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一個晴朗的夏夜,望著繁密的閃閃群星,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們真的如此可憐嗎?不,絕不!我們必須征服宇宙!”這是24歲的錢學森寫下的一段話。此后,他以一生的執(zhí)著堅守,踐行了這一壯志豪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在錢學森身上的榮譽標簽如此之多,無不展現(xiàn)了他對推動人類科學進步做出的偉大貢獻。本期,在中國航天曰(4月24曰)來臨之際,讓我們一同走近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錢學森,聆聽獨屬于他的故事。

知識速遞
你們知道嗎?如今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皩棥薄昂教靻T”名稱,皆由錢學森院士命名,且命名的邏輯相當嚴謹。
外國人所說的“宇航員”與中國人所稱呼的“航天員”有大不同。錢學森提出,在相當長時期內,人類的宇宙航行活動僅能局限在太陽系內,“宇宙航行”這一表述未免夸大,便將人類在大氣層以外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
“飛彈”與“導彈”也有大差異。當時,“導彈”一詞還未出現(xiàn),有“火箭武器”“可控火箭”和“飛彈”三個備選名稱。當時,媒體報道普遍會使用“飛彈”一詞。然而,錢學森認為應該將該武器應命名為“導彈”。畢競所有的炮彈、槍彈都會飛,“飛彈”表述不能體現(xiàn)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具備控性和制導的特性。


1955年錢學森一家啟程回國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錢學森院士取得斐然成就,不僅源于其卓越的天賦,更與他人生中的多次選擇緊密相連,他曾五次站在改變人生命運的岔路口。
大家可曾為未來選專業(yè)而煩惱嗎?作為著名的“六邊形戰(zhàn)士”,各科精通的錢學森,當年也面臨同樣困擾。在報考大學時,錢學森的老師們都給予他“鼓勵”,報考相應的專業(yè)。作為“當事人”的錢學森則另有想法,他想以偶像詹天佑為榜樣,為中國修建鐵路
1932年,錢學森作出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次重大轉變:決定改學航空工程。在“一·二八”事變中,他親眼目睹日本飛機對上海進行狂轟濫炸,他決心制造飛機。經(jīng)過不斷地閱讀、學習,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
1935年8月,他從上海出發(fā),奔赴美國學習科學。不久,人生的第三次選擇悄然降臨。在學習過程中,錢學森發(fā)現(xiàn)航空工程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由此,他從航空實踐改向航空理論研究。
憑借天賦與不懈努力,錢學森在美國的航空研究領域大放異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下定決心回國。然而,美國軍方認為“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zhàn)師”,下令不能讓錢學森回中國。從1950年到1955年,錢學森被美國軟禁長達5年之久。后來,錢學森巧用香煙紙設法向祖國傳出求救信息。最終,經(jīng)祖國積極交涉,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終于踏上了回國的旅途。
外國有導彈,中國人也能有
“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不成?”面對內憂外患的環(huán)境,中國對研制導彈及火箭具有迫切的需要。這讓錢學森做出了人生第四次重大選擇:從學術理論研究轉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設。1956年,錢學森對外公開的身份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他對內保密的身份是研究火箭、導彈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
當時,正處于物資匱(kui)乏的年代,科學家們只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物資,解決各種難題。在“T-7M”火箭首次試驗發(fā)射的發(fā)射場上,發(fā)電站僅是一臺借來的50干瓦發(fā)電機。在如此環(huán)境下,中國第一枚試驗性液體燃料探空火箭發(fā)射成功了。1960年,中國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導彈“東風1號”發(fā)射成功!1966年10月,作為試驗總技術負責人,他親眼見證了兩彈結合試驗的成功。從此,中國的核導彈終于具備了威懾(shé)與實戰(zhàn)能力,推動了中國軍事科技的飛躍式發(fā)展。錢學森歸國奉獻,讓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研發(fā)進程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71歲時,錢學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五次選擇,從國防科研領導崗位退下,重新回歸學術理論研究。1986年,錢學森不忘年輕時的夢想,始終心系中國航天事業(yè)。他以“應將飛船方案也報中央”十個字回復中國的載人航天應如何起步的論證。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中國人終于實現(xiàn)了登上太空的夢想。航天員楊利偉返回北京后,專程前往錢學森家中,拜訪這位中國航天之父。此后,直至錢學森逝世前,每一位從太空凱旋歸來的中國航天員,都會第一時間向他匯報喜訊。錢學森用一生兌現(xiàn)了年輕時“征服宇宙”的誓言。

參考資料: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共產黨員微信公眾號、廣東共青團微信公眾號圖: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