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帶領團隊創作47部優秀圖書,《漫話國寶》系列不僅在國內圖書館成為熱門讀物,還走進了84個國家的6.5萬多所圖書館。她的故事,是一場關于熱愛、堅持與奉獻的旅程,在文化傳承與公益的道路上,留下閃爍著燦爛光芒的足跡。
讓文物“說話”
杜瑩是浙江省寧波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站在藝術史的講臺上已有十余年。她常常在授課時碰到尷尬的場景:當她提及中國古代書畫中的獨特技法,或是傳統建筑里蘊含的美學智慧時,學生們往往一臉茫然。看到這些年輕學子眼中對傳統文化的陌生,杜瑩滿心憂慮。
靈感的火花在杜瑩的腦海中閃現——用“動漫+百科”的方式讓文物“開口說話”。她一頭扎進資料堆里,從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考古報告中尋找素材,仔細梳理,反復考證。那些日子,她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從商周的青銅器到明清的瓷器,從敦煌的壁畫到龍門的石窟,每一件文物都成了她的“老朋友”。
杜瑩還自學了動漫制作,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對著電腦反復修改手稿。課程上線后,選課人數不斷攀升,近萬人沉浸在她打造的國寶世界里。但杜瑩并不滿足于此,《漫話國寶》系列叢書的創作計劃提上日程,而這一堅持就是七年。
在創作過程中,為了確保內容準確,杜瑩查閱了大量的學術資料,請教了眾多文物專家和歷史學家。她的辦公桌上堆滿了各種版本的草圖,墻壁上貼滿了文物的照片和參考資料,整個房間就像一個小小的文物研究室。
在她的帶領下,團隊不斷壯大,創作的腳步也從未停歇。47部傳統文化漫畫圖書相繼問世,這些圖書成為青少年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其中,《二十四節氣地板拼圖大書》受邀參加博洛尼亞世界童書展,在海外收獲了許多讀者的喜愛。當收到來自世界各地小讀者的來信,看到他們用稚嫩的筆跡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時,杜瑩知道,自己的努力正在開花結果。
行走鄉村
在忙碌的創作之余,杜瑩踏上了公益講座和流動科普的征程,足跡遍布7個城市、42所小學及36個鄉村。
每到一處,杜瑩都會精心準備講座內容,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設計有趣的互動環節。她會帶著孩子們一起繪制簡單的文物漫畫,講述文物背后的傳奇故事,讓孩子們在歡樂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一次鄉村小學的講座上,當杜瑩展示出精美的敦煌壁畫圖片時,孩子們的眼睛里閃爍著好奇與興奮的光芒,他們圍在杜瑩身邊,不停地問各種問題。那一張張充滿童真的臉龐,讓杜瑩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公益之路。
講座時,杜瑩注意到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一直站在教室后面聽得格外認真,還不時用手機拍照。結束后,杜瑩與老人攀談起來,才知道老人的孫子因腿傷無法前來參加活動,但孩子對中央電視臺的《國家寶藏》節目癡迷不已,一直盼望著能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得知這一情況后,杜瑩沒有猶豫,跟著老人來到他的家中。那是一個簡陋的農舍,小男孩坐在床邊,眼中滿是驚喜與期待。杜瑩坐在他身邊,打開自己的電腦,耐心地為他講解文物的知識,還手把手地教他畫了一幅文物漫畫。小男孩學得很認真,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杜瑩的帶領下,學院的“傳聲童”傳統文化科普基地應運而生,并成功成為省級社科科普基地。他們開發了一系列趣味線上線下課程,并送科普進學校、社區和農村文化禮堂,所到之處都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
截至目前,杜瑩已帶領學生團隊制作線上公益課三百多節,開展線下公益講座一百多場、流動科普展五十多場。
藝夢入涼山
一次前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的經歷成為杜瑩文化之旅中的又一個重要轉折。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杜瑩和團隊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路邊的風景美不勝收,但他們的注意力很快被一個小小的身影吸引。那是一個七八歲的彝族小姑娘,小小的個頭,卻背著一個幾乎和她身體一樣大的土豆背簍,艱難地走在山路上。當她看到杜瑩一行時,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熱情地向他們打招呼。
小姑娘的熱情和樂觀深深打動了杜瑩,在與小姑娘的交談中,她了解到小姑娘的母親已經去世,父親是殘障人士,家中還有弟弟妹妹,小小年紀的她便承擔起了家庭重擔。杜瑩的心中滿是心疼和敬佩,那一刻,她決定要為這片土地做些什么。
在喜德縣,杜瑩被彝族獨特的文化吸引。那精致秀麗的彝繡,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彝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熱鬧非凡的火把節,人們手拉手圍著篝火跳舞,歡快的氛圍讓人陶醉。她決心要用自己的力量助力彝族文化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為此,杜瑩與她的“彝情藝夢入涼山”社會實踐團隊多次前往喜德采風,深入彝族村落,與村民交流,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習俗、傳統技藝。他們參觀彝繡工坊,看繡娘們飛針走線,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他們參與火把節的籌備,感受節日前夕的熱鬧氛圍。
在一次采風中,團隊遇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彝繡傳承人。雖然年事已高,但老人眼神中依然透著對彝繡的熱愛和執著。他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繡品,講述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彝族的歷史、傳說,也有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團隊終于設計出一組喜德特色的IP形象。其中,那個背著土豆背簍的彝族小姑娘成為一個重要的角色,她的形象被賦予了堅強、樂觀的品質,成為彝族文化的一個代表符號。同時,他們還創作出一套涼山特色IP場景圖,將彝族的自然風光、傳統建筑、民俗活動等元素融入其中,展現出彝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目前,團隊已確定了下一步合作計劃,免費為當地設計旅游手繪地圖、旅游手冊,創作彝族故事繪本、農特產包裝設計等文創產品。杜瑩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講好涼山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
杜瑩在文化傳承與公益的道路上堅定地走著,她的故事還在繼續。
編輯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