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納米管強度是鋼的一百倍,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柔韌性可與真絲媲美。面對高強度壓力時,柔韌性是關鍵。
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納米科技城的漢納實驗室里,周紅波拿著一小塊黑色薄膜自豪地說:“我們把概念化的納米碳材料轉化成了親民的民生產品。”
從柔性觸控屏的研制到納米地暖的破局,這位女性創業者的故事,如同她手中的碳納米管材料,在柔韌與堅韌之間編織出打破國際壟斷的科技突圍之路。
當科研尊嚴遭遇現實偏見
2011年年底,周紅波與丈夫陳新江博士創立蘇州漢納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企業名中的“漢”與“納”,暗合著“中華民族的納米材料”的初心。這份初心源于二人在日本留學時的深刻觸動。
在日本北海道大學留學期間,當教授在課堂上討論地球環境問題時,寧愿提問越南籍學生,也不愿給中國學生機會,還聲稱“中國沒有污染治理能力”,甚至提及當年西湖水污染治理是邀請他主導的。這些經歷讓周紅波深感尊嚴受挫,也點燃了她的創業熱血:“我們就是要做中國人自己的納米材料。”
回國后,周紅波夫婦先在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工作,期間研發出碳納米管導電薄膜技術。憑借這一技術,陳新江榮獲“蘇州工業園區科技領軍人才”,后又獲得“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人才”“國家級重大人才引進工程專家”等榮譽,團隊還獲得蘇州市政府最大母基金元天控股等投資機構的聯合投資,就此踏上充滿挑戰的創業之旅。
最初,他們瞄準柔性觸控屏領域,于2014年帶領團隊成功研制出世界領先的碳納米管導電膜手機柔性觸摸屏。然而,走向市場時,他們發現產業鏈被臺灣廠商牢牢把控,初創企業難以撼動。更關鍵的是,單一柔性觸摸屏無法帶動整個產業鏈——玻璃背板、鋰電池芯、芯片等組件均非柔性,市場推廣舉步維艱。“那段時間,猶如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曙光。”周紅波回憶道。
幸運的是,朋友的一句話為他們點亮了新方向:“你們的材料能導電,能不能導熱?北方正在推進‘煤改電’,電采暖是個趨勢。”這席話如黑暗中的明燈,讓團隊看到了突破口。
用技術攻克行業痛點
2016年,漢納正式轉向納米地暖研發。從潔凈的實驗室走向塵土飛揚的建筑工地,這個轉變充滿艱辛。“當時一個月就走了三位研發人員,他們說沒想到學化學的還要跑工地,安裝調試產品,灰頭土臉的。”就連投資人也不理解。但她和團隊堅韌不拔,于2017年年末成功實現技術和商業模式的雙重驗證,成為全球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將碳納米管作為原材料應用于地暖領域的企業。
漢納的技術突破,精準解決了電地暖的三大難題:功率衰減、局部覆蓋過熱和能耗過高。團隊研發的全球首款水性PTC技術,采用正溫度系數材料,隨溫度上升電阻增大,功率自動降低,有效避免局部覆蓋過熱的難題。“PTC技術特別適用于老舊小區改造以及喜歡鋪地毯的高端住宅。一些老舊小區因層高較低,傳統水暖需占用七八厘米層高,而我們的材料僅需附加一層1厘米厚的薄型保溫板,加上材料本身0.1厘米,總計1.1厘米,完美解決層高問題。”周紅波介紹,該技術發熱迅速,一秒鐘即可升溫,配合智能溫控器可通過App遠程精準控溫,以遠紅外輻射散熱,效率高達85%,不僅節能,還減少了揚塵和干燥的問題。
在商業模式上,漢納完成了從原材料合成到終端應用產品的全鏈條創新。“如果一家企業是做陶瓷粉料的,她大概率是不會做杯子吧?我們為什么要做電地暖全鏈條?”周紅波解釋說,“如果只告訴市場我們有一片導熱好、節能的膜,沒人會理會。所以我們不得不從材料企業轉型為產品制造商。”這種“迫不得已”的選擇,實則是打通產業鏈的關鍵決策。
市場拓展上,漢納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策略:最初,他們從別墅家裝客戶入手,積累口碑;接著拿下辦公樓項目、公寓樓項目,一步一個腳印。2019年,萬科采購平臺的B級供應商認證成為重要轉折點,標志著這家小企業獲得行業巨頭認可。如今,萬科、金地、旭輝、招商等知名房企均成為漢納的合作伙伴。“我們已進駐幾十個樓盤,每個樓盤涵蓋上千戶家庭,真正讓納米地暖走進了千家萬戶。”周紅波的自豪溢于言表。
從產品突圍到模式重構
“碳納米管強度是鋼的一百倍,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柔韌性可與真絲媲美。這與中國女性,尤其是女性創業者的特質契合——面對高強度壓力時,柔韌性是關鍵。”周紅波感慨,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創業中展現的凝聚力、溝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正如碳納米管般堅韌不拔。
如今,漢納獲得“蘇州市納米碳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榮譽。周紅波在創業初期設立的“用五年打破德系壁掛爐在南方的壟斷”的目標早已實現,漢納已是百強房企批量精裝項目中唯一的國產地暖品牌,并將目光再次聚焦于納米材料的初心。
“接下來,我們會把標準的建廠、建產線的經驗開放給有能力的合作伙伴。”漢納在浙江、甘肅兩地的工廠已驗證了成熟的生產線,目前正將標準輸出給成都、長沙等地的合作伙伴。這一模式轉變,讓漢納從“賣地暖產品”回歸“賣納米材料”,既降低當地項目成本,又能集中資源攻關新材料。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漢納正研發親水涂炭漿料、硅負極材料,瞄準更高端的應用場景;而單壁碳納米管的批量生產,更是他們的攻堅目標。目前,全球只有俄羅斯能實現單壁碳納米管的產業化,這一“卡脖子”技術成為漢納的新戰場。“俄羅斯能做,我們中國人也能做,國家投入很大,我們有信心在2026~2027年完成產業化布局。”周紅波說。
“我們不僅是在做地暖,更是在讓科技走進生活,讓每個家庭都能感受到中國納米材料的溫度。”在這條充滿挑戰的賽道上,周紅波以女性特有的柔韌與堅韌,書寫著中國科技創業者的突圍傳奇。
編輯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