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些年輕人標榜“做自己”,宣稱親密交往秉持只篩選不培養,若有不順便當斷則斷。這般主張看似痛快淋漓,然而值得深思之處在于:健康關系的本質特征并非杜絕失望,而在于構建容納失望的心理空間。
隱藏的失望清單
一朋友深夜找我傾訴。她說,自己和男友總是陷入“你追我逃”的惡性循環。她埋怨對方工作起來就像人間蒸發,對方則控訴她監控行程堪比私家偵探;她精心策劃的紀念日被對方忘得一干二凈,而對方其實默默修好她的電腦卻只字未提。她迷茫地問:“我們好像永遠在讓對方失望,這樣的感情還有救嗎?”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歷時十五年的婚姻幸福感追蹤實驗,研究了超過2.4萬人在不同婚姻階段的生活滿意度,結果發現剛結婚的第一年生活充滿浪漫和激情,之后滿意度就會逐年下降。大多數人在兩年之后滿意度會回歸到婚前的狀態。婚姻心理學研究也發現,親密關系會逐步經歷五個不同的階段:浪漫期、權力爭奪期、穩定期、承諾期和共同創造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親密關系經過浪漫期之后,就會進入權力爭奪的矛盾期,相應的失望感就會不斷地出現。
一定程度的失望是不可避免的,畢竟,隨著浪漫的泡沫破滅,總要經歷一個重新認識和接受對方的過程。但是,如果這種失望感過強過重過久,則會帶來很多嚴重的問題。那些執著于“你必須立刻懂我”的人,反而會對親密關系造成二次傷害。就像加班到凌晨饑腸轆轆,發現伴侶沒為自己留晚飯,第一反應可能是:“他根本不在乎我。”卻從未探尋這個行為背后的故事。這時若揪著對方質問“你為什么不在乎我”,就像強行把兩塊帶棱角的石頭塞進玻璃罐,結局注定是在磕碰中傷害彼此,因為那根本不是提問,而是把篤定的指控偽裝成問句。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關系的需要,尤其是親密關系的需要,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來源。個體內在安全感的不足,會持續導致親密關系的不良發展。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曾說過:“成年人處理親密矛盾的方式,往往復刻著嬰兒期的生存策略。”有些人能在關系里“看見裂痕仍愿修補,心有芥蒂依然擁抱”,有人卻困在非黑即白的極端中反復崩塌。這就是人們對失望的一種容忍能力。
“60分媽媽”理論
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表明,很多親密關系中的問題,都和我們童年時期與養育者建立的不安全依戀模式相關。在親密關系中,有的伴侶過分焦慮擔心關系的不穩定,擔心被拋棄被忽視,有的伴侶不能足夠信任依賴另一半,過分的獨立疏離,還有的伴侶無法建立足夠穩定持續的依戀關系。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提出的“60分媽媽”理論,恰是培育“容失望力”的密鑰。溫尼科特提出,母親在嬰兒出生后數周內處于一種“原始母性專注”的心理狀態,她們越來越淡化自己的主體性、個人興趣和生活節奏等,越來越關注嬰兒的活動,這是一種高度敏感專注的狀態,以保證能適應嬰兒的愿望和需求。這種原始母性專注為嬰兒塑造了主觀全能感和持續存在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嬰兒逐漸長大,“60分媽媽”將會根據嬰兒漸漸增長的能力,適應其愿望和需求就越來越少,并逐漸減少關注,這樣嬰兒就會根據自己逐漸增長的能力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應付失敗和挫折。
“60分媽媽”不會24小時待命,但總在孩子崩潰前出現,既不會完全順從孩子,也能坦然接受嬰兒的攻擊性表達,通過恰到好處的挫折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憤怒不會摧毀媽媽的愛,媽媽暫時缺席不代表永恒消失。
這種互動滋養出的失望緩沖帶,讓人成年后面對伴侶時能區分暫時失誤與本質傷害。反之,若養育者始終在“在職”與“失職”間切換,孩子只能發展出“全好全壞”的切割認知,好壞互為防御,其成年后也會在兩個極端的體驗里沖突和矛盾,容易反復被“失望”感再刺傷結痂的傷口。
把"“你應該”換成"“我需要”
對伴侶的不滿與失望,多數都是源于面對自己的需要與問題的無力。所以一方面,要學會合理分配對伴侶的期待,嘗試尋找第三方關系來部分滿足,比如和朋友傾訴、擴大社交圈。另一方面,逐漸增強自我認同,把注意力更多地收回到自己身上,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關照自己、肯定自己。正是缺乏了自我關照、自我照護,不懂得也感知不到自己對自己的關心,才導致過度的對外期待。
針對朋友對親密關系的哭訴,我給了她幾個建議。首先是把“你應該知道紀念日多重要”這種語境轉換為“我需要被特別對待的儀式感”。有婚姻專家的研究顯示,需求表達比指責能讓沖突解決率提升47%。除此之外,我還建議朋友每周設定15分鐘“吐槽時間”,先用“雖然我理解你……但……”開啟對話,再互換角色用“雖然你……但我理解……”重構事件,感受立場轉換帶來的認知震顫。如果能接受親密關系中30%的永久性差異,那么相處起來就容易很多。
克萊因說:“愛的能力,始于接受客體的不完美,終于在不完美中看見完整。”真正扼殺親密關系的往往不是失望本身,而是人們拒絕給失望生存空間,缺少在這樣的空間里思考彼此。或許可以試著對伴侶說:“我看見你的失望了,其實我也很失望,但你看,我們仍在一起,彼此或攙扶或拉扯著向前走。”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