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平等權的內涵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教育公平對于社會公平的核心作用,并將其視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途徑。這一觀點凸顯了教育在國家和黨的發展藍圖中占據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教育權利的平等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它為教育公平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平等權
平等權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人權之一,它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受種族、性別、宗教、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其核心旨在消除不公正的現象和機會的不平等。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權在我國有法律依據。隨著時代的發展,平等權的內涵開始逐漸豐富起來,在教育領域,平等權的實現更是關乎著社會穩定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法對受教育權作出進一步規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边@一規定對全國人民平等的受教育權作出更為具體的保障。
(二)教育平等權
教育平等權在我國通過法律確立的時間較晚,無論是1954年《憲法》還是1978年《憲法》都沒有對平等權和教育權作出明確說明,到了1982年《憲法》的修訂,教育平等權才被確立。需要說明的是,截止到當前,在我國的諸項法律中,依然沒有明確的提出“教育平等權”。但是教育平等權作為一項基本權利,卻可有跡可循?!稇椃ā泛汀督逃ā分嘘P于人人平等和受教育的條文規定可以將受教育權含在平等權之下。在此,我們采用金海關于教育平等權的觀點:“公民為了提高自己的才智、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人際交往的需要,獲得其平等的生存和發展機會。”1換句話說,人民也有權利要求國家為保障教育平等而制定相應保障。教育平等權,不僅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公民作為國家的主體,享有通過教育實現個人發展和社會參與的權利,而國家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有責任通過法律、政策和實際行動確保這一權利的實現。
二、高校對口支援政策的發展
高校對口支援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舉措,其核心目標在于切實實現教育公平,大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這一舉措的重要性在于,它致力于緩和當前教育領域中區域發展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現實矛盾,為提升整體教育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揮著關鍵作用。教育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對口支援政策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已進行20余年,在這段時間里,眾多高校積極參與其中,通過人才交流、學科建設、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為受援高校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活力,有力地促進了區域間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和區域協調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一)對口支援政策前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對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這體現在師資隊伍建設、財政資金投入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這些措施旨在確保各民族人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利。在這一時期,基礎教育成為了援助的重點領域。20世紀50年代,國家發布了《關于內地支援邊疆地區小學師資問題的通知》,該通知明確指出,陜西和四川這兩個與邊疆地區接壤的省份,有責任向相鄰的邊疆省份提供教師援助,并特別強調了為這些地區培養急需的專業人才的重要性[2。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為了應對國內中小學師資短缺的狀況,我國特別設立了一項資金援助計劃。1979年4月,烏蘭夫在全國邊疆工作會議上強調了對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大財政和物資支持的重要性,并倡導內地與邊疆民族地區之間的互助合作。這標志著“對口支援”概念的首次正式提出,顯示了國家對該戰略日益增長的重視程度。[3]到了2000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一項指導性文件,名為《關于推動東部與西部學校對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其中詳細闡述了東部與西部學校之間建立對口支援關系以及“西部城市學校對口支援”的戰略方針。這一文件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在區域互助合作體系構建方面邁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二)高校對口支援政策的探索
隨著2001年中國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國家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然而,東部與西部在教育、經濟和人才資源方面的差距也在逐漸擴大。為了緩解這種區域不平衡,教育部在2001年6月推出了“高校對口支援”計劃,首次倡導高校間建立“一對一”的合作關系,這標志著全國范圍內高校對口支援政策的正式出臺。為了優化新疆高等教育的專業結構并推動其向更高質量的發展,教育部啟動了
《援疆學科建設規劃》,選定了以石河子大學為代表的41所高校,聚焦新疆的特色優勢學科,共涉及82個專業。到了2009年11月,在國務院舉辦的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國家已經初步構建了宏觀政策指導體系、支持與受援高校的聯動機制以及科學的管理和長效機制。盡管如此,對口支援政策在微觀層面和內在機制方面仍需進一步深化理解與完善,目前仍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4]
(三)高校對口支援政策的深化
自2010年起,教育部門發布了《關于深化對西部地區高校支援工作的意見》,強調以服務和推動西部發展為核心目標,并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多項相關措施。2013年5月,教育部門聯合發展改革部門和財政部門發布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一2020年)》,倡導通過省部共建模式,提升中西部高校的教育質量和基本辦學能力,以加速這些地區高校的發展,并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等教育機構。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通過多種途徑,特別是以頂尖大學為依托,向中西部地區輸送優質教育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加大對中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到了2020年,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以學校為主體的教育發展策略。教育部門也提出了精準實施對口支援的新目標,致力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向更公平、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三、高校對口支援政策與教育平等
(一)高校對口支援政策是實現教育平等的要求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也是滿足人民需求的核心。盡管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在規模和質量上均有顯著提升,但城鄉區域發展仍存在不均衡現象,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仍然不均,特別是在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夏氏的研究數據顯示,西部地區的高校入學率比東部地區低 1 3 %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雙一流”大學的分布上,東部地區的數量遠超中西部。此外,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科研和創新能力等方面,西部高校與東部地區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5因此,對口支援西部高校,振興西部高等教育,是實現教育平等的迫切要求。
(二)高校對口支援政策是實現教育平等的途徑
教育對于一個民族的持續進步至關重要,也承載著無數家庭的希望和夢想。隨著國家政策的積極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配開始更多地傾向于西部地區。根據教育部門的數據,我國目前擁有127所省屬本科高校以及部分東部地區的優質地方本科院校,這些高校與中西部地區的116所本科院校建立了互助合作的伙伴關系。針對中西部地區工業發展的需求和受援學校學科建設的要求,每年有4977名和1645名人員被安排參與相關工作,其中超過 9 0 % 的人員最終選擇回到中西部高校繼續他們的職業生涯。通過以上數據能夠清晰地看出,高校對口支援政策的切實有效實施,使受援高校在師資水平、學科建設、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更重要的是,高校對口支援政策是促進西部地區學生享受平等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途徑,為西部地區的學子們打開了通往知識殿堂的大門,讓他們能夠與其他地區的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三)教育平等是高校對口支援政策的核心價值觀體現
高校對口支援政策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政策和教育政策需要有效整合多元價值取向,明確優先價值標準,以確保政策能夠代表并維護大多數群體的利益,同時盡可能兼顧其他群體的需求。即便在某些情況下無法完全兼顧,也應盡量減少對這些群體的不利影響,從而在整體上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和公平性。高校對口支援政策作為國家民族教育政策的關鍵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教育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充分彰顯了黨和國家對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高度關心與深切重視。這一政策以民族平等理論為堅實基礎,致力于平衡各民族間的利益和發展權利,是一種具有重大意義的補償性政策。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對口支援政策,是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差異和高度重視民族教育發展差距的前提下制定的。它基于中國一體多元的基本國情,與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緊密契合,也完全符合實現民族平等的迫切需要。這樣的政策有著明確的目的,即逐步消除教育上的差距,最終實現各民族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神圣權利,為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堅實的教育基礎。
四、結語
從教育平等的視角來看,高校對口支援政策體現了國家對于教育公平的堅定承諾和實際行動,教育平等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它關系到每個人的發展機會。而高校對口支援政策是推動教育平等、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它不僅提升了西部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也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儲備了人才。隨著政策的不斷深化和優化,我們有理由相信,教育平等的目標將得到更好地實現,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應有的教育機會和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金海.淺議公民受教育權的平等保障一一高考移民的啟示[J].理論月刊,2008(08):91-93.
[2]國家民委辦公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法規選編[M].中國民航出版社,1997:94.
[3]劉振天,趙志強.高?!皩谥г弊呦蚋哔|量:歷程、困境與路徑[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0(02):63-72.
[4]教育部《關于印發(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2022-12-17.
[5]杜玉波.推進新時代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興[N].中國教育報,2022-03-09.
[6]領袖與人民始終心連心—一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兩會下團組時代表、委員意見建議辦理落實情況紀實新華社,2023.
[7]溫順生.“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高等教育政策的價值[J].江蘇高教,2010(02):51-53.
作者簡介:衛偉星(1993.8-),男,漢族,河南孟州人,碩士在讀,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