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到底”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屬于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一案到底”教學法包含于案例教學法。“一案到底”教學法是教師在遵循學生知識結構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選取一個能串聯本課知識點的主題案例,向學生提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知識型問題,引導激勵學生思考、討論、整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的“一案”是一個主要的主題案例,并不代表只能有一個案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拓展與主要主題案例相關聯的次要主題案例,只要不偏離主要主題案例就是“一案”。“到底”也并不僅僅局限于一節課堂,也可以是一整個單元的“一案到底”。
一、“一案到底”教學法應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現狀分析
(一)“一案到底”教學法的相關理論概述
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認識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學生對于生活中實際經驗的體悟就是感性認識,它起到了共同經驗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自身感性認識充分討論、分析,最終上升為關于學科知識的理性認識。
人的認識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教師選取的案例要符合實踐性,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從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理論內容主要強調學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而不是被動、機械的接受知識的過程。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建構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一案到底”教學法選取的案例首先就要求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選取的案例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體系相關聯,使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主動接受了知識。“一案到底”的教學過程是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知識,這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思路。
(二)“一案到底”教學法應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一案”選取難度大
“一案到底”教學法能否有質量的應用于教學課堂,案例的選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一案”的選取難度大是應用于課堂存在的問題之一。首先,“一案”的選取不能太小。太小的案例會讓知識與案例的聯系度不夠,沒有解釋知識點的說服力,而過大的案例會脫離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其次,“一案”可能會涉及到其他學科知識,那么就要求教師要提前掌握并準備好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
2.“一案”選取偏離實際
首先,有些思政教師認為學生的知識面要拓展,所以在選取案例時會著重選取分析難度較大的案例。其次,“一案到底”教學法的使用變成了形式主義的課堂教學形式。教師提出了案例問題,學生根據問題討論分析,最后分析的方向都會向教師預設答案的方向靠攏。最后,教師所處環境與學生所處環境不同,教師選取的案例不能夠與學生學習生活、社會生活環境相關聯,就會出現“一案”不能引起師生共鳴而影響教學效果的現象。
3.“一案”設計缺少完整性
首先,“一案到底”教學法的運用還不夠廣泛,很多相關的理論性知識沒有成一個完整體系。其次,這一教學法的開發設計過程復雜,包括“一案”的選取、問題的設定、具體實施等。“一案到底”教學法要求環節設計緊扣,但目前對這一教學法的開發研究并未有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屬于試驗和探索階段。最后,“一案”設計缺少反思環節。教師在設計這一教學法時研究了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卻忽略了反思階段。那么“一案”的設計就缺少了完整性。
(三)“一案到底”教學法應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改進措施
1.加強“一案”與學科知識的聯系
圍繞“一案”主題,在設計“一案到底”教學法時應確立一個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并以其他相關資料佐證,避免強行“小案到底”。案例是載體,問題是鏈接,實施的目的是將知識內容形象生動的傳遞給學生。案例必須從教學內容出發設計,使“一案”涵蓋整節課堂的知識內容。
2.注重教學問題的實踐意義
“一案到底”教學法實施是通過教學問題的提問來推進的,問題的設計與實際課堂討論效果息息相關。
首先,設計問題的深淺程度直接關系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如果案例問題設計的比較簡單,就缺少了激發學生潛能的效果;如果案例問題設計的較難,就缺少了尊重學生個體性差異的實際意義。其次,教學問題的設計要與師生生活環境緊密相連。教師在準備教學案例時,可以提前讓學生收集相關主題的案例,根據學生的收集情況做一個案例整理,進一步根據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選取教學問題2]。
3.提高教學問題的整體性、邏輯性設置教學問題要具備整體性:一要貼近教材。無論是遵循教材順序還是調整教材順序,都要貼近教材;二要貼近學生。學生是討論問題的主體,要從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規律出發設置問題。
設置教學問題要具備邏輯性:每一個案例問題的設置都要前后呼應,上一個問題的解決是下一個問題思考的基礎。問題的設置順序也要遵循邏輯性原則,由簡到難可以激勵學生學習動力。同時,教學問題的設置要與書本中知識點的邏輯順序相一致,有利于學生把握知識點的內在邏輯性[3]。
二、“一案到底”教學法應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設計實例
(一)“一案到底”教學法中案例選取的依據
1.確認教學目標
首先,要分析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對知識點進行深度挖掘,整合知識內在聯系,從而確定教學目標。其次,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目標以人為本,由“知識本位”向“人本位”轉變,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案例選取要多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及身心發展規律。
2.確立分析角度
分析角度包括分析的初始點、分析的邏輯、分析的視角,不同的分析角度,對應不同的案例。
從分析初始點選取案例:應仔細斟酌案例的切口,學生更喜歡、更關注的切口就是這一案例選取的切入點。從分析邏輯層面選取案例:應將案例熟練掌握,將每個體現知識點的案例內容進行標記,再進一步整理羅列出整個案例的內在邏輯性。從不同分析視角選取案例:從當事者視角選取,應著重選取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案例;從旁觀者角度選取案例,要更加注重理性思維,著重選取鍛煉學生思辨能力的案例。
3.確立呈現方式
不同地方,不同學校,不同班級對“一案到底”教學法的呈現方式是不同的。
根據本地的教育條件選取:硬件條件優秀的地區可以選擇多媒體,外出學習的方式。硬件條件較差的地區可以選擇文字、語言表達、圖畫等方式。
根據學校的師資條件選取:有專業教師團隊的學校,在選取案例時可以進行重新加工和創造。針對一般學校,教師在選取案例時可以多選擇優質課堂使用過的案例并根據自身經驗和特點進行改造3。
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選取:優秀學生較多的班級可以選取偏理性和政治性的案例。一般或者較差的班級可以選取學生感興趣并易理解的案例。
(二)“一案到底”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以“公有制主體地位及其表現”為例
1.課前準備
(1)教材分析:本節課屬于必修二的第一課,起引導的作用,帶領同學們走入經濟的大門。
(2)學情分析:學生有一定的探究和表達能力,探索欲強,具備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教學目標:通過對小康一天的生活探究,了解勞動與生產資料的重要性;通過對玉樹村振興的探究,掌握公有制經濟地位、作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必要性與表現。
(4)教學重難點:公有制主體地位;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主導力量。
(5)教學方法:“一案到底”教學法,以玉樹鄉村振興為例。
2.課程實施
教師播放玉樹村十年變化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玉樹鄉村振興背后的密碼,導入新課,案例主題共有兩個案例內容。
案例一:
小康是玉樹村的村民,通過展示小康一天的生活向學生提出問題:“小康在高中第一天的學習生活中享受了哪些產品和服務?這些的生產離不開什么?”簡單的日常生活案例讓學生貼近學習內容,調動學生積極性,順利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最后,拓展與之相關的次要案例,例如校服的生產。
案例二:
探究小康所在的村莊,即玉樹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國家電網的案例。本案例設置三個案例問題:第一個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即可得出答案,再由教師進一步引導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學生閱讀教材小組討論后總結回答。第二個問題學生可以輕松的得出結論,但是對于國有企業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加以說明。第三個問題讓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認識到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再由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得出為什么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3.課后反思
優點:本節課選取了“玉樹鄉村振興”的案例進行教學,將與玉樹振興息息相關的案例安排到教學中來。將“玉樹鄉村振興”作為主要案例主題,設計了兩個次要案例,這樣的設計能更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玉樹鄉村振興的原因,也對知識內容進行了整合處理,此設計就是“一案到底”教學法。
不足:筆者尚在教育實習階段,對案例的設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提出的問題也有待實踐教學的驗證。
三、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一案到底”教學法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這一教學法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這一教學法的現狀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可以更好的將其應用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一案到底”教學法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在鍛煉教師教學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值得研究與實踐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秀萍.“一案到底”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10-06.
[3]葉倩.高中思想政治課“一案到底”教學法的案例選用優化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1.
[4]倪美玲.“一案到底”法在《經濟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1.
作者簡介:
劉婷婷(2000.02-),女,漢族,吉林松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思政;
劉國新(1975.03-),男,漢族,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