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的教育模式正面臨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如何通過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高等教育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學習取代傳統授課模式,基于OBE教學理念結合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等模式,融入數字化技術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改變機械創新設計課程模式,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需求,推動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通過技術創新、信息化等,使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緊跟技術發展步伐,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高等教育人才,進而推動高等教育改革。
關鍵詞:機械創新設計 OBE 新質生產力 高等教育改革
1 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的現狀與挑戰
1.1 當前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的教育模式
當前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的教育模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根據《教育技術研究與發展》雜志的報告,現代教育模式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要求課程設計必須融入更多的項目驅動、團隊合作和跨學科的元素。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機械工程課程就采用了“動手實踐”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掌握理論知識,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此外,隨著數字化工具的普及,如3D打印、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虛擬現實(VR)技術的應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正逐步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無縫對接。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在機械創新設計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2 面臨的挑戰與問題分析
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的現狀與挑戰中,我們面臨著教育模式的轉型壓力和實際操作中的諸多問題。當前,傳統的教育模式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實踐技能的培養,這與新質生產力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要求形成了鮮明對比。根據《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力排名較去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中國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而教育體系的創新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石。然而,機械創新設計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缺乏與工業界緊密對接的實踐環節,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迅速適應工作環境。此外,課程內容更新滯后于技術發展的速度,使得學生所學知識與市場需求脫節。例如,隨著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興起,機械設計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但許多課程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設計方法和工具上。因此,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必須通過引入最新的設計理念、工具和技術,以及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
2.1 新質生產力的定義及其在工業中的作用
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其定義涵蓋了技術創新、知識經濟以及信息化等多方面內容。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中,新質生產力的體現尤為明顯,它要求課程內容不僅要緊跟技術發展的步伐,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機械類課程必須緊跟技術發展,使學生能夠掌握如何利用先進的設計軟件和制造技術,如3D打印和計算機輔助設計(CAD),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強調了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機械創新設計課程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工業需求。
2.2 新質生產力對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的要求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機械創新設計課程必須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和市場需求。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知識、技術與創新的深度融合,它要求課程內容不僅要涵蓋傳統的機械設計原理,還要融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例如,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在2020年達到了創紀錄的270萬臺,這表明自動化和智能化在制造業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因此,機械創新設計課程應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設計能力為切入點。同時,課程設計應注重實踐和創新思維的培養,結合OBE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成果為導向,鼓勵學生在設計中追求創新,不滿足于現狀,勇于突破傳統思維的界限。
3 新質生產力引領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3.1 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與目標
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涌現,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逐漸聚焦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工業需求。目前高等教育機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包括技術革新、全球化競爭以及知識經濟的崛起。這些因素促使教育模式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習慣。通過將OBE教學理念引入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這與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的目標不謀而合。高等教育改革的長遠規劃與目標設定,旨在通過課程內容的創新與更新、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以及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實現教育與產業的協同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適應未來挑戰的高素質人才。
3.2 高等教育改革對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的影響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機械創新設計課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改革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2024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已超過4763萬人,這一龐大的學生群體需要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因此,課程內容的創新與更新變得尤為重要,它要求教育者將最新的工業4.0技術、智能制造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教學之中。同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也迫在眉睫,以學生為中心,成果導向的OBE教學理念,通過結合案例教學、項目驅動學習和翻轉課堂等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等教育改革鼓勵學生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中發揮想象力,培養他們成為能夠引領未來工業發展的創新者。
4 機械創新設計課程與新質生產力的結合
4.1 課程內容的創新與更新
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內容的創新與更新方面,教育者們正致力于將最新的工業4.0技術、人工智能以及可持續設計理念融入教學大綱。例如,引入模塊化設計和3D打印技術,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根據《工程教育創新報告》,模塊化設計能夠縮短產品開發周期,提高設計的靈活性和可維護性。此外,通過案例分析,如特斯拉的創新生產模式,學生可以學習到如何將創新技術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中。教學內容的更新也應包括對新興材料如碳纖維和納米材料的介紹,這些材料在提高機械性能和降低能耗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課程內容的創新與更新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工業需求。
4.2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中,通過對傳統教育范式的轉變,使學生的培養更符合新質生產力的需求。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正在被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學習所取代。例如,通過引入項目式學習,學生能夠參與到具有工程實踐背景的機械設計項目中,從而獲得實際操作經驗。OBE教學理念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外結合翻轉課堂模式的運用,讓學生在課前通過線上課程學習,自主學習理論知識,課堂時間則用于討論、實踐和完成項目教學目標,這種模式已被證明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相關研究表明,翻轉課堂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成效提高20%以上。同時,數字化計算機三維輔助設計技術(CAD)和3D打印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使他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產品設計和驗證、測試其所設計的機械產品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從而加深對機械產品創新設計概念的理解。
5 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機械創新設計課程實踐
5.1 實踐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中,實踐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鍵。通過引入OBE教學理念,采用項目導向學習,學生以完成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目標為目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的設計挑戰。例如,在課題當中,通過由老師設定考核標準,學生確定設計產品,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助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經歷開題答辯、產品設計、制作作品、結課答辯等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而且能夠體驗到機械創新設計當中合作的重要性。同時也使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此外,案例教學法也是實踐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分析具體的機械創新案例,學生能夠理解創新設計的復雜性和多維性。例如,分析各種動物的運動特性,進行仿生機械結構設計,學生可以學習到如何在設計中如何尋找設計靈感、發揮產品性能和主觀創造性。案例教學法正是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通過深入研究和討論,學生能夠從前人的經驗中吸取精華,為未來的機械產品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實踐教學中,還應注重與新質生產力的結合。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智能化、網絡化和綠色化,因此,課程中應融入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以及綠色設計的相關內容。例如,通過引入3D打印技術,如圖2所示,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從設計到制造的快速轉換過程,這不僅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還降低了試錯成本。
5.2 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的案例分析
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中,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教育與工業實踐相結合的深遠意義。例如,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通過與企業緊密合作,學生在校園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在企業中進行實踐操作,這種模式培養出的工程師既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據統計,參與“雙元制”教育的學生,其就業率高達顯著高于傳統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這種模式為機械創新設計課程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平臺,還能促進課程內容的創新與更新。以吉利學院為例,學院與吉利集團所屬12個生產基地共計12個整車制造廠、13個零部件生產廠、1個國內造型中心、2個國內研發中心等均為學院學生實習實訓及就業基地。通過與集團合作使學生在實踐課堂中,真正能夠做到學以致用,通過深度的產教融合,使學生能夠進行現場沉浸式體驗,提升動手實踐能力,讓吉利學子的學習場景更生動,使學生更加具象化理解機械專業類知識,助力學校培養優秀人才,也是為國家和地方人才儲備方面夯實基礎。
產教融合的案例分析還表明,校企合作能夠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動力和方向。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例,該計劃鼓勵高校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制定培養方案,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產業需求。通過這種合作,學生能夠接觸到最新的工業技術與管理理念,同時企業也能通過參與教育過程,培養符合自身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教育質量,也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6 未來展望:機械創新設計課程與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
隨著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推進,機械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預計到2025年將增長50%以上,這不僅對機械專業課程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課程內容必須緊跟技術進步的步伐,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融入教學之中,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設計能力。例如,國內大部分工科院校已經將機器學習和數據驅動設計作為核心課程之一,以適應未來工業的需求。此外,機械創新設計課程應注重實踐與理論的結合,通過案例分析和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將創新思維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機械創新設計課程應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設計出既符合市場需求又具有前瞻性的機械產品。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2024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新質生產力發展與高等教育改革”(GJXH2024YB-076)。
參考文獻:
[1]曾慶華.科技創新激活發展動能[N].中國縣域經濟報,2024-11-18(008).
[2]劉金平.電力工程施工機械的新質生產力提升與技術創新[C]//冶金工業教育資源開發中心.2024精益數字化創新大會平行專場會議——冶金工業專場會議論文集(上冊).上海:上海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2024:5.
[3]趙瑞瑞.探索深化改革新路徑激發創新發展新活力[N].邯鄲日報,2024-08-24(002).
[4]王光兆.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中職創新教育:問題省察與路徑優化——以機械專業課程為例[J].職業教育,2024,23(13):10-14.
[5]張呈杰,李海林,李有兵.基于工業自動化設備開發過程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農機,2025(01):94-97.
[6]謝寶智,劉婧.仿真技術在“機械設計基礎”OBE+項目化課程改革中的應用[J].現代農機,2025(01):88-90.
[7]張躍敏,吳雪峰,郝曉茹,等.機械設計基礎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5(01):88-90+97.
[8]胡梅.面向智能制造業的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改革與探討[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5(01):171-174.
[9]王桂紅,樊新波.智改數轉背景下機械制圖課程數字化教學改革與實踐[J].模具制造,2025,25(01):82-84.
[10]管林挺.基于OBE理念融合PAD課堂的課程教學模式應用研究——以“機械基礎與設計”課程為例[J].南方農機,2025,56(02):187-190.
[11]王慧,李翔英,錢正春.基于OBE理念的《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混合式教學改革與實踐[J].模具制造,2025,25(01):73-75.
[12]陳章寶,鄧運生,李壯.基于OBE理念的機器人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4,32(0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