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音變商品
殷女士是職業配音師,她的聲音甜美、自然流暢,適合多種場景和風格。2023年5月,殷女士收到同事小李發來的一段游戲解說音頻,她反復聽,發現其聲線、語速和風格與自己的聲音特征高度吻合。她否認為本人錄制,疑惑地問:“我的聲音怎么會被移植到別人的作品里?”小李從事影視后期處理,技術精湛,他判斷殷女士的聲音被AI克隆了,但AI克隆聲音技術大多需要原聲素材來提取特征,小李問:“你有沒有給其他人提供過聲音樣本?”
殷女士委托律師開展調查。原來,殷女士曾經接受某文化公司委托錄制過兩部有聲讀物。2019年,該文化公司將殷女士的聲音樣本提供給某軟件公司,軟件公司利用AI技術將殷女士的聲音素材進行人工合成,生成了文本轉語音的配音軟件,之后該軟件在上海某網絡公司運營的云服務平臺對外出售。
調查中,律師還獲得了另外的證據,2020年,某智能公司與某科技公司簽訂在線服務買賣合同,由某科技公司向某軟件公司下單采購多款語音產品,其中包括將殷女士聲音AI化的文本轉語音產品,而智能公司購入語音產品后,采取應用程序接口形式,在未經技術處理的情況下,直接調取殷女士的聲音,并再次生成文本轉語音產品在其平臺中使用。
殷女士幾年前接受委托錄制的有聲讀物,竟然為商家提供了聲音素材并AI化,且變成了商品對外出售。此過程有文化公司、軟件公司、網絡公司、智能公司、科技公司五家企業參與其中。律師調查的證據顯示,經過AI處理后,殷女士的聲音在多個平臺的播放量高達32億次。
五家公司被訴
2023年10月,殷女士將智能公司、文化公司、軟件公司、網絡公司、科技公司告上了法庭。她要求智能公司、軟件公司立即停止侵權,賠禮道歉,五家被告連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50萬元、精神損失10萬元。
智能公司等五家被告均到庭應訴。法庭上,殷女士表示,作為職業配音師,聲音權是自己人格權的重要部分,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自然人對其聲音享有支配權和控制權,未經權利人許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的聲音。智能公司等五家被告未經授權,擅自利用智能技術克隆原告的聲音并用于商業目的,嚴重侵害了原告的人格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智能公司辯稱其出售的配音軟件系向科技公司下單采購,對是否克隆或偽造殷女士的聲音不知情,其正常履行買賣合同的行為不構成侵權。網絡公司辯稱所售賣的聲音產品由智能公司授權,原告提出的侵權賠償訴求應排除網絡公司。科技公司則辯稱,其僅僅是聲音訂單的中間商,同樣屬于買賣合同的行為,沒有侵權。
文化公司辯稱,殷女士錄制的兩部有聲讀物,文化公司經登記成為著作權人,有權向軟件公司提供此兩部讀物的聲音,該行為系雙方業務合作的需要,其不知道軟件公司將該讀物轉化生成文本轉語音的配音軟件,在軟件公司將殷女士的聲音進行AI化且對外出售的過程中,文化公司并非參與者,故其不是侵權主體,請求法院駁回殷女士對文化公司的訴訟請求。
軟件公司當庭提交了與文化公司簽訂的《數據使用授權協議》,該協議約定文化公司將包括殷女士錄制的有聲讀物等配音作品提供給軟件公司,這份協議的附件中有殷女士的簽名。軟件公司辯稱,殷女士的聲音經過AI處理后已經不是她本人的原聲,故而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人格特征,殷女士所主張的人格權益也就不復存在,其賠償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的請求沒有法律依據。
區分過錯追責
法院審理認為,本案中,因軟件公司系僅使用殷女士個人聲音開發案涉文本轉語音產品,而且經當庭勘驗,該AI聲音與殷女士的音色、語調、發音風格等具有高度一致性,能夠將該聲音聯系到殷女士本人,進而識別出殷女士的主體身份,因此,案涉AI聲音屬于殷女士的聲音權益。
文化公司雖對殷女士錄制過的兩部有聲讀物享有著作權等權利,但不包括授權他人對殷女士聲音進行AI化使用的權利。根據已查明事實,《數據授權書》并非殷女士本人簽署。
文化公司、軟件公司未經殷女士許可AI化并使用了案涉聲音,構成對殷女士聲音權益的侵犯,其侵權行為造成了殷女士聲音權益受損的后果,應承擔賠償損失的法律責任。智能公司、網絡公司、科技公司主觀上不存在過錯,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其中智能公司需要公開賠禮道歉。殷女士并未舉證證明被訴侵權行為給其精神利益造成嚴重損害,對其精神損害賠償請求不予支持。
案件審理期間,智能公司、網絡公司運營的平臺下架了涉及殷女士聲音的配音軟件。
2024年4月23日,北京互聯網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智能公司、軟件公司向殷女士書面賠禮道歉;文化公司、軟件公司連帶賠償殷女士經濟損失人民幣25萬元;駁回殷女士其他訴訟請求。宣判后,雙方當事人未提出上訴,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以案說法】
聲音權屬于獨立的新型人格權
(江蘇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方曉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這一規定承認了聲音作為一種獨立的新型人格權,其保護模式參照肖像權的保護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聲音權的主體為自然人,即聲音權只能由自然人享有,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不享有聲音權。聲音權具有人格屬性、可再現性、可識別性和可固定性。聲音作為人格標識,能夠通過其特征識別特定自然人。聲音權的保護內容包括聲音的錄制、使用、公開以及許可等。侵權形態包括擅自錄制、使用、公開錄音以及利用信息技術偽造聲音。因此,未經許可使用他人聲音,或者通過技術手段偽造、混淆他人聲音,構成侵權。
編輯 吳元梓 1159492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