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的一個上午,蟲洞喚物創始人戴霄波在“成都發布”公眾號刷到一條推送:成都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掛牌成立 “場景創新促進中心”,并設立“場景創新部”。
這條消息讓正為創業項目四處尋找機會的他眼前一亮—— 彼時,公司已深耕線性管道方案多年,解決社區、辦公大樓 “最后100米”配送難題,但底層技術成熟后,卻因缺乏真實落地場景陷入發展瓶頸。
帶著破局的迫切心情,戴霄波成為場景創新部成立后首位主動登門的企業負責人。在與部門負責人何博面對面交流中,他得到了“全力協調資源支持”的明確答復,這讓他懸著的心終于放下:“成都真的是站在民營企業角度,去做一件很創新的事。”
事實上,盡管場景創新促進中心在戴霄波到訪時僅成立三天,但其籌備早已歷經多時。談及為何要在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框架下新設機構,何博解釋道,在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新技術從實驗室邁向市場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愈發凸顯,不少企業卡在“缺少真實場景測試”的關鍵節點上。場景創新促進中心的誕生,正是為了系統性破解這一痛點。通過搭建真實應用場景,為初創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提供首試首用機會,幫助其完成從“技術原型”到“市場產品”的關鍵跨越。
“場景創新促進中心”究竟可以做什么?簡單來說,就是打通政府場景需求與產業技術供給的雙向通道。既挖掘政府端場景需求向產業界開放,又整合產業端技術能力形成供給清單,促成供需的精準匹配。
不少企業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之前政府有關部門在走訪調研時,就經常問我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們提出,最需要的是一個場景。”原本以為只是常規詢問,沒想到工作人員放在了心上。
2024年9月,成都常態化開展“進解優促”(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工作,深入生產一線,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截至4月29日,走訪服務企業超11萬戶。在企業的反饋中,“給場景”正是時下不少企業發展中面對的最迫切需求。
“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堅持用戶思維、問題導向和‘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理念?!背啥际忻駹I經濟發展促進中心主任向彬表示,中心在提升企業問題解決質效、需求服務質效和推動政策措施落地質效上下功夫,以此推動共性問題轉化為長效解決機制。
為此,成都從科技、經信、國資委等不同部門抽調骨干力量組建場景創新部,并建立起涵蓋全市23個市級行業部門、16條重點產業鏈、15個市屬國有企業、23個區(市)縣的場景工作小組。由此,形成一套覆蓋全市一百多人、跨部門的協作網絡。
何博介紹,成都通過體系化全覆蓋機制,一方面確保各行業部門全面挖掘政府側場景需求并向產業界開放;另一方面,推動產業鏈牽頭部門動態搜集并發布場景能力供給清單,同步激活產業側場景供給能力,實現供需兩側協同發力。
自3月中旬以來,依托已形成的常態化場景供需對接機制,成都實現場景創新機會清單高頻發布。截至目前,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成立兩個多月,已發布場景需求743條,261條場景能力供給。

“在場景創新部的牽線搭橋下,我們與創新產品場景資源方更快建立起了聯系,目前已與相關專家就產品真實環境下測試的技術問題展開研討。”智元匯副總裁楊牧表示。
智元匯是在成都已扎根十五年的人工智能科技企業,一直致力于智慧交通領域的創新研發。企業目前研發的邊端人工智能計算模塊,可應用于軌道列車,實現列車子系統數據聯通與智能決策。
然而,當企業在實驗室完成測試后,卻卡在了實際運營場景驗證的關鍵一步。
“我們民企有敢想敢做的沖勁兒,但實際運營場景的國企考慮事情會更周全,雙方需求很難自然對接?!痹谶@一情況下,智元匯在場景創新部發布的消息中看到研發場景驗證推進契機。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智元匯向場景創新部提出,希望相關運營場景方能提供運營列車用于設備安裝與測試的想法。沒想到,僅一周時間,在場景創新部的牽線下,對接研討就實際開展了起來。
“我們渴望產品快速落地驗證,場景創新部同樣追求效率,但更懂國企運作邏輯?!痹跅钅量磥恚瑘鼍皠撔虏烤拖袷菢蛄海诤狭藝筚Y源優勢與民企創新活力,讓雙方能在各自的賽道領域發揮優勢,加速技術的創新與突破。
在合作推進過程中,場景創新部也展現出獨特的工作智慧: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他們會更專注于溝通協調與進度把控,不會干涉我們的技術細節?!睏钅琳f。
在何博看來,搭場景是為剛萌發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提供首試首用的機會,幫助技術在真實場景中驗證迭代。“什么事政府應該做,什么事應該交給企業和市場,二者的行為要區分開。”
在與場景創新部打交道的企業采訪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反饋就是:踏實?!斑^往企業的技術創新在場景落地驗證方面缺乏關注,如今有專人跟進、主動協調,讓我們相信技術創新研發會有著落,心里也更有底了?!睏钅粮锌卣f。
推動場景創新,也蘊含著企業與城市共贏的深層智慧——為企業搭場景,也是在為城市謀發展。簡言之,將城市化作場景創新實驗室,用真實場景為技術迭代提供生長環境,也是在為人工智能、新產業等孕育提供可能,為未來產業發展鋪路。
當前,全國范圍內,部分城市或城區也在做類似的場景創新探索:如安徽合肥成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并通過駱崗公園打造城市級超級場景實驗室;深圳龍崗區打造“我幫企業搭場景”品牌,在大運中心、天安云谷等區域提供創新應用場地。
成都則是在高新區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天府新區科創生態島、東部新區世博園和世運會等,構建起集中連片的新場景應用展示區域。
在場景創新催化下,機器狗在寬窄巷子可以預警人流,養老陪護機器人在養老社區實戰驗證、無人機“警員”緩解高速公路擁堵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并用于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務。
“下一步,成都場景創新工作將持續升級?!焙尾┙榻B,成都將搭建全市統一線上場景展示平臺,助力民企便捷了解各場景信息。此外,通過制度性創新,推動項目業主按總投資一定比例嵌入新場景?!八拇ㄌ旄聟^、成都東部新區、成都高新區將率先開展試點,為全市提供可復制推廣經驗。”
城市全力托舉,創新者們敢想敢拼,正轉化為民營經濟的持續活力。根據成都市發展改革委公布的數據,2025年一季度,成都民營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6.2%,增速分別高于全省0.6個百分點、2024年0.4個百分點;其占全市GDP比重達51.2%,高于2024年0.9個百分點。
“我們不會因為企業小或事情小而不重視。一個科創企業,從成立到發展壯大,哪怕它存活率只有1%,我們如果能把它提升到1.5%,那工作也是有意義的。”何博說。
為支持企業成長,成都已完善一系列支持體系。如推動建設聚焦六大未來產業領域的孵化加速園,為產業發展提供承載空間;設立天使子基金,為企業發展提供資本支持。搭建起對接通道,創造更多投資機構與科技型企業合作機會。
從政策扶持到資源對接,從要素保障到場景開放,成都不只幫助企業實現從0到1的成長,更要通過全方位托舉,幫助它們實現更好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