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于無錫西漳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因其那篇生動記述紅軍長征的文章《老山界》而家喻戶曉。而他晚年心系民生,為農民群眾興辦社隊工業奔走呼號,積極建言的務實之舉,也在大江南北傳為佳話。陸定一逝世后歸葬無錫,墓碑基座上銘刻著:“要讓孩子上學,要讓人民說話。”這是他對教育和民生事業的關懷和守護,更是他一生堅守信仰、為民奉獻的真實寫照。
寫信支持社隊企業
1981年初春,原無錫縣又迎來了上級派來的調查組。這樣的調查無錫縣已經歷過多次,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調查組來自北京。從1979年開始的為期3年的經濟調整中,關于社隊企業的爭論持續不斷。社隊企業作為新生力量,給城市工業帶來了不小沖擊。一些人擔心城市工業的發展會受到影響,計劃經濟體制會被動搖。一場針對社隊企業廣泛而又激烈的大爭論在全國展開了。爭論的矛頭直指江蘇的社隊企業,而無錫縣作為社隊企業發展的先行地區,更是成為這次爭論的主要對象。當時,主要反對意見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社隊企業的發展方向。認為無錫縣的社隊企業偏離了服務農業的方向,已轉向為大工業和城市服務。社隊工業中70%是為大工業服務,60%以上是機械工業,很多農機廠變成了“工機廠”,大部分生產突破了“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限制,因而“方向上大有問題”。二是關于社隊企業的計劃外生產問題。有人認為無錫縣沒有煤礦,一年消耗鋼材5萬噸,大部分是計劃外來的,只有通過與山西省一些煤礦“協作”,才能解決原材料問題。還有人認為,無錫縣社隊企業這種“滿天飛”的活動,“以物易物”,沖擊了國家計劃,是不能借鑒的。同時,無錫縣的條件在江蘇并不多見,因而在全國范圍沒有代表性,無錫縣的經驗對全國沒有普遍意義。
1981年2月,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就機械工業反映強烈的“三擠”問題(以小擠大、以新廠擠老廠、以落后擠先進),責成國家機械委成立調查組,由一機部、農機部、四機部和農業部組成,前往社隊機械工業比重大、“三擠”問題反映突出的江蘇省進行調查。包括無錫縣在內,調查組還調查了江陰、常熟、武進、南通等共9個縣的107個社隊企業和國營企業,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薄一波還親臨南京聽取匯報,他幽默地說,我是山西人,是帶著關公的青龍偃月刀而來,準備動大刀的。調查結束得出的結論是:總體上,社隊機械工廠的產品對國家大廠有擠有補,目前補的多一些,擠得少一些。補大于擠,要“疏其不通,導其濫流,使其健康發展”。隨后,薄一波將調查組匯報提綱以國家機械委26號文件形式報送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這次的爭論涉及面之廣,討論程度之深,在鄉鎮企業發展史上是罕見的。盡管在隨后的鄉鎮企業發展中爭議與批評持續不斷,但通過這次深入的調查研究,一些錯誤觀點得到了澄清,有效擺脫了“左”的思想的影響與束縛,對社隊企業的地位、作用與發展方向逐漸有了統一認識,無錫縣社隊企業也因此在全國樹立起了“正面形象”。
在這場社隊企業的爭論中,無錫籍老革命家陸定一的一封信,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1981年11月14日,曾任中宣部部長的陸定一看到新華社第2677期《動態清樣》上,刊登了記者馮東書撰寫的《蘇州地區社隊干部談社隊企業行賄受賄的不正之風和解決辦法》。在此之前,馮東書在吳江、無錫作了專題調研。他在文中引用了吳江縣一位公社副書記的話,“現在辦社隊工業是騎虎難下,對不正之風搞也怕,怕抓住了吃不消;不搞也怕,怕斷了關系,社隊工廠關門”。無錫縣社隊工業局一位副局長認為,應該分析不正之風產生的原因,進行綜合治理。文章還綜合了蘇州地區社隊工業的調查情況,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看到這篇文章后,陸定一深感社隊企業的困難處境,當即寫信給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信中認為,社隊企業的發展有其重大作用,較富地區“生產上實際上是以工業補貼農業,這種現象今后還會大發展(而不是縮小)。打擊社隊工業,就是打擊農業”。他還說,“農民收入,在富裕地區實際上是靠社隊工業,而不是靠農業。據我家鄉(江蘇無錫西漳公社)來說,農民收入15%是靠農業生產,85%是靠社隊工業。”社隊工業“對國家收入關系很大”“例如無錫一市,其工業生產上繳利潤據說等于半個北京”(這封信后來刊載于《異軍突起——無錫鄉鎮企業史話》)。11月16日,胡耀邦作出批示:“將陸定一同志的信和他推薦的一期國內動態清樣,印成中央書記處討論文件。討論前請經委、農委對社隊企業的基本情況、問題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指導、管理作點調查研究,最好事先形成一個文件草案。”國家經濟委員會和國家農業委員會根據批示精神制定了《調查參考要點》,并向各省、市、自治區發出《關于進行社隊企業調查研究的通知》。12月下旬,農牧漁業部組織6個調查小組分赴全國各地進行調查研究。各省、市、自治區也迅速組織力量進行深入廣泛的調查研究,并報送了調查報告。這是第一次全國性、大規模的社隊企業大調查。1982年11月,農牧漁業部以各地調查報告為基礎,起草形成了《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草稿)》,送國務院有關部門征求意見。
回鄉調研社隊企業
陸定一是個實事求是的人。作為黨的理論工作者,他積極支持改革開放中的新生事物,特別是對社隊企業的發展給予了莫大的關心。1982年的10月,陸定一到無錫調研,專門于12日來到自己的家鄉——無錫縣西漳公社陳家橋大隊。據當年參與接待的陸中明回憶,陸老踏上故鄉的土地,心情格外激動。回憶起自己童年時的情景,看到現在的西漳道路寬闊、樓房林立、綠樹成蔭,街上商品琳瑯滿目,陸老感慨萬千。在他的故居門前,三四十位鄉親圍了上來。有的鄉親反映,現在種雙季稻,把老百姓害苦了。陸老立即說:“你們是種田的行家,也是種田能手,你們可以按照你們的經驗去種植,自己生產隊內大家商定種什么就可種什么。”陸中明插嘴說沒有那么自由……陸老聽出了話音,肯定地說:“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我看還是單季稻合算。”接著,在去陳家橋老街的路上,遇到一個手頂狀紙跪地告狀的百姓,由于過分緊張,怎么也扶不起來。陸老說,你起來,有什么話好好說。他讓人把這個告狀者扶回大隊傳達室,并讓秘書把狀紙帶回。那一天,陸定一還專門參觀了大隊辦的絲織廠、印花廠、螺絲配件廠,聽了陸中明關于辦廠情況的匯報。聽完后陸老立即指出,“你們一定要把這社隊企業發展好,農村辦廠的路子要推廣,有些國營大廠不愿做的小廠又不會做的產品,鄉村企業可以填補這個空白,農民可以農忙時回隊務農,農閑時回廠做工,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像老家這個絲織廠,有這樣的收入,壯大了集體經濟,把這集體積累用在發展農業的投入上很好嘛。我要向中央打報告,應該大力發展社隊企業,給國家增加稅收。”
1984年,人們終于迎來了中央四號文件。在這個題為《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的文件中,正式將“社隊企業”正名為“鄉鎮企業”,明確指出:“鄉鎮企業即社(鄉)隊(村)舉辦的企業、部分社員聯營的合作企業、其他形式的合作工業和個體企業。”這份文件的誕生與陸定一所寫的那封信以及這次調研有著內在的聯系。中央四號文件的頒布如同一支強大的空氣清新劑。鄉鎮企業終于擺脫之前存在的觀念和政策上的限制,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成為農村經濟的新的增長極,在整個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鄉鎮企業迎來崛起
1982年,無錫縣工業戰線迎來特大喜訊:無錫縣柴油機廠生產的“行星牌”S195柴油機和無錫縣拖拉機廠生產的“東風12”型手扶拖拉機,在全國質量評比中雙雙獲得國家金質獎,這是國家對企業產品質量的最高褒獎。年底又傳來經濟總量捷報,社隊工業產值超過了10億元。農牧漁業部公布全國社隊企業總收入超億元的縣(區)名單中,無錫縣位居全國第一。從1982年至1995年,無錫縣社隊(鄉鎮)工業的總產值和總收入連續14年蟬聯全國各縣(市、區)之首。
就在這一年,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無錫縣正式全面推行,陸老所說的“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我看還是單季稻合算”也成為了現實,極大激發了全縣農民的積極性。1982年全縣糧食總產量58.16萬噸,比上年增長33%。“包產到戶”和恢復一年稻麥兩熟制,將大量剩余勞動力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大踏步進入工商業領域,直接促進社隊企業的再次崛起。
1988年春,筆者在無錫縣經委(與鄉鎮企業局合署辦公)工作時,負責編纂《群星燦爛太湖濱》一書,將無錫縣在江蘇首創的“工業明星企業的評選辦法”及“明星企業優秀事跡”匯集成冊。上海科普出版社的編輯提議,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領導題個詞。縣經委領導想到了陸老,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跑了趟北京,不料卻順利將陸老的題詞帶了回來,足見陸老對家鄉的期許和對鄉鎮企業的厚愛。
1994年,中央四號文件發布十周年之際,鄉鎮企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江蘇已占據大半壁江山。據時任無錫縣科委主任孫建南回憶:“前往探視在301醫院休養的陸老時,他非常健談,與我們足足聊了一個半小時,他對家鄉鄉鎮企業的發展與群眾生活的改善狀況十分關心,問長問短。我問了陸老一個問題,當年你為什么想起給總書記寫一封信?他說,有年回老家,鄉鄰對他講社隊工業不辦,農民生活不好過,一人進廠可以養活全家的。”淳樸的話風中,披露出陸老對農民群眾深深的摯愛。
陸定一關注民生,尊重民意,為解決社隊企業的發展問題敢于建言獻策,支持農村發展走出了一條與發達國家不同的道路。這條道路不僅為蘇南地區鄉鎮企業的蓬勃興起注入強勁動力,更成為全國鄉鎮企業發展的成功范例,在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系無錫市吳文化研究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