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是展現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傳承優秀傳統藝術的生動載體。近年來,從民間小調到現代舞蹈,從書法國畫到當代裝置藝術,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百花齊放,形式多樣。各地區積極探索傳統與現代藝術的融合發展,通過戲曲演出、廣場舞展演、藝術展覽、音樂會等豐富多彩的形式,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立足新時代特點,深入研究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開展路徑,對于提升藝術創作水平、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藝術形式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1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發展現狀
近年來,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形式愈發豐富多樣,在各地區文化站、藝術中心等文化場所,戲曲、舞蹈、音樂、美術等傳統藝術形式持續煥發活力。各類文化藝術節、藝術展演活動輪番上演。例如,宿城區一年一度的“馬陵放歌”“東大街元宵燈會”、民間藝術節、戲曲文化周、廣場舞大賽等,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更為藝術愛好者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群眾文化藝術團體蓬勃發展。民間文藝社團、藝術培訓機構遍地開花,為群眾提供了便捷的藝術學習渠道。文化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經常深入社區、鄉村開展文化藝術輔導和展演活動。各地還結合本土特色,培育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品牌,讓傳統文化藝術煥發新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展演模式,讓更多人能便捷地參與到文化藝術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文化藝術的普及與共享]。
2.1民族藝術傳承創新
2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創新發展路徑
民族藝術傳承創新需要立足傳統根基,在保持藝術本真的基礎上,探索創新發展之路。各地區應積極挖掘民族藝術瑰寶,從地方戲曲、民歌小調到傳統手工技藝,深入發掘其藝術價值與時代意義,通過舉辦民族藝術展演、文化交流活動,讓青年一代近距離感受傳統藝術魅力。在傳承過程中注重創新表現手法,融入現代藝術元素,讓傳統藝術煥發新的生機。例如,將傳統戲曲與現代舞臺技術相結合,運用燈光、音響等現代手段提升藝術表現力;又如,將民間剪紙藝術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創作出既有傳統韻味又富有時代氣息的藝術作品。通過開設藝術傳習所、藝術工作坊等形式,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吸引年輕人參與傳統藝術學習與創作。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地方還將民族藝術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場景,讓傳統藝術走出展館,走進百姓生活,真正實現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良性互動2。
2.2藝術形式多元融合
藝術形式多元融合是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跨界融合成為藝術創作的新趨勢。從傳統戲曲與現代音樂的碰撞,到民族舞蹈與街舞的結合,再到書法與裝置藝術的融合,多樣化的藝術形式為群眾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在藝術展演活動中,經常可以看到民樂與西洋樂器合奏、傳統水墨與現代繪畫技法結合、傳統劇目與現代表演形式融合等創新嘗試。這種跨界融合不僅豐富了藝術表現形式,也讓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都能找到喜愛的藝術形式。
2.3藝術創作方式革新
藝術創作方式的革新為群眾文化藝術注入新的活力。隨著時代發展,藝術創作不再局限于傳統單一模式,而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與包容性,要在創作過程中積極引入新型創作理念,鼓勵群眾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例如,杭州西湖藝術家們嘗試在傳統水墨畫創作中融入現代元素,用全新視角詮釋西湖十景;蘇州民間藝人在傳統刺繡作品中加入時尚設計元素,讓傳統工藝煥發新的生命力。另外,集體創作、即興創作等新型創作方式也得到廣泛運用,如各地文化站開展的群眾書畫創作活動,讓參與者在交流互動中碰撞藝術靈感。值得關注的是,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極大拓展了藝術創作空間,數字創作工具的普及讓群眾能夠更便捷地參與藝術創作,特別是在青年群體中,這種新型創作方式更受歡迎,有效激發了創作熱情,讓藝術創作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2.4藝術展演形式創新
藝術展演形式創新是推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發展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各地在藝術展演形式上不斷探索創新,突破傳統展演模式的局限。例如,上海奉賢區言子書院推出的創新沉浸式體驗,仿佛將游客帶入了春秋時期言子拜孔子為師的場景。節目現場,游客不僅是參觀者,還是節目的演職人員。在參與活動過程中,游客不僅了解到了一些歷史知識,還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到了春秋時期的一些道德禮儀。景區文化展演、社區巡回演出、廣場藝術節等靈活多樣的展演形式,讓藝術走出固定場所,更好地服務群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展演模式日益普及。例如,云南大理的新年音樂會采用線下演出加線上直播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精彩的藝術表演,真正實現了藝術普惠[。
2.5藝術普及推廣方式
藝術普及推廣方式的創新對于提升群眾文化藝術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各地積極探索符合群眾需求的藝術普及方式,讓高雅藝術走下神壇,走進尋常百姓家。在基層社區層面,如江蘇昆山,推出“周末藝術課堂”活動,邀請昆曲藝術家走進社區,為居民講解昆曲知識,教授基本表演技巧;各地文化站還經常舉辦公益性藝術培訓班,內容涵蓋書法、國畫、民樂等多個門類,為群眾提供便捷的藝術學習渠道。在這些活動中,強調互動性和參與性,讓群眾從單純的觀眾轉變為藝術實踐的參與者,切實提升藝術普及的效果。
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普及活動。例如,面向老年人的京劇票友會、面向青年人的現代舞、街舞工作坊等,讓不同群體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形式。一些地方還創新性地將藝術普及與文旅融合,如蘇州園林推出的“園林藝術體驗季”,讓游客在游覽中感受傳統園林藝術之美,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2.6藝術品牌塑造路徑
藝術品牌塑造是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各地區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培育了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藝術品牌。例如,宿城區的“蘇北大鼓”“蘇北琴書”等打造地方品牌活動,通過定期開展“琴鼓村村行”、藝術交流展等形式,讓這一古老的曲藝形式煥發新的生機。打造集戲曲、雜技、民俗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藝術品牌,在品牌塑造過程中,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創新表現形式,提升藝術品質。通過舉辦藝術節、文化周等品牌活動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擴大品牌影響力。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地方還注重打造特色文化藝術街區。例如,宿城區東關口古運河文化、天津古文化街的皮影戲表演等,讓傳統藝術融入城市文化景觀,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品牌標識。
3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提升策略
3.1藝術場館建設完善
藝術場館是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建設水平直接關系到群眾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便利程度和體驗感。近年來,各地在藝術場館建設方面不斷創新,努力打造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文化藝術空間。例如,宿城在社區打造“十五分鐘文化圈”,設立小型文化活動室、公園微型書屋(可掃碼借書)、展覽廳等,方便居民就近參與文化藝術活動。這些場館在設計時特別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既保持了建筑的藝術性,又充分考慮了實用功能,真正成為服務群眾的文化藝術新空間。
3.2藝術人才培養體系
藝術人才培養是推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各地區積極探索多層次、多渠道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例如,宿遷市文化館開展的“市民藝術夜校”,免費為市民提供聲樂、民樂、舞蹈、戲曲、美術、攝影等課程學習,市民參與的熱情特別高。通過建立藝術人才培養基地、開展藝術教育實踐等方式,為青少年提供系統的藝術學習機會。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地方還建立了文化藝術志愿者培養機制,通過定期培訓和實踐活動,培養了一支熱心公益、專業過硬的文化藝術志愿者隊伍。
3.3藝術活動經費支持
藝術活動經費支持是確保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持續開展的重要保障。各地區不斷完善文化藝術經費投入機制,創新資金籌集方式,形成多元化的經費保障體系。例如,杭州某企業長期贊助西湖藝術節,形成了良好的政企合作模式。一些地方還創新性地開展文化藝術眾籌活動,讓群眾共同參與到文化藝術項目建設中來。值得關注的是,各地還注重加強經費使用監管,建立科學的績效評估機制,確保每一筆文化藝術經費都能真正惠及群眾。
3.4藝術團體協作機制
藝術團體協作機制的構建對于整合文化藝術資源、提升活動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各地積極探索建立藝術團體間的協作平臺,促進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例如,重慶市設立“藝術團體聯席會議”制度,搭建專業藝術院團與群眾藝術團體的對接平臺,在實踐中,通過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場地設施、師資力量的優化配置。鼓勵不同性質的藝術團體開展合作。例如,專業院團與社區藝術團隊聯合排練,以提升群眾藝術水平,特別是在重大文化活動中,充分發揮協作機制作用,集中各方力量,打造精品文化節目。這種協作機制還延伸到了區域間的文化藝術交流,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藝術的融合發展。
3.5藝術發展長效機制
藝術發展長效機制的建立是確保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各地區著力構建系統完善的發展機制,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提供持續動力。例如,廣州實施“文化藝術提升工程”,制定階段性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在機制建設中,特別注重建立健全評估反饋體系,定期開展群眾文化需求調研,及時調整工作重點和方向,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對優秀的文化藝術活動和團體給予表彰和支持,激發創新活力。同時,注重建立文化藝術活動標準化體系,從活動策劃、組織實施到效果評估等各環節,形成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值得關注的是,各地還建立了文化藝術數據統計分析機制,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推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長三角區域,建立了文化藝術資源共享平臺,促進區域文化協同發展。
4結語
新時代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通過創新藝術形式、深化藝術內涵、拓展展演方式等多維度舉措,推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邁上新臺階。從民間藝術到現代藝術,從傳統戲曲到流行音樂,多樣化的藝術形式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未來發展中,需要進一步整合藝術資源,創新展演形式,讓更多群眾在欣賞藝術、參與創作中感受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共同譜寫群眾文化藝術發展新篇章。
引用
[1]曹演婷.新時代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新路徑J].中國民族博覽,2024(14):61-63.
[2]閻萍.新時代背景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有效路徑探究[J].參花,2024(20):122-124.
[3]吳鈺萱.淺析新時代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路徑[J].參花(上),2023(2):134-136.
作者簡介:徐永(1978一),男,江蘇宿遷人,本科,群眾文化館員,就職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人民政府;徐劍澤,男,江蘇宿遷人,本科,就讀于江蘇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