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廣袤天地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辰,有著各自的光芒與潛能。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付出真心與實際行動,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初次見到小澈(化名),是在三年級新學期開學那天。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教室里,同學們的歡聲笑語交織成一片,而他卻靜靜地坐在角落,眼神中透著一絲緊張與不安,仿佛被一層無形的玻璃隔絕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了解到他因幼年疾病致聽力受損后,我的心猛地楸緊,同時也燃起了一股斗志 一一定要幫小澈融入這個集體,讓知識的光芒照進他的世界。
課堂,是知識傳遞的主陣地,也是小澈面臨挑戰最多的地方。我深知常規教學方法對他行不通,必須另辟蹊徑。每次上英語課前,我都會精心準備大量直觀教具,圖片、視頻、實物一個都不能少。比如講解動物單詞時,我不僅帶上動物卡片,還播放動物叫聲的音頻,同時模仿動物的動作,讓他從多個感官通道去理解。講課時,我會刻意站在離他較近的位置,放慢語速,把每個單詞、句子的發音都咬得格外清晰,并用夸張的口型輔助,確保他能看清我嘴唇的動作。提問環節,我總是先溫柔地看向他,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再拋出精心設計的簡單問題,等待他回答時,我耐心十足,絕不催促。當他答對時,那真誠的表揚和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就是給他最好的回饋。
小組合作學習也是我為小澈搭建的融入集體的橋梁。起初,同學們不太懂得如何與他交流,我便組織小型培訓,教大家用簡單的英語短語、手勢,甚至自創的一些簡易符號來溝通。慢慢地,課堂上總能看到同學們熱情地拉他一起討論,比畫著分享看法,他的眼中漸漸有了自信的神采。
課堂時間畢竟有限,課余輔導就成了我為小澈準備的成長“加餐”。針對他的學習難點,我制定了詳細的輔導計劃。有時候一個復雜的語法點,我會用繪畫、編故事的方式反復講解。像講解現在進行時,我畫了一組一個小男孩兒正在跑步、吃飯、看書的簡筆畫,邊畫邊用英語描述,讓他輕松理解。遇到他情緒低落的時刻,我會跟他聊聊校園趣事,或是一起欣賞好看的英文繪本,舒緩壓力。

在班級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同學們的關愛也如涓涓細流,匯聚在小澈身邊。發現他對繪畫的熱愛后,大家課間紛紛拉他一起畫畫,分享畫筆,交流心得,讓他在色彩與線條間找到了歸屬感。有的同學會在早上悄悄塞給他水果,叮囑他補充營養;有的同學看到他書本掉落,會立刻彎腰撿起。一次體育課,他因為聽不見集合哨聲而有些慌張,幾個同學趕忙跑過去拉著他歸隊,拍拍他肩膀示意別擔心。
這樣的教學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教師,面對較為“特殊”的孩子,不能僅憑一腔熱忱,要用巧思妙計為他們量身定制成長路徑。每一次教學方法的調整、每一個課間的陪伴、每一場同學間的互助引導,都是在幫他打破壁壘。看著小澈一天天變得自信、開朗,學習上穩步前進,我知道,所有努力與付出都值得。未來的教育之路還很長,我將帶著這份寶貴的經驗,繼續用心呵護每一顆獨特的心靈,用愛點亮希望之光,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翱翔。
(作者系本溪市平山區群力教育集團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