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中央美術學院的學子,到動畫工作室的創始人;從獨自帶孩子的軍嫂,到隨軍后進行軍旅主題創作的畫師——我人生的每一步,看似偶然,實則像有意埋下的伏筆,在不經意間次第鋪展。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啟蒙經歷卻獨具一格。幼兒時期,我的第一任“繪畫老師”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機緣之下,她照顧我到3歲。她早年畢業于黃埔軍校,平時很少提起自己當年的經歷,卻始終保持著軍人的堅韌與優雅。在她影響下,我學會了握筆涂鴉,幼小的心靈里,也悄然萌發了對軍人、對歷史的敬畏。她常一邊教我畫畫,一邊輕聲講述著關乎信念、責任與犧牲的故事……不知不覺間,那些片段烙印在我的記憶里。
2014年,緣分的絲線再次將我與軍人緊緊纏繞,我成了一名軍嫂。婚后,為了追逐夢想,我辭去先前的工作,創辦了一家動畫工作室,發展也較為平穩。
2015年11月,女兒糖豆的出生,為我的生活注入了無盡的溫暖與歡樂。
正當一切都順順利利時,2018"年,愛人調動到了離家千里之外,三口之家從此陷入聚少離多的狀態。回想起那時的場景,每一個細節都仿若昨日,歷歷在目。
“我不想這么一天天地等爸爸。”3歲的糖豆一邊在紙上畫著“爸爸打壞蛋”,一邊喃喃自語。女兒的這句話像一顆石子,激起我心里的層層漣漪。
窗外,是初秋灰蒙蒙的天;畫架上,那幅未完成的作品突然變得無比遙遠——那一刻,我意識到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放棄辛苦打拼的事業,隨愛人北上,還是選擇長期兩地分居?
摩挲著女兒畫滿了“爸爸”的涂鴉本,我作出決定:隨軍!
收拾工作室那天,陽光透過落地窗,灑在我精心收藏的那些畫具上。創業幾年積累的客戶資料、一張張獲獎證書,還有女兒在工作室角落玩耍留下的小手印,都要被封存在過去。
“真要放棄這一切嗎?”"合伙人紅著眼圈問我。我輕輕點頭,心中雖有不舍,卻無比堅定。
工作室是我的心血,也是我經濟獨立的保障。愛人起初也不理解,擔心我放棄事業會后悔,更怕我和女兒不適應部隊生活。但我告訴他:“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孩子的成長不能沒有父親的陪伴!”
然而,隨軍后的生活也確實與我預期的不同。
“媽媽,這里的墻怎么都是灰色的?”初到部隊,女兒噘著嘴問我。放眼望去,整齊的營房、清一色的迷彩服、單調的水泥路面。這里的氛圍與我熟悉的創作環境大不相同。曾經,我習慣在清晨伴著優美的音樂調顏料;如今,耳邊只有準時響起的軍號。過去,我的畫架旁常擺著當季鮮花;現在,家里窗臺上只有女兒撿回的松果和石頭……漸漸地,我開始質疑當初的決定。連續數月,我的速寫本上只有反復涂改又撕掉的草稿,曾經靈動的筆觸,似乎也留在了過去。
我陷入了焦慮之中。愛人察覺到我的變化,輕聲提醒:“既然現實無法改變,為何不從中找突破口呢?”那一刻,我靈感乍現,繪畫本不就是創作者表達所見所想的方式嘛!
我努力調整創作節奏,開始用畫筆記錄女兒在大院里的生活。她第一次參加部隊開放日活動時的興奮模樣,和小伙伴在訓練場上玩耍的歡樂場景,踮起腳尖模仿解放軍叔叔站軍姿的認真神態……我將這些情景繪成單幅漫畫,分享在社交媒體上。沒想到,《軍娃糖豆豆》系列引發了眾多軍嫂和軍娃的共鳴,他們說: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你畫出了我們的心聲。
這讓我意識到,我不僅是隨軍家屬,更是能用畫筆搭建溝通橋梁的畫師。
思路打開后,我開始創作更多軍人題材的作品,對軍人群體和部隊環境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在為某網站繪制《了不起的中國軍人》系列海報時,一名狙擊手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編輯發來的文案和日常照片里,他笑容靦腆,目光柔和。可翻看他訓練相關的資料,同一雙眼睛透過瞄準鏡,瞬間變得銳利如黑豹,連呼吸都似帶著精準刻度,令人心生敬畏。他就像無數中國軍人的縮影,溫柔與堅毅并存于一身。他們能在戰場上精準計算風速,執行艱巨任務,也會在視頻通話時,羞澀地對家人說“想你”。
這種剛柔并濟的特質,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每逢佳節,我都會探尋傳統節日與軍隊的契合點,精心創作主題海報。蛇年春節海報中,各軍種官兵合力托起一條蜿蜒的剪紙蛇,99A坦克的復合裝甲、山東艦的甲板紋路、殲-20的隱身涂層……都化作片片蛇鱗——這些“最硬的鱗片”,成了紅色剪紙上的吉祥紋樣。
漸漸地,我的作品受到多家媒體關注,先后在央視網、中國軍網、國防部網站及《解放軍報》《解放軍畫報》《軍嫂》等媒體發布、發表。
2023年8月,中國新聞網以《保家衛國中的“她”力量》為題對我進行專訪。當記者問我,為何選擇以記錄女兒成長為題材時,我笑著回答:“軍人的故事不止在戰場,也在家庭。軍娃的等待、成長與愛,同樣是軍旅生活的重要部分。我想用畫筆記錄這些鮮活瞬間,讓那些軍號聲后的溫柔也能被世界看見。”
再次回想起剛隨軍時那個畫不出作品的冬天,我覺得自己像被移植的植物,根須無處安放。直到有一天,我看到營區白楊樹的細枝在寒風中微微顫抖,上面的結實的鳥巢卻紋絲不動。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創作,就應當把根扎進腳下的土地,無論這片土地肥沃還是貧瘠。
如今,我的調色盤上多了些特別的顏色:晨跑時沙塵揚起的土黃,晚點名時天空的鈷藍,女兒在單杠上磨破手掌沾染的緋紅……這些顏色雖調不出名畫里的優雅,卻自有其鏗鏘的質地。當畫筆遇見鋼槍,當顏料融入迷彩,反而描畫出了最堅韌的美。
女兒今年9"歲,對我畫的內容也產生了興趣。
有時,她會趴在畫板前,指著畫中的軍人問:“媽媽,這是爸爸嗎?”
我會笑著告訴她:“這是所有像爸爸一樣守護我們的人。”
在大院的一個水泥墻角,我和女兒畫了一列小小的彩虹。每當愛人夜訓歸來,手電光照過,整面墻仿佛都會隨之鮮亮起來——就像我們的生活,明媚著一片希望。
(作者為軍嫂、畫師)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