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中夏從五四運動走來,又一路領導工人運動,曾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兼宣傳部長,參與和領導了長辛店鐵路工人大罷工、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省港大罷工等,是中國工人運動的奠基者。鄧中夏領導中國工人運動有三大“法寶”:宣傳、斗爭和組織。
開展多種形式宣傳教育,逐漸提高工人覺悟
受李大釗等人的影響,鄧中夏成為十月革命后中國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之一。鄧中夏尤其重視對工人進行宣傳教育。他認為,工人運動的前提是讓工人明白自身受剝削的根源。他提出:“工人不識字的占多數,要使他們明白馬克思主義,必須用他們日常受苦的事實來講話。”
首先,鄧中夏十分重視發揮報紙刊物的重要作用。鄧中夏深刻認識到,報紙刊物是向人民大眾進行輿論宣傳的重要載體。他先后創辦并主編《勞動音》《青年工人》《工人之路》等進步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工人進行宣傳教育。鄧中夏以“心美”的筆名在《勞動音》發刊詞中指出,“勞動就是世界文明的根源,勞動就是增進人生的幸福”,號召中國勞動者“與世界勞動者攜手,共同去干社會改造的事情”,為自己創造“快樂、幸福”的生活。他在上海創辦的《青年工人》刊物以青年工人為對象,關心關注工人的實際情況和熱點問題,通過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揭露萬惡的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黑暗統治罪行。省港大罷工期間,鄧中夏又創辦了罷工委員會和全國總工會的機關報——《工人之路》。該報報道每日罷工動態,如香港經濟癱瘓數據、工人糾察隊戰果等,及時傳達委員會的決定,提出了改善自身生活、謀求解放與自由等一些合法要求,指導工人有計劃地開展罷工斗爭,成為宣傳省港大罷工的輿論陣地。
其次,鄧中夏通過開辦學校向工人進行宣傳教育。鄧中夏指出:“文化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仙丹,但是它是個必要的工具。不識字沒有工具,對接受新思想是一個大障礙。”1920年秋,鄧中夏來到長辛店鐵路工廠,他要求革命知識分子先深入工人生活,了解其需求后再進行教育。他在長辛店開辦勞動補習學校,分別為勞動者及其子女設立日夜兩班,以增強他們的文化基礎,這是中共早期組織領導的第一所工人學校。學校注重因材施教,如勞動者主要學習國文、法文、科學常識以及鐵路常識;其子女的學習內容則與普通國民的高小課程略同。1923年,鄧中夏受李大釗推薦參與創辦上海大學,擔任總務長。他積極推動上海大學的改革,利用學校這個平臺對工人開展宣傳教育,聘請了蔡和森、安體誠、張太雷、沈雁冰、惲代英、蕭楚女、李達、任弼時、鄭振鐸、田漢等大批共產黨員到校任教,使上海大學成為“文有上大,武有黃埔”的革命干部搖籃。在他的積極倡導和師生的幫助支持下,吳淞中國鐵工廠平民學校、楊樹浦平民學校、小沙渡平民學校紛紛成立。這些學校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開展工人教育的典型代表,主要服務于上海產業工人。鄧中夏通過這些學校教工人識字寫字,傳授宣傳教育基本常識,培養訓練工人的宣傳能力,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為中國工人運動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工人領袖與骨干。
組織多場罷工斗爭,維護工人合法權益
20世紀20年代的大規模工人運動,幾乎都與鄧中夏的努力息息相關。他一次次深入一線,組織和領導工人罷工,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1922年8月,時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的鄧中夏,親臨長辛店,組織3000余名工人舉行罷工,向鐵路當局提出包括增加工資、提供工人住宿等八項條件。罷工以勝利結束,此次勝利拉開了北方鐵路工人運動的序幕。同年10月,鄧中夏又領導了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在英國資本家剝削下,開灤五礦工人陷入勞動強度大、待遇極低、事故頻發的困境。鄧中夏與彭禮和、王盡美等組織5萬余名礦工罷工,提出增加工資、改善安全條件、爭取工人俱樂部合法地位等要求。然而,由于罷工準備不足,罷工遭到帝國主義者及軍閥楊以德的鎮壓。為了激發工人斗爭的決心,鄧中夏咬破手指,寫下血書“親愛的同志們,你們一定要堅決同英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斗爭到底,爭取罷工的勝利”。罷工持續20余天,雖未能完全取得勝利,但卻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北方工人運動的重要里程碑。鄧中夏稱“開灤五礦大罷工,是中國第一次罷工高潮中最主要的罷工之一”。1923年2月,京漢路工在鄭州召開全路總工會成立大會,遭軍閥吳佩孚武力阻撓,工人為了爭取集會結社之自由,決定舉行罷工。鄧中夏參與制定罷工計劃,提出“爭自由,爭人權”的政治口號。他們聯絡各界成立“鐵路工人罷工后援會”,組織學生舉行游行示威,組織工人糾察隊與軍警對抗,并通過《工人周刊》等刊物發動全國聲援。罷工遭血腥鎮壓,施洋、林祥謙等英勇犧牲,但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和斗爭意識被進一步激發和喚醒。
1925年6月19日至1926年10月10日,為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愛國運動,鄧中夏與蘇兆征等領導和發動了舉世聞名的省港大罷工,先后參加此次罷工的人數達25萬。省港大罷工首先由香港海員發起,電車、印刷等行業的工人也隨即加入。全港工團委員會在罷工宣言中指出:“中國自從鴉片戰爭之后,帝國主義除了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侵略以外,還要加以武力屠殺,是可忍,孰不可忍!故我全港工團代表聯席會議,一致決議與上海、漢口各地取同一之行動,與帝國主義決一死戰。”除此之外,他們制定了“單獨對英”策略,允許非英商船進出廣州,孤立英國。省港大罷工持續了16個月,有力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在香港的統治,為北伐戰爭的準備起到了推動作用。鄧中夏和蘇兆征在這次罷工中的組織領導功不可沒,被工人群眾稱贊為他們自己行動的兩盞明燈。
探索工會建設發展,推動組織走向健全
鄧中夏在長期領導工人運動的實踐中意識到,罷工容易令行業工人陷入孤立而失敗。他用“五個人團結是只虎,十個人團結象條龍,一百人團結起來,就好比一座泰山,推也推不倒,搖也搖不動”,強調工人團結起來的重要性。
組織工會正是可以把各種產業中的工人聯合起來。鄧中夏提出要將工會組織得像軍隊一樣。1921年10月,“京漢路長辛店鐵路工人會”改為“京漢路長辛店工人俱樂部”,并制定了工人俱樂部簡章。長辛店的工人們緊緊地團結在俱樂部周圍,開始了有組織有領導的罷工斗爭。1922年5月,鄧中夏代表長辛店工會參加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并在會上提出《全國總工會組織原則案》,指出,“凡能采用產業組合法的,都應一律采用產業組合法去組織工會”。鄧中夏把工會組織比喻為與敵人戰斗的“刀”和“槍”,指出“有了這個武器才可以與資產階級做劇烈的斗爭,才可以制資產階級的死命”。強調如果能夠把各個產業中各種職業的工人聯合起來組成產業組合,那么工人凝聚力就會迅速提升,斗爭的成功概率也會得到提高。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順利召開,使得全國的工人組織成功實現大團結,這也標志著中國的工人階級逐步實現更高層次上的大聯合,中國工人運動的高潮即將到來。隨后,海員成立了“中華海員聯合總會”;鐵路京漢、津浦、京奉、京綏、粵漢、正太、隴海等分別成立了總工會,并組織了籌備委員會;漢冶萍三處聯合組織了“漢冶萍總工會”;湖南、湖北、廣東也有“全省工團聯合會”。在地方各勞動聯合會基礎上再組成總工會,成為了后來全國總工會的雛形。
鄧中夏認為,工會的作用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工會的作用要與中國國情相結合。1924年,他同惲代英等人組織了滬西工人俱樂部,幫助工人建立工會、創辦夜校和發展黨的組織。鄧中夏撰寫了中國第一部工運史專著《中國職工運動簡史》。他強調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應由共產黨來體現,“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總參謀部,如果工人階級沒有它自己階級的政黨——共產黨,那么工人階級要得到解放是不可能的”。此后,鄧中夏參與指導的上海日商紗廠罷工、膠濟鐵路罷工、武漢英美煙草公司工人罷工,以及廣東海員斗爭等,都為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召集提供了準備條件。1925年,鄧中夏參加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會議通過了“組織問題決議案”“工農聯合”“工農兵大聯合”“加入赤色職工國際”“鏟除工賊”等30多個決議案。“組織問題決議案”明確了工會的意義、性質、組織原則、基本架構以及工會統一的必要性等。這次大會宣告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并通過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總章》。大會推選出25位同志組成執行委員會,作為全國總工會最高領導機構,其他各級工會內部均成立“執行委員會”。至此,中國工人階級有了全國性的統一組織和領導核心,推動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中國工人階級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鄧中夏早期開展工人運動的實踐,為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工人斗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鄧中夏一生的革命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典范,為中國共產黨早期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也對新時代加強工會組織建設、提升工會服務效能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