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朝廷最主要的軍事斗爭是抗擊金兵,并試圖收回中原失地,涌現了岳飛、韓世忠、辛棄疾等名將。南宋其實還有很多有戰功卻不太為人所知的英雄,比如楊巨源,他因“邀功”而被殺,成為南宋史上一樁不小的冤案。
楊巨源祖籍成都,其人“倜儻有大志,善騎射,涉獵諸子百家之書”,雖然沒有考中進士,但被當時達官看重并推薦為管理糧餉的倉官。開禧三年(1207)正月,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投金,受金朝“蜀王”封號,南宋朝廷極其驚慌,“莫知所為”,執政大臣甚至想棄之不顧。實際上,在被吳曦脅迫而叛的蜀地,有不少對宋朝廷忠心、對吳曦不滿的官吏,楊巨源就是一個代表——“(楊)巨源有討賊志,結義士三百人,給其錢糧”,經其聯絡召集,蜀地形成了一股較強的反吳曦力量。
蜀地忠心朝廷的領頭官員,是被迫擔任“偽蜀”丞相長史的安丙。為了共同目的,楊巨源和安丙走到了一起,并聯手另一位志士李好義,巧妙設計,干脆利落地誅殺叛臣吳曦,并迅速瓦解了反叛勢力,“傳檄諸道,安堵如故”。反叛勢力只存在了41天,對南宋朝廷和蜀地沒有造成多少威脅和危害,應該說,安丙、楊巨源、李好義是平定這次叛亂的功臣,特別是楊巨源,匯集各方力量,策劃組織具體平叛行動,功不可沒,所以,安丙“奏功于朝,以(楊)巨源第一”。
因順利平定了叛亂,朝廷詔書嘉獎,晉升安丙為端明殿學士、中大夫、知興州、安撫使兼四川宣撫副使,既取代了叛臣吳曦的實職,其政治待遇更視同朝廷宰相。朝廷卻只將楊巨源看作一個平叛行動的執行者,“補朝奉郎,與通判差遣,兼四川宣撫使司參議官”——提拔為正七品的文職官,并且朝廷獎諭詔書中一個字也沒提到他,所以他懷疑“有以蔽其功者”,是故意沒有如實上報他的平叛功績。接著,連先前從叛的王喜竟然也被軟弱的朝廷授予節度使官職,更激起了生性剛烈的楊巨源的憤憤不平。他寫信給安丙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發了些牢騷,還在“朋友圈”宣揚策劃平叛時安丙對他的許諾和商討內容,一時沸沸揚揚。他又“遣其親校傅檜愬功于朝”,并且央托人直接找掌權宰相韓侘胄申說。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受托人彭輅不但沒有幫他,而且還“賣”了他,直接將他的行為告訴了安丙。
與此同時,有人告發楊巨源及其團隊成員企圖謀亂,安丙讓節度使王喜審訊楊氏重要部下,據說嫌犯承認其事,而后被斬。又有人告發楊巨源召集死士入關,計劃焚燒安丙的衙門,借機殺害安丙。這些跡象,仿佛都在表明楊巨源的憤懣不平和桀驁不馴,并且他要殺長官安丙、要叛亂!于是,對安丙來說,楊巨源由起初精誠合作、生死與共的并肩戰友,成為一個對他不滿、必須除去的死對頭。
頗為巧合的是,安丙接到了金朝轉來的一道檄文,內容是勸說金朝鳳翔都統使投宋,落款“四川宣撫副使”——這是安丙的官稱,但用的卻是楊巨源“四川宣撫使司參議官”的印。安丙寫信給在宋金前線作戰的楊巨源,命其迅速回城議事。起初,楊巨源心中有疑,沒有動身。安丙又派楊氏推薦的官員來催請,使得“巨源信之”。
彭輅受安丙之命,待楊巨源一回到城內衙署,就秘密誘捕了他。被抓時,楊巨源大呼:“我何罪?”藏在屏風之后的安丙,讓人出來責問他為何詐稱宣撫副使?楊巨源被押送閬州監獄,在路上,差役將其殘忍殺害,卻報稱疑犯“畏罪自殺”。其實,他的死因,大家都懂。
楊巨源死后,“忠義之士為之扼腕,聞者流涕”,很多士人寫詩寫文吊唁,情辭悲切,有名官員還寫了《巨源傳》進送朝廷,“為之訟冤”。一時之間,“人情洶洶”,輿論沸騰,安丙只好“封章求免”。而朝廷正要抗擊金兵,不僅不準安丙辭官,還將其“轉正”為四川宣撫使。為平息輿情,對于楊巨源,朝廷也“賜廟褒忠”,追贈寶謨閣直學士、太中大夫,蔭其二子為官,后又特地賜謚“忠愍”,表示朝廷嘉其忠心、惜其身世。
作為忠貞志士,楊巨源勇于擔當、有才有功,但行事方法有欠成熟,在那樣的亂世中,也就很難有好的下場——平叛抗金功臣31歲殞命,可悲可惜可嘆!這個事件對于南宋后期政局也產生了較大影響,此后,一些原來心向南宋的北方人士的抗金熱情受到損傷,南宋政權愈加衰落。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