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的瑰寶。文物庫房是文物保存的重要場所,對文物庫房的管理直接影響文物的保存質量與利用價值。[1]當前,作為文物保護的重要場所,文物庫房已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管理方式,而是要全面優化庫房環境,大力引進專業人才,通過數字化方式進一步提升庫房管理水平。本文基于文物庫房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為文物庫房管理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二、文物庫房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庫房環境不達標
1.溫濕度調控不精準
許多文物庫房的溫濕度調控設備老化,先進設備配置不足,難以精準調控庫房內的溫濕度環境。例如,一些老舊博物館的文物庫房無法根據不同文物材質對環境的特殊要求精準調節溫濕度,導致紙質文物出現受潮發霉、金屬文物被腐蝕等問題。
2.空氣凈化設備缺乏
一些文物庫房靠近工業區或城市交通主干道,室外空氣中的污染物容易進入庫房。而文物庫房缺乏有效的空氣凈化設備,無法及時清除庫房內的灰塵、有害氣體等污染物,長此以往會對文物表面造成污染和損害。
(二)專業人才匱乏
目前,許多文物庫房管理人員并非文物保護專業工作人員,其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對文物的材質特點和保護要求了解得不夠深入。同時,文物庫房管理工作相對枯燥,薪資水平不高及晉升機制不完善致使人才外流現象嚴重。
三、文物庫房管理優化策略
(一)提升庫房環境監測水平
文物庫房管理作為文物保護的重要環節,其核心任務在于確保文物在庫房內的安全存放和科學管理。庫房環境直接關系到文物的保存狀態和壽命,因此,提升庫房環境監測水平是保障文物保存質量的重要舉措。
1.進行分區環境監測與管理
由于不同材質的文物對環境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據文物的特性進行分區管理,以確保每類文物都能保存在適宜的環境中。一方面,應根據文物的材質特性將其存放在適宜的區域。例如,書畫、紡織品等文物對濕度和光照較為敏感,應保存在濕度較小并避光的區域;金屬類文物對溫濕度標準要求較高,應保存在溫濕度穩定的區域以防止銹蝕;陶瓷類文物對溫度變化較為敏感,應保存在恒溫區域。通過分區監測,可以為每類文物提供最適宜的保存條件,避免因環境問題導致文物損壞。另一方面,在不同區域內設置獨立的環境控制設備,確保每個區域的環境條件能夠獨立調控。例如,在書畫類文物存放區安裝恒濕設備,確保濕度始終保持在50%左右,并配備遮光設施,避免光照對書畫顏料的損害;在金屬類文物存放區安裝除濕設備,將濕度控制在30%~40%,防止金屬銹蝕;在陶瓷類文物存放區安裝恒溫設備,確保溫度穩定在20℃左右。這種分區管理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文物的保存需求。[2]
2.加強環境監測的日常管理
通過加強日常管理,能夠確保環境監測系統的穩定運行,進而保障文物的保存質量。一方面,應定期對庫房內的環境監測設備進行檢查和維護,確保其正常運行。例如,定期校準傳感器的精度,確保其監測數據的準確性;清潔空調和除濕機的濾網,防止因灰塵堆積影響設備性能;檢查空氣凈化器的工作狀態,確保其能夠有效過濾有害氣體。另一方面,應建立環境監測數據的日常記錄和分析機制。例如,每天記錄各區域的環境數據,包括溫度、濕度、光照、空氣質量等參數的變化情況,并生成月度、年度環境報告。通過分析環境數據,可以發現環境變化的規律和趨勢,為文物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這種數據驅動的管理方式能夠提高環境監測的科學性,為文物的長期保存提供有力支撐。[3]
(二)打造文物庫房管理專業人才隊伍
1.強化專業培訓
應強化對文物庫房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幫助其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其一,可以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共同開展針對庫房管理人員的“文物—庫房”管理培訓,培訓內容應涵蓋文物學、博物館學、材料學、環境學等多學科知識,以提升文物庫房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其二,可以定期組織實踐教學課程,讓文物庫房管理人員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其三,應鼓勵文物庫房管理人員參加繼續教育,不斷提升專業水平。[4]
2.加大人才引進力度
在人才引進方面,其一,應提高文物庫房管理工作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制定具有競爭力的薪酬標準,完善福利保障機制,為管理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其二,應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定向培養專業人才。其三,可以通過舉辦專場招聘會等方式,招聘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
3.完善人員晉升機制
其一,完善人員晉升機制,為文物庫房管理人員提供晉升機會。其二,應開展職業規劃指導工作,幫助文物庫房管理人員明確自身職業目標和發展路徑。其三,通過人才梯隊建設,加強團隊協作,注重人才激勵與考核,激發文物庫房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有效解決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提升文物庫房管理的整體水平。
(三)實施分區存儲管理
隨著文物保護理念的深化,文物庫房管理不僅要滿足物理層面的保管需求,還應通過科學的分區存儲管理,充分挖掘和發揮文物的文化價值。制定科學的分區分類標準是實施分區存儲管理的基礎。傳統的庫房管理多依據文物的材質、年代、尺寸等物理屬性進行分類,而如今,分區分類標準應進一步突出文物的文化、藝術和科學等價值。
1.基于文物材質細化存儲類別
文物一般按材質分類存儲,可以進一步細化其分類方式,將同一材質的文物繼續分類,從而使管理更為方便。例如,青銅器類文物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禮器、兵器和生活用具,陶瓷類文物可以按窯口或工藝特點進行分類,書畫類文物則可以按創作者、流派或題材進行歸類。[5]
2.基于文物歷史背景分區存儲
實施分區存儲管理時,可以基于文物的歷史背景進行分區存儲。其一,可以將關聯同一歷史事件的文物歸類存放,能夠更好地體現其歷史價值。例如,將反映某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物集中管理,便于研究者從整體上把握歷史脈絡。其二,可以將與某一朝代或歷史時期相關的文物集中存放,或者將與某一歷史人物相關的文物歸類管理。這種分類方式不僅有助于開展歷史研究,還能更好地為主題化的展覽提供支持。
3.基于文物文化價值設置文化主題分區
可以在庫房內設置文化主題分區,以突出文物的文化價值。例如,設置“絲綢之路文物區”“古代科技文物區”等主題分區,將具有相同文化主題的文物集中存放。這種主題分區存放方式不僅能夠更好地展現文物的文化內涵,還能為后續的展覽和研究提供便利。
4.基于文物使用頻率和重要性動態調整庫房空間布局
可以根據文物的使用頻率和重要性,動態調整庫房空間布局,將近期要研究或展示的文物存放在易于取用的區域。這種動態調整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庫房管理的靈活性,還能確保文物的高效利用。
(四)實施文物庫房數字化管理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文物庫房管理不應再依賴傳統管理方式,而是應逐漸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實施文物庫房數字化管理是對傳統文物庫房管理工作進行優化的重要舉措。
1.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庫房管理
信息化技術為文物庫房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能夠顯著提升管理的效率和科學性。其一,可以引入RFID(射頻識別)技術或二維碼,為每件文物配備唯一的電子標簽,通過掃描標簽,可以實時獲取文物的位置信息、存放狀態和環境數據。應用這類技術不僅能夠確保文物的安全管理,還能提高文物利用的效率。例如,當某件文物要從庫房取出進行研究或展覽時,庫房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系統快速定位其存放位置,節約查找時間。
其二,可以在庫房內安裝智能環境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通過智能環境監測系統,能夠進一步確保庫房內的環境符合文物的保存需求。當環境參數超出預設范圍時,系統會自動發出預警,提醒庫房管理人員及時調整。這種實時監測和預警機制,能夠有效避免因環境變化導致的文物損壞,提升庫房管理的科學性和安全性。[6]
其三,可以引入智能倉儲設備,如自動化立體貨架和搬運機器人,進一步提高文物存放和取用的效率。智能倉儲設備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自動調整文物的存放位置。例如,當某件文物要頻繁取用時,智能系統可以將其調整到易于存取的區域。這種智能化管理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庫房管理的效率,還能減少人為操作對文物的潛在損害。同時,智能倉儲設備還可以與數字檔案系統聯動,實現文物信息的實時更新和動態管理。[7]
2.完善文物庫房數字化管理機制
文物數字檔案的建設應以完善的機制為保障,以確保其規范化和長效化。
其一,應制定詳細的數據錄入與更新規范,確保文物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例如,新入庫的文物應及時錄入系統,記錄其基本信息、歷史背景和保存狀態等;已有文物的狀態變化(如修復、展覽等)也應實時更新。通過規范化的數據管理,能夠避免因信息滯后或錯誤導致的管理問題,提高庫房管理的效率和科學性。[8]
其二,應建立數據安全與備份機制,防止文物數字檔案因技術故障或人為因素丟失。例如,定期對數據進行備份,并將備份數據存儲在安全的服務器或云端;采用加密技術保護敏感信息,防止數據泄露;設置權限管理機制,根據管理人員的職責授予不同的數據訪問權限,避免因權限濫用導致的數據風險。數據安全是文物數字檔案管理的重要環節,只有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才能為文物庫房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支持。
其三,應制定文物數字檔案的使用與共享規范,明確檔案的使用范圍、流程和權限。研究人員通過系統申請訪問特定文物的數字檔案時要經過相關管理人員的審批;為舉辦展覽調取文物的文化背景資料時要遵守數據使用的相關規定,不可外泄資料。例如,紹興市中心文物庫房開發了“紹興文物管理局數字文物信息系統”軟件,設有“文物藏品內容管理”“文物藏品借用管理”和“文物藏品檢索管理”三個模塊。該軟件能夠進行各類文物的數字化處理,包括文物的文字或圖片資料的錄入等;能夠存儲文物的借用、歸還記錄;能夠進行文物藏品總登記賬、文物藏品分類賬以及文物檔案的查詢。其在三年后又對該軟件進行了升級,升級后的軟件名為“文物數字館系統”,進一步細化了其功能,分為“系統管理”“初始化管理”“文物登記入庫”“文物利用”“藏品檔案管理”“多媒體信息管理”6個功能模塊。通過規范化的使用與共享機制,能夠確保文物數字檔案的合理利用,同時避免因數據濫用導致管理問題的發生。[9]
四、結語
文物庫房管理是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的重要環節,其對文物的長期保存與價值發揮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提升庫房環境監測水平、提升文物庫房管理專業人員素質、實施分區存儲管理、實施文物庫房數字化管理,有助于構建高效的庫房管理體系,為文物保存與保護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全福.博物館文物庫房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博物館,2023(03):50-57.
[2]宋歌.淺談文物庫房管理及保護措施[J].收藏,2023(04):150-152.
[3]王新夏.博物館文物庫房管理工作的思路分析[J].藝術品鑒,2021(23):141-142.
[4]李鴻.芻議文物庫房管理現狀及數字化建設[J].中國民族博覽,2021(23):199-201.
[5]劉佳.解析當前博物館文物安全管理風險問題及完善措施[J].藝術品鑒,2021(27):135-136.
[6]趙媛.博物館建設智慧文物庫房初探——以北京奧運博物館為例[J].大眾文藝,2021(05):35-36.
[7]張可吉.淺談如何做好博物館文物庫房管理工作[J].今日財富,2021(08):80-81.
[8]李文星.博物館文物庫房管理實踐與探究[J].炎黃地理,2021(05):44-46.
[9]劉英英.淺談中小型博物館藏品管理實踐
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民族博覽,2022(08):
211-213.
(作者簡介:王太峰,男,本科,山東省泰安市文物店,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庫房管理)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