路的步伐要比中國足球謹慎得多。男足早早招入艾克森、洛國富等出生于巴西的球員,男籃直到2023年才迎來了第一位歸化球員李凱爾,而且還是建立在對方具有部分中國血統的基礎上。這次破天荒的舉措原本是希望借助NBA強援的加入,幫助男籃在世界杯上取得佳績,乃至獲取奧運會參賽資格。令人遺憾的是男籃最終只居世界杯第29名,創下歷史最差戰績,無緣晉級巴黎奧運會。
世界杯之后,各界對于歸化的熱情一度降溫。2024年NBA季后賽中,李凱爾隨同森林狼闖入西部決賽。然而,無論國內媒體還是中國球迷,幾乎沒人宣揚“中國球員在NBA西部決賽中首次得分首個籃板”之類的概念。說白了,由于李凱爾沒能為中國男籃帶來實質性的成績提升,目前沒有多少人真正把他當成“自己人”,進而導致整個歸化戰略有些尷尬。
第一炮沒能打響,中國籃球在歸化之路上到底是進是退?面對這個疑問,最新發布的《入籍籃球運動員管理辦法》算是明確吹響了沖鋒號。中國籃協這次對引進入籍球員提出了四大原則:堅持文化認同、血緣優先、總量嚴控、能力為重。用更通俗易懂的語句來解讀,可以概括為兩層意思:一是不再強調必須擁有中國血統,但球員必須認可中國文化。二是個人能力必須足夠強大,但不能同時歸化太多球員。
相比以上這些原則,新政策里面更重要的一點變化在于未來的歸化事宜將不再由中國籃協全程操辦,而是由地方體育主管部門或俱樂部主導。跟當初的歸化過程比較,會發現因為李凱爾效力于NBA聯賽,所以只能由中國籃協出面操辦各項事宜。如今這部分任務被轉給各個地方,意味著未來最主要的歸化對象,將是目前或者未來征戰CBA聯賽的高水平外援。
下發一紙公文,不足以掃除關于歸化的所有障礙,反倒是可能揭開各種復雜博弈的序幕。首當其沖的問題,就是各地方或各球隊運作歸化的動力從何而來?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如果外援在被歸化之后享有國內球員的身份,那么等于球隊憑空多出了一個“外援”名額,其實力和戰績都可能出現大幅上升,這會成為驅動CBA球隊愿意為歸化投入金錢和資源的核心原因。
然而,此舉可能使個體獲益,也可能破壞整個CBA聯賽原有的平衡。尤其當歸化行為與高額金錢支出掛鉤時,既可能加劇各支球隊之間的實力懸殊程度,也可能加重某些球隊的財政負擔,長遠來看未必有利于聯賽的健康發展。
更進一步看,歸化球員還可能在規則層面制造出一系列全新的挑戰。比如當一名CBA外援被歸化之后,他的工資上限應當按照外援還是國內球員的標準來計算?如果必須接受針對國內球員的工資限制,反而有可能導致球員歸化后薪水下跌。現實中,這種局面顯然很難被接受,恐怕會因此出現諸如“陰陽合同”之類的違規行為。然后,還有一個在其它國家不會成為問題的大問題:歸化球員能夠出戰全運會嗎?在很多地方,這也是一個會對決策起到巨大影響的因素。
由此可見,在中國籃協已經明確擴大歸化范圍的背景下,此舉能否得以推進乃至取得成功,關鍵在于如何理順方方面面的利益關系,需要為此建立起能被各方所接受的規則體系。在這個問題上,無論國際籃壇或是國內其它體育項目那里,都沒有可以被直接照抄的作業,很可能需要中國籃球自行持續探索,甚至不排除出現各類爭議和風波。既然決定踏上歸化之路,規則先行就是必須堅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