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地區的絲綢制品早在唐代就已經享有佳名。唐代南海(今廣州番禺)遍聞織棉布機杼之聲,“白(dié),家家織”。

宋末元初,棉紡織專家黃道婆少時在崖州(今海南島)學習棉紡織技藝,總結出革新技藝,后回鄉傳技,被譽為“織女星”“先棉神”。這也側面證明了當時憐南地區的紡織業技藝之高超。

廣繡歷史上最早被記載的人物一廣繡始祖盧眉娘。她由南海進貢入宮,技藝驚人,能在一尺絹上繡出七卷《法華經》,唐順宗李誦贊其為“神姑”。

明清時期,海外貿易興盛,珠江三角洲地區掀起了“廢稻樹桑”的熱潮。在一口通商時期,廣州絲織業得天時地利,產品遠銷歐美及南洋諸國。“廣紗”“廣緞”馳名海外。

自17世紀起,歐洲刮起一股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的“中國風”,各種工藝品漂洋過海,帶給了歐洲人新奇的藝術審美趣味。絲織品被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清雍正元年(1723年),廣州數百家絲織業主共同出資興建錦綸會館。廣州絲織行業的巨頭們就在這間會館聚會議事、運籌帷幄。圍爐煮茶間,讓廣繡驚艷世界。

錦綸會館供奉“先師張騫”,這源自一個美麗傳說。相傳張騫在尋找黃河源頭的路上,一位婦人贈予他“織女支機石”。
后來,張騫創制立法,傳絲織業。雖然錦綸行內認為絲織業在黃帝之世便已出現,但使其技術發展成熟并傳播海外則是張騫的功勞。世人感念其恩,于是建錦綸


嘉慶、道光年間,廣州絲織業所產紗緞有“甲于天下”之說。廣州絲織手工作坊中逐漸出現了分別代表東家和工人利益的組織,即“東家行”和“西家行”。

作為當時廣州龍頭行業的東家會館,錦綸會館統領數百家大型絲織工場,擁有四千多臺織機以及三、四萬絲織工人。錦綸會館的影響力不僅遍布廣州,連佛山等地的村落也存在著錦綸堂的勢力。工人們人數眾多,且多習武,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民間力量。當機戶與機工產生糾紛時,錦綸會館也會協助官府調和矛盾。


1920年,當時的政府計劃將會館收入公產,孫中山得悉后,批示要“永遠不得別

“錦綸會館”四字就如同鐵板釘釘一般,歷經風雨,傲然自立。
館會綸錦
堂綸錦
1999年,廣州市政計劃修建一條貫穿西關的南北主干道一康王路。按照設計路線,需要拆除一大片老城區舊屋,位于康王路上的長壽路與下九路之間的錦綸會館恰在其中。

如何處置錦綸會館成了當時的熱點問題。經過多方商議,最終決定將會館通過平移、頂升、轉軌再平移的復雜技術喬遷到新址。





參考資料:廣州人文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