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誕生于瑞金的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是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下開展全國工人運動最高領導機關,是新中國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雛形和根源。在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的組織領導下,蘇區各級工會積極組織工人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革命戰爭,動員工人投身蘇維埃政權建設,創造了百年工運史上諸多“第一”。蘇區工運是百年工運史。蘇區工運是百年工運史上的璀璨篇章,揭開了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下領導工人運動的新序幕。
蘇區工會組織創建和發展
1931年2月,在贛西南的吉安富田村建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執行局,統一領導各蘇區工會,其主要職責是組織蘇區各級工會開展群眾運動,發揮工人階級的領導帶動作用,建立一致對敵的工農聯盟,保衛和擴大蘇區。7月,全總蘇區執行局遷至瑞金葉坪。1933年2月,全國總工會從上海遷到瑞金后,與原全總蘇區執行局合并,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指導全國工人運動,劉少奇任委員長,陳云任副委員長兼黨團書記。
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成立后,健全了組織體系,下轄5個省級職工聯合會(江西、福建、閩贛、粵贛和贛南)和5個全蘇區性質的行業工會(中國農業工人工會、中國苦力運輸工人工會、中國店員手藝工人工會、國家企業職工工會和中國紙業工人工會)。
隨著蘇區各級工會組織的建立,會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到1934年初,僅以中央蘇區及其附近幾個蘇區計算,工會會員數就達22.9萬人,其中中央蘇區11萬人,湘贛2.3萬人,湘鄂贛4萬人,閩浙贛2.5萬人,閩贛6000人,閩北5000人。從中央蘇區的統計材料看,沒有加入工會的工人僅只有3676人,不足全體工人的5%,有的地方如興國加入工會的工人比例高達98%。毛澤東自豪地說:“請問這是國民黨區域能夠夢見的事情么?不但中國,全世界除蘇聯外,哪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是有過這種情形的?”
參與紅色政權創建鞏固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蘇區工會積極組織工人參加蘇維埃政權的籌備、創建、管理和建設,發揮了“柱石”作用。
1930年8月23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出《準備蘇維埃中央政府第一次代表大會工作》第二十五號通告,強調:準備全國蘇維埃中央政府第一次代表大會工作是工會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全國各級工會組織應積極參與蘇維埃大會的準備工作。
蘇維埃政權中工人代表占比,最能體現紅色政權創建中的工會參與度。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中,工人占12.5%。到1934年召開的“二蘇大會”時,正式和候補代表中,工人達219名,占比約28%。
從1931年10月到1934年10月,中央蘇區各級蘇維埃政府開展了多次民主選舉活動,每一次選舉都得到了同級工會的支持。為保證工人階級占領導地位,工會與蘇維埃政府協議規定,采取工人及家屬按13選1的比例名額,推選工人代表,保證了各級紅色政權都有一定數量的工人參加管理。
蘇維埃政權的成立標志著工農大眾第一次當家做主人,他們同時也擔負起鞏固建設蘇維埃的重要責任。根據中央蘇區興國、上杭等12縣的統計:70580名工會會員中,“參加蘇維埃等革命機關工作的6752人,等于會員的百分之十,他們大部分是在蘇維埃機關負責”。1934年3月,中華全國總工會給赤色職工國際的報告指出,工會積極參加了蘇維埃的各種工作(如收集糧食、征收土地稅、檢舉貪污和官僚主義等),給蘇維埃很大幫助。
注重保障工人權益
維護工人群眾的政治權利,謀求工人群眾的生活改善,是蘇區工會的重要任務。蘇區工會積極參與制定和執行蘇維埃的勞動政策、法令,保障了工人群眾的合法權益,是“保護工人利益的堡壘”。
1932年1月1日,“一蘇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正式實施,這是中國共產黨保障工人權益的第一個法律文件。它明確規定八小時工作制、男女同工同酬、勞動保護等制度,并首次建立社會保險、失業救濟等制度。這些開創性舉措,是新中國勞動保障制度的“初始樣本”。各級蘇維埃政府下設一級機構勞動部和二級機構勞動保護局,勞動保護局設勞動檢查員,專門負責對《勞動法》的貫徹執行進行督促檢查,確保落到實處。
1932年12月,中央勞動人民委員部發布關于社會保險費及失業勞動介紹所的第二號命令,要求建立社會保險組織,實地檢查社會保險金繳納情況,切實落實勞動保險。例如,經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批準,福建省職工聯合會為200余失業工人發放社會保險金150元。
蘇區工人的地位待遇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和保護,毛澤東在“二蘇大會”的報告中專門指出:“在蘇維埃勞動政策之下,工人的利益得到了完全的保護,他與在過去的國民黨統治時代及現在的國民黨區域比較起來,具有天堂地獄之別。”
大力支援革命戰爭
在保衛和鞏固新生蘇維埃政權的革命戰爭中,蘇區工會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使命擔當,從人員、物資到經費,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援,成為戰爭勝利的堅強后盾。
1932年2月,閩贛兩省工人代表大會通過《擴大與擁護紅軍問題決議案》,強調擴紅是“蘇維埃工會運動的實際任務”。1933年春,全總中央執行局以全國總工會的名義,創建了1.26萬人的中國工農紅軍工人師。從1933年2月至1934年9月,中央蘇區擴大紅軍總數為11萬多人,其中工人占了30%,約1/4的工會會員參加了紅軍。大量的工人參軍參戰為革命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贏得革命戰爭的重要力量。
蘇區工會還組織中央紅軍兵工廠、紅軍被服廠等國有企業,加班加點生產武器、彈藥、軍服等軍需物資。在兩年多時間里,中央紅軍兵工廠一共修配了4萬多支步槍,生產了40多萬發子彈,修理了2000多挺機槍、100多門迫擊炮,還制造了6萬多枚手雷、5000多個地雷,有力保障了前線武器彈藥供應。
為了籌集革命戰爭經費,1933年夏,中央蘇區發行300萬元經濟建設公債。在3個月中,蘇區工人就認購100.7萬元,占計劃發行額的三分之一。在節省運動中,蘇區工人也不甘落后,節省下每一個銅板支援革命戰爭。此外,在工會組織的領導下,蘇區各業工人通過退還公債、借款借谷給紅軍等方式支援革命戰爭,為革命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積極發展蘇區經濟
在創建、鞏固和發展中央蘇區的過程中,工會密切配合黨和蘇維埃政府,積極組織動員廣大工人群眾參加各種經濟建設,為發展蘇區經濟、打破敵人經濟封鎖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發出號召,要求“動員每個會員都去加入糧食合作社、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及農具生產合作社”。在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下,中央蘇區工會廣泛動員工人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開展合作社運動。截至1934年2月,中央蘇區創立消費合作社1140個、糧食合作社10712個、生產合作社176個。中央蘇區合作社運動的開展,不僅恢復和發展了手工業生產,調節了市場,安置了工人,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培養造就了更多的經濟建設人才,為蘇維埃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蘇區工會還積極發動工人群眾建立和發展公營企業。到1934年2月,中央蘇區的蘇維埃工廠已有33個。針對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忽視企業民主管理、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1934年春,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委員長劉少奇經過調查研究,發表了《論國家工廠管理》一文,提出工人要參與企業管理的“三人團”制度(廠長、工會委員長、黨的書記),不僅充分調動了工人參與管理的積極性,更為蘇區工廠長遠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1932年3月,中共中央組織局發出《關于革命競賽與模范隊的通知》,第一次明確提出在蘇區工廠中開展革命競賽的任務和辦法。各級蘇區工會在組織勞動競賽運動中,始終“站在革命競賽的最前線”,既是勞動競賽的發起者和領導者,也是組織者和推進者,更是創造者和檢查者,黨領導的勞動競賽由此發端。1933年5月,毛澤東代表蘇維埃中央政府將“春耕模范”獎旗分別授予武陽區和石水鄉。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以“國家”名義對勞動模范進行最高獎勵表彰,孕育了黨的勞模運動的萌芽。
為新中國工會建設提供借鑒
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在瑞金的偉大探索和實踐,揭開了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下領導工人運動的新序幕,是新中國工會建設的初步嘗試,孕育了新中國工會建設的機構雛形、制度雛形和治理雛形,在百年工運史上具有開創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人民共和國工運事業從這里走來。
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是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下全國工會最高領導機關,是新中國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雛形和根源。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先后建立了5個蘇維埃全國性產業工會,更通過民主選舉制度確保工人代表在蘇維埃政權中占據領導地位。這種“工會與政權”深度融合的模式,成為延安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后工會組織建設的核心經驗。
中央蘇區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工會建設制度、法規、法令等,為新中國工會制度建設提供了“初始樣本”。如在勞動立法與權益保障上,1931年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確立工人階級權益,包括男女同工同酬、縮短學徒年限等。1932年12月,中央勞動人民委員部發布命令,在各級勞動部建立社會保險局,專門負責社會保險金征收與管理,使失業工人有了健全的社會保障,開創了新中國勞動保障體系的先河。
在殘酷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環境中,黨領導下的工會建設實踐,為新中國工會建設提供了“初始經驗”,在百年工運史上寫下了諸多“紅都首演”“紅都首創”:制定第一部《勞動法》和《工會法》,創建最早的集體協商機制,創建最早的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創建第一批國營工廠,創建工人參加的企業管理“三人團”制度,創建懲治貪腐的“工會輕騎隊”,創辦工人自己的報紙——《蘇區工人》,組建工人師等等,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央蘇區首創的開展勞動競賽、表彰勞動模范等,揭開了中國勞模運動的序幕。事實上,肇始于中央蘇區的轟轟烈烈的勞動生產競賽運動,是黨的勞模運動的萌芽;而在生產競賽運動中孕育的精神特質,成為“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勞模精神的發端。
百年征程,薪火相傳。從蘇區工運的“偉大預演”到新征程工運事業的“時代新篇”,紅色基因始終是工運事業發展的“精神密碼”。新時代,我們要從蘇區工運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貢獻工會力量。
(劉劍平,瑞金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瑞金市總工會主席;蘇春生,瑞金市史志研究室主任;鐘燕林,瑞金市史志研究室干部;廖九平,瑞金市史志研究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