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山州文山市古木鎮紙廠上寨村,有這樣一個令人欽佩的軍人世家,四代七人懷揣著對祖國的赤誠之心,投身軍旅。在部隊,這四代七人是獻身國防的鋼鐵戰士;退役返鄉后,他們是家鄉建設的中堅力量;生活中更是孝親助友的好榜樣。他們為國防建設、鄉村振興和服務社會做出了一樁樁、一件件為黨旗添彩、為軍旗增輝、為家鄉爭光的感人事跡。
退役軍人張宏德正是這個光榮家庭的杰出代表。他1977年入伍,1982年退役。盡管軍旅生涯僅有短短五年,卻成為他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張宏德微笑著說:“當兵后悔兩年,不當兵后悔一輩子”。
初入部隊,張宏德成為一名工程兵,長期駐守云南。
張宏德的祖籍在湖北,一次他返鄉探親時得知爺爺曾是紅軍,父親雖然被當時的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但同樣有著軍人身份。父親來到云南后,由于那個年代交通閉塞,回家的路程太遙遠,就在文山安下了家。兩代人的從軍經歷影響著他,讓他對部隊充滿向往與親切感,到了服兵役的年齡,張宏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從軍。
張宏德說,當兵是件無比光榮的事。只要哪家有人在外面當兵,門頭上都有軍屬家庭的牌子,村子里的人都會羨慕不已。所以他是積極響應“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號召,入伍后,地方黨委政府給予他家諸多幫助和支持。
張宏德1982年退伍后,沒有給組織添麻煩,脫下軍裝投身國家建設參加地方生產。在家鄉原古木鎮紙廠村上寨,他帶領鄉親開荒地、修水渠、搞建設……將部隊不懼艱難、敢打硬仗的作風帶到了家鄉的發展中。 一套舊軍裝和一雙膠鞋是他的日常打扮。風風火火穿梭在田間地頭、農戶家中。張宏德吃苦在前,以身作則,只要左鄰右舍家中有事,他總是第一個趕到幫忙處理,只要提到他的名字,村里的老百姓都豎著大拇指,夸他實在,為人好。如今,張宏德已是近70歲的老人,還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黨員的身份,經常積極參加黨組織的活動,為鄉村振興、建設美麗村莊想辦法建言獻策,永葆軍人永不褪色的作風。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張宏德希望從軍報國的志向能夠代代相傳。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部隊大家庭里得到鍛煉,先后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都送去了部隊,踐行“好男兒要當兵”的信念。
大兒子張華偉2002年初中畢業后,在父親這位老退役軍人的影響下,應征入伍成了一名光榮的空軍戰士,服役于甘肅省某空軍部隊,如張宏德所愿,成了張家的第四代軍人。
張華偉沒有忘記父親的教誨,在部隊嚴格要求自己刻苦訓練,表現優異。2004年,服役期滿的張華偉在留隊和退伍的選擇上猶豫不決,想到家中年邁的父母既要務農,又要供養弟弟讀書,負擔沉重。于是寫信給家里的父親,要求退伍回家。收信后的張宏德及時給兒子回信,告訴兒子張華偉“只要部隊需要,家里再難我頂著,繼續留隊為部隊作貢獻。”張華偉收到父親的回信后,放下心中的顧慮,繼續留在部隊,晉升為一級士官,由于張華偉工作成績突出,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被評為“優秀士兵”。
2007年,張華偉服滿第一期士官后,退出現役回到了家鄉,加入了打工的大潮。盡管文化水平有限,但他發揚部隊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深受老板的賞識,得到了老板的重用,選派他去參加吊裝技術培訓。吃苦耐勞的他,沒有辜負老板的希望,經過半年的培訓,成了所有學員中的佼佼者。如今張華偉也是這家公司的技術能手,多年來,他每次的吊裝都準確無誤,沒有出現過差錯。
如今,張華偉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妻子在昆明做生意,家庭和諧美滿。父親張宏德看到孩子們忙的時候,就會放下家里的農活,去昆明幫忙照顧小孩,解決了張華偉夫婦的后顧之憂。
張宏德的小兒子張華俊,小時候對軍人充滿崇敬。加上自己的哥哥也是一名空軍戰士,自己也想成為一名軍人。
張宏德十分支持兒子的選擇,主動為他報名參軍。2004年9月,經過層層體檢選拔,張華俊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從軍夢,成了一名光榮的武警戰士,服役于云南武警總隊。
在部隊十二年,張華俊先后在武警部隊的機動中隊、警通中隊、勤務中隊等基層單位服役,參加過長途武裝押解、昭通抗雪災、藏區維穩、中緬邊境維穩等任務。由于在部隊各項工作表現突出,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兩次,被團機關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士兵、優秀值機員、優秀技術能手和優秀士官等。
2016年,服役期滿的張華俊退出了現役,按照政策被安置在文山市人民政府開化街道辦事處經濟發展辦工作。在新的崗位上,張華俊始終永葆軍人本色,工作中身先士卒,充分彰顯了一位共產黨員和軍人的家國情懷。在單位多年,以辛勤的工作,被組織上認可、被單位同事愛戴,為單位建設發展貢獻自己力量。
軍人世家,紅色家庭。張宏德的大姐張宏英、二姐張宏珍的兒子長大后,賡續了舅舅軍人血脈,積極參軍入伍,從軍報國。
張宏英的兒子楊青,1991年文山衛校畢業后入伍,成為邊防部隊的一名軍醫。楊青在部隊工作表現突出,業務技能精,為部隊的醫療衛生工作奉獻了全部心血,因工作成績突出,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2020年,在部隊服役近30年的楊青光榮退休。張宏珍的兒子張文亮1992年入伍成了炮兵部隊一名優秀的炮兵,在部隊的實戰訓練中因訓練扎實,素質過硬,在每次的實彈射擊訓練中命中率100%,深受部隊首長的一致好評,被任命為戰斗班班長。先后兩次被部隊黨委評為“優秀射手”“優秀班長”“優秀士兵”,所帶班被評為“軍事訓練尖子班”。
這個軍人世家,四代人用青春和熱血詮釋了愛國的初心和使命,將愛黨愛國的奉獻精神代代相傳,用行動彰顯著對國家和社會的一份責任與擔當,成為傳承優良家風、弘揚家國情懷的典范。
【作者簡介】馮育明,軍隊轉業干部,原部隊專職記者,文山州作家協會會員,先后在《新華社》《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法制日報》《人民公安報》《邊防警察報》《邊防警察》《云南日報》《云南紀檢監察》等報刊發表作品4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