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年前,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宣告了蔣家王朝的覆滅。作為解放戰爭奪取全國勝利的一次決定性戰役,渡江戰役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史上,都有著極其光輝的一頁。在整個渡江戰役過程中,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從戰略全局出發,精心擘畫、高瞻遠矚,堅持軍事斗爭與政治斗爭密切配合,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戰略考量,最終取得了渡江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政治引領是根本原則
三大戰役后,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解放戰爭的勝利已成定局。1949年元旦,蔣介石提出在保留國民政府現行憲法、法統和反動軍隊的前提下,與中共進行和談,企圖整軍備戰,卷土重來。我黨非常清楚國民黨和談目的和實質,指出無論和談成敗,人民解放軍都要過江。毛澤東要求全軍指戰員注意“在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接受并實現真正的民主的和平以前,你們絲毫也不應當松懈你們的戰斗努力。對于任何敢于反抗的反動派,必須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之”。從1949年1月到4月中旬,為配合和平談判,毛澤東和軍委數度推遲渡江時間。直至4月17、18日電告總前委,表示如果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同意于4月20日渡江作戰。這都是為了和談的政治需要,體現出戰略服從政略的重要準則。
在戰役中盡量減少對城市的破壞和人民損失,攻取城市與接收城市相結合,也體現出軍事斗爭服從政治需要的關系。在攻占城市的同時,我黨我軍非常重視接管工作,不僅調動大批地方干部隨軍南下,還將許多軍隊干部留在當地,解放上海就是一個鮮明例證。上海戰役創造了攻城與保全相結合的城市作戰模式,在盡量減少戰士傷亡的前提下,盡可能保全城市。負責攻城的聶鳳智說,戰士和樓房,我都愛!不能一時感情沖動摧毀樓房。如果單純從軍事角度,上海解放起碼可提前半個月,但一定會破壞城市基礎設施,而破壞后的城市接管和恢復工作,則要多花費很多時間。堅持攻城與接管緊密配合,確保了攻城時間與接管準備完成時間的高度一致。
軍事準備是重要保障
渡江戰役不僅僅是國共軍事較量,而且面臨美國是否出兵干涉的嚴峻局勢,這是毛澤東和軍委作出戰略決策、實施戰略部署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在1949年初的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指出:“我們從來就是將美國直接出兵占領中國沿海若干城市并和我們作戰這樣一種可能性,計算在我們的作戰計劃之內的。這一種計算現在仍然不要放棄,以免在事變萬一到來時,我們處于手足無措的境地。但是,中國人民革命力量愈強大,愈堅決,美國進行直接的軍事干涉的可能性也就愈減少。”在作出這一戰略判斷的同時,毛澤東也作了周密的戰略部署:要求二野、三野協力經營蘇浙皖閩,聯合發起渡江戰役,二野兩年內留于華東不作新的機動;四野只經營湘鄂贛三省,暫不向兩廣進軍,一旦華東有事,便于向東策應。同時,為防止美軍在我后方襲擾,要求“第二十兵團除留一個軍位于大同區域以外,楊李兵團部率主力兩個軍即開秦皇島塘沽兩處布防,鐘蘇特縱亦開該兩處布防。”正是毛澤東正確的戰略決策、戰略指導和周密的戰略部署,才有效地震懾和阻止了美國出兵干涉的企圖。
渡江戰役的關鍵是船舶問題。早在濟南戰役結束后,華東野戰軍就派人去蘇北等地籌集船只。淮海戰役期間,已開始在蘇中、皖北動員與制造船只。1949年1月,各參戰部隊到達江邊后,團以上單位專門成立船舶征集、管理機構,在地方黨政部門協助下,廣泛發動群眾,收集船只、教育船工。二野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收集到1228只船,動員船工2000余名;三野至4月初籌集到20977只船,動員19000余名船工,基本滿足了渡江作戰需要。同時,采取各種形式對船工進行動員、教育和關心,充分調動船工的階級熱情和參戰積極性。船工們紛紛表示“誓把大軍送過江”“爭做渡江第一船”。
人民力量是強大支撐
在華東局、中原局和總前委統一領導、部署下,華東、中原解放區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開展了大規模的支前工作,保證了渡江所需船只、物資、民工、船工。解放區農民政治覺悟空前提高,生產、參戰的熱情高漲。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糧有糧。部隊進到哪里,人民支持到哪里。群眾自發地把船只貢獻出來,還熱情地教戰士們游泳、劃船。僅為運送船只而掘渠翻壩的工程就使用2100萬個人工,大部分是當地群眾和支前民工完成的。據不完全統計,僅山東、蘇北和皖北就有320萬民工踴躍支前,隨軍長期服務的民工團隊16個20余萬人;蘇北、皖北籌集與運送前線的糧食達3.4億多斤;山東婦女趕制的布鞋達200多萬雙。隨軍渡江的民工計12萬多人,負責后方各項轉運工作的民工8萬多人,參加修路修橋及短途運輸的達146萬人。我軍打到哪里,群眾就鋪橋修路到哪里,公路上的大炮、坦克、汽車、手推車川流不息,車輪滾滾,涌向戰場。支前民工用小車推、用肩膀扛,以高昂飽滿的熱情、不怕疲勞困苦的精神支持了大軍渡江。當地群眾把家里糧食拿出來,寧可自己餓著肚子,也要保證戰士能吃飽。為解決燒柴困難,群眾毫無怨言地拆掉房屋梁木給部隊當柴燒。為支援前線,人民群眾“最后一粒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匹布,送去做軍裝”,克服種種困難,保障了子弟兵所需物資供應。正如指戰員們所說“我們是人民用雙手托過長江的”。
江南地下黨組織和游擊隊積極動員群眾,幫助大軍解決、克服困難,主動為部隊安置傷病員,將事先準備好的糧草、鞋襪等慰問解放軍,給部隊燒茶燒飯,搶修道路橋梁,為部隊送情報、當向導。在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時,地下黨組織成立護廠隊、護校隊等群眾性組織,開展反搬遷、反破壞的護廠、護校斗爭,對守敵進行策反,瓦解敵軍。正義戰爭必然會得到人民的擁護,正如毛澤東所說“:不但在解放區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在國民黨統治區,在國民黨控制的大城市,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積極配合,保證了我軍行動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官兵戰斗激情,對渡江戰役的勝利起了極其重要作用。
渡江戰役的勝利再次告訴我們,正確的戰略決策是戰爭勝利的關鍵。黨中央從全局出發,精心謀劃政治輿論、戰術運用和后勤保障,體現了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指揮藝術,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現代化人民軍隊、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李大華,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基礎部思政教研室副教授;張海,江蘇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處一級主任科員;田蕊,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金融與經濟學院2022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