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治療,不僅關乎患者個人生活質量,更影響一個家庭的幸福感。做康復治療,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卻要有精進技術的專心、不怕臟和累的耐心、不為功利所動的恒心。
“醫有所精、弱有所扶”是北京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北京協和醫院康復醫學科主管技師陳昂的追求。他深耕康復技術,志愿幫扶需康復的殘障人士更好融入社會,帶領團隊服務弱勢群體達20萬人次,讓康復醫療和社會公益“雙向奔赴”,閃耀青年志愿者的時代之光。
陳昂是國內較早從事康復治療的醫務人員之一。早期,許多人對康復治療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甚至認為它是醫療體系中的“邊緣學科”。然而陳昂卻敏銳地認識到康復治療的重要性。大學時期,陳昂跟隨導師見證了偏癱患者從臥床不起到獨立行走、腦癱患兒從不能爬行到獨自站立的奇跡轉變。患者的欣喜、家屬的感激,都讓他深刻領略到康復醫學的力量與魅力。
2011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陳昂成為北京協和醫院物理醫學康復科的一名治療師。那時的設施遠沒有現在豐富完備,陳昂每天的工作往往就是圍繞著一張診療床、幾組康復設備,為不同患者不斷提供各項康復訓練。
每年接診患者近3000人次,這是陳昂的工作強度,也是他對患者的責任與使命。“看著患者在自己的幫助下能夠每天都有所進步就足夠了。一天治療20多個患者,這個患者的治療剛結束,下一個患者就接上了。”
為能幫助更多患者和家庭,2016年,陳昂前往日本東京進修,學習社區和老年康復的先進模式,觀察當地康復機構如何為不同年齡段的患者提供個性化服務;2017年,他又前往美國哈佛醫學院訪問學習,接觸兒童和娛樂康復等前沿理念。在專業領域里,陳昂始終保持熱情,不斷提升自己,他的所學所思也逐漸在工作中展現出顯著成效。在他看來,以人為本也是康復治療的核心理念之一,“康復治療不能僅僅停留在幫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心理上的幫扶同樣不容忽視,讓他們能夠重新回歸社會是康復治療的最終目的。”陳昂習慣與自己的每一個患者聊聊天、嘮嘮家常,醫患關系十分親近。“很多患者每天都見面,交流也很多,很快就都成了朋友。”
結合實踐經驗,陳昂對康復醫學前景充滿信心:第一,科技與康復的融合創新意義重大,AI 技術和遠程康復能夠實現對居家患者精準的一對一訓練指導,滿足患者需求,提升康復效果;第二,康復學科發展迅速且日益細分,如產后康復、呼吸康復越來越受到重視,要做好這些新興康復專業,從而幫助不同疾病和學科的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實現更好恢復;第三,新質生產力的引入將推動康復醫學取得更大的突破,幫助患者實現更為全面的功能重建。借助這些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康復醫學的未來前景將更加廣闊。
作為一名康復醫學工作者,陳昂的眼光不局限于醫院的治療室,他努力打通醫院、家庭及社區康復之間的壁壘,用公益行動惠及更多患者。
傳統的康復治療模式雖然能在醫院內取得良好效果,卻難以滿足患者出院后的長遠需求。許多患者在醫院的康復訓練中表現良好,但一旦走出醫院,面對復雜的環境和心理壓力,康復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陳昂意識到醫療康復與社會康復之間的脫節,他說“真正的康復目標,不僅是恢復患者的身體機能,更是幫助他們順利回歸家庭和社會。然而,現有的醫療資源難以覆蓋到家庭這一層面,亟需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與幫助”。
為了彌補康復治療與家庭、社會之間的缺口,從2014年開始,陳昂利用休息時間走進特教學校、養老院,為殘障兒童和失能老人提供專業康復指導與培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提升老人的生活質量”,陳昂這樣說,也用實際行動證明著。養老院中,很多半失能老人依靠護工的幫助進行翻身等動作,否則只能“被迫躺平”,極易產生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嚴重者將危及生命。陳昂在養老院義診,進行康復評估,做康復指導,為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康復培訓和翻身照料等技能培訓。在他的幫助下,老人們能夠獨立翻身,遠離并發癥,恢復的自理能力也讓老人的生活更有尊嚴。
陳昂還提出“讓殘障人士在快樂中康復”的理念,將日本和美國的先進康復技術結合我國實際,移植到公益事業中。他開發百余項兼具康復功效和娛樂性的游戲,將康復治療轉化為一種普及性、趣味性的社會活動,打破了人們對康復的刻板印象,讓更多人愿意參與到康復服務中。“看到患者的笑臉,我感覺特別自豪。”陳昂話語中流露出他對康復事業的熱忱。
陳昂的行動吸引著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同事們加入。他的康復青年服務團隊,從最初的個位數逐漸擴大到上百人,至今已累計幫助超過20萬人次。在他的帶領下,團隊不僅推動了康復治療從醫院到家庭和社區的延伸,也讓更多人看到了康復醫學的社會價值。陳昂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康復不僅僅是身體的修復,更是恢復生活、重拾希望的過程。
“康復醫學的前景非常廣闊。我們年輕一代一定要將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協和精神傳承下去。”這不僅是陳昂對自身職業的深刻理解,也是他對未來的堅定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