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是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博物館納入教育體系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必然要求。現代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是其自身價值的體現,同時滿足了教育領域對常態化教育資源的轉型。國家實施“雙減”政策下,學校要拓展課后服務,就需要利用社會資源,發揮好校外活動場所在課后服務中的作用,教育領域需要與博物館加強合作,共同尋找培養中小學生館校合作教育課程的切入點。博物館資源豐富多彩,各種形式的藏品都在訴說著歷史,依托館校合作,開展共建,可以更好地延伸學校教育,優勢互助,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共同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優秀人才。作者結合珠海博物館近年來開展的館校合作項目進行調查了解,期待基層博物館館校合作開發特色化課程,有所創新和發展,實現教育和實踐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館校合作;館藏資源;中小學生教育;博物館特色化課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9.024
教育已成為博物館不可或缺的屬性,時代賦予博物館更大的責任和使命。博物館作為文化的“儲存卡”和歷史的“解碼器”,豐富的館藏資源與活動能充實學校歷史課程內容,激發青少年學史興趣,從多角度為學生提供理解歷史的素材。館校合作可以延伸學校的教學空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所識所學,也可以激活學生對地域、民族、歷史文化的情感融通,在青少年人格培養、能力培育、素養達成等方面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博物館應該多花心思、多下功夫,使之成為青少年學習道路上真正的“第二課堂”①。
1 館校合作的基礎
2015年9月,教育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明確博物館應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擴大對青少年教育的覆蓋面。2020年10月,教育部聯合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明確指出推動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②。2021年5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③,為大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提供有力支撐,共建教育項目庫。
作為非正規教育機構,博物館通過展覽展示、社會教育活動、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公益講座等教育形式發揮自身教育職能④。學校與博物館是社會群體開展學習性活動或進行學習性思考的兩大重要陣地。館校合作可以實現德育工作“落地生根”,發揮好博物館這個“大學校”的作用,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博物館的館藏資源具有直觀性、具體性和廣泛性,正好與歷史課程的人文性、綜合性和思想性相契合,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館校合作正當其時。
2 館校合作的意義
現代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是其自身價值的體現,同時滿足了教育領域對常態化教育資源的轉型。博物館應聯合學校,遵循“重參與、重體驗、重過程”的教育原則,讓珍貴的藏品資源與中小學課程里的教學內容相互關聯,成為中小學課程的輔助和延伸。博物館通過與學校的跨界合作,以創新服務模式來提升青少年的參與度,進一步踐行博物館教育的職能與使命。博物館攜手學校推進館校合作,通過主題策展、項目式學習、博物館課堂、博物館進校園等,將博物館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讓青少年了解傳統文化,是博物館和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責任。
3 珠海博物館開展館校合作的實踐
3.1 館校合作的前期準備
博物館開展的青少年教育活動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在館內專設的教育場地、展廳或館內其他場所范圍內開展的活動;另一類是在館外舉辦的活動,如在學校、社區或其他場所等。開展的教育活動主要形式有依托節日主題、臨時展覽、館藏文物開發的各類教育活動以及中小學生研學游等。另外還有一種較為精準、有效的實施方式,即館校合作的開發模式,開發形成系統化、特色化、適齡化的教育課程。
3.2 館校教育的資源整合
3.2.1 館內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舉辦多項活動
珠海博物館全力挖掘優質文化資源,不斷擦亮研學實踐教育品牌。博物館積極開展未成年人社會教育活動,為青少年提供模擬拓印、模擬考古、模擬文物修復等多項文化體驗服務。2023年,珠海博物館共開展模擬考古380場次,體驗人數5201人次,開展模擬文物修復體驗活動353場次,體驗人數4417人次。博物館充分利用館藏資源,開展系列高雅文化活動,為未成年人課外參加文化活動提供場地、設備、師資等,讓青少年從活動中切身感受到優秀歷史文化的魅力,提升他們的精神素養和動手能力,讓文物“活”起來。2023年,珠海博物館先后舉辦“植物拓染 環保‘袋’回家”、“讀書小達人”繪本分享會、“趣味水彩體驗”、“非遺裝裱體驗”、“樂游珠博 ‘粽’說紛紜”端午節主題活動等,引導觀眾沉浸式感悟歷史。2023年“5·18國家博物館日”,博物館舉辦“感知漢服之美,弘揚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宣傳華夏禮儀文化,深受青少年歡迎。2023年6月端午節,珠海博物館舉辦“琴與詩同行”公益講座,與親子家庭共同分享古琴琴曲及相關的古詩詞,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2.2 館內提供綜合素質服務:紅領巾志愿者講解員錄制童聲講解音頻
珠海博物館推出的自助導覽童聲講解服務系統是珠海博物館宣教工作的一大亮點,該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深度參與的平臺,提高學子們的文化自信。一是童聲講解拉近了博物館和觀眾之間的距離。該活動讓觀眾能沉浸式體驗展覽的魅力,傾聽有溫度的講解詞。二是童聲講解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之舉。2023年,珠海博物館攜手珠海市香洲區第二十三小學共同創新性推出自助導覽童聲講解服務系統,由7名小學生接力講好珠海故事。該系統通過技術手段錄制童音講解音頻,觀眾既可在展廳點擊收聽,也可拍照小程序碼并保存到電腦或手機上,隨時收聽,把博物館帶回家。該系統是珠海博物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之舉,讓更多的未成年人不受時空限制參觀博物館,體驗多元文化,從而使他們更加熱愛祖國、了解家鄉。
3.2.3 館外主動推送科普教育:送展覽和講座到校園
2023年,珠海博物館在珠海市香洲區第二十三小學、珠海市香洲區第十八小學等學校開展蝴蝶標本巡展,還與香洲區景山幼兒園合作舉辦蝴蝶標本展。珠海博物館組織人力物力,開發多套蝴蝶標本展,有小學版、幼兒版、博物館版,從60框蝴蝶標本中精選12~18框(視展覽場地增減)到各學校巡展,持續在未成年人群中開展科普教育,讓少年兒童從小樹立保護自然的意識,更加熱愛自己生活的這片熱土。同時,珠海博物館還積極為未成年人科普教育的形式注入新活力,三次特邀蝴蝶標本捐贈者在展覽現場與青少年見面,舉辦科普小講座,提高了觀眾的互動體驗,提升了展覽的吸引力。
為配合珠海市香洲區第二十三小學加強愛國愛鄉教育,珠海博物館精心挑選寶鏡灣出土文物標本80件,分“海上停船時使用的石錨”“南越先民燒造的陶器”“捕魚時綁在網上的石網墜”三個類別,于2023年3月在珠海市香洲區第二十三小學展出,開文物標本進校園展出之先河。此舉讓珠海市香洲區第二十三小學的師生大開眼界,對中國海洋文化萌芽階段的歷史有了直觀的認識。
為配合館校合作項目深入基層學校,2023年9月,珠海博物館文史專家在金灣區博物館做題為“珠海歷史概況”的專題講座,講座從寶鏡灣巖畫講到文天祥《過零丁洋》碧血丹心,再到珠海“紅色三杰”覺醒奮斗,以豐富的史實、風趣的語言,向同學們講述了珠海歷史概貌。講座主題鮮明、生動有趣,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
2023年11月,珠海市香洲區第十一小學特別邀請珠海博物館資深專家走進校園,開展了一場以“中國歷史與藝術”為主題的專題講座。講座以人類文明演進史為切入點,引領同學們穿梭于華夏文明的長河,深入探尋歷史發展的脈絡,極大地豐富了校本課程的內涵與外延。此舉契合了珠海市香洲區第十一小學開展的“紋樣的魅力”序列課程,歷時一個月的“歷史穿越,夢回青銅”校本課程探究活動就是序列課程之一。學生從欣賞青銅器的美感、領略青銅時代的魅力,到動手制作青銅器、研究青銅器的密碼—銘文,再到作品布展,探索了“青銅巡禮”的完整過程。此次與歷史的對話,與青銅紋樣的禮遇,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了解歷史的窗戶,帶領學生們進入“青銅時代與青銅文明”的學習,讓同學們認識了后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等著名青銅器,讓學生們認識到祖先創造的璀璨遺產和輝煌成就,感受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加激發了學生們探究歷史的興趣。
3.2.4 館內館外思政教育:舉辦紅色主題課堂
2023年11月,由珠海市委宣傳部主辦,珠海新華書店承辦,珠海博物館協辦的2023年“珠海思享家”思政微課堂系列活動走進珠海博物館。共有150名社區居民及青少年在珠海博物館參加“講好文物故事,賡續歷史文脈”的宣講與參觀活動。此次活動豐富生動,增強了少年兒童熱愛珠海歷史文化、建設國家的社會責任感。
珠海博物館與珠海市香洲區第十八小學于2023年10月簽訂“館校共建”協議,啟動“領悟珠海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活動。同年11月,珠海博物館在珠海市香洲區第十八小學開展館校合作的新探索,送“藝珠海”文化文藝志愿服務活動進學校。珠海市香洲區第十八小學組織120多位學生參加這次歷史文化宣教活動,讓中小學生了解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樹立學好歷史文化報效國家的志向。
3.3 館校合作的實施案例
從2022年起,珠海博物館開展館校合作,與36所學校建立合作關系。2022年9月,珠海市教育局授予珠海博物館“珠海市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稱號。珠海博物館“送文化進校園”教育項目榮獲2023年廣東省“博物館進校園”優秀教育活動推介“十佳”項目。
2023年,珠海博物館共舉辦了8場“送文化進校園”活動,將“會飛的花—蝴蝶攝影作品暨蝴蝶標本展”等展覽送到珠海市香洲區第二十三小學、珠海市香洲區第十八小學等學校。
2023年,珠海博物館開展多場沉浸式體驗文化活動。5月,開展“劇游博物館·共享美好”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以親子互動體驗、家庭參與和傳統文化傳承為主導,以“戲劇+游覽”雙融合體驗為特色,在戲劇情景中了解歷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悟生活和諧之美。直接參與活動的親子家庭超600人,點擊量達12萬次。6月端午節假期,博物館舉行“樂游珠博 ‘粽’說紛紜”主題活動,活動通過設置展館游覽、手工制作、趣探迷宮等不同游戲環節,帶領未成年人和親子家庭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直接參與活動的親子家庭超500人,點擊量達5萬次。9月中秋國慶“雙節”假期,博物館舉行“畫游珠博·濃情中秋”趣味文化創新活動,活動以“畫”為主線,為廣大青少年們提供“思考過去、暢想未來”“感受傳統文化 頌揚民族經典”的交流互動空間,直接參與活動的親子家庭超1000人。10月,珠海市前山小學鳳山春芽文學社的42名學生到珠海博物館、規劃展覽館采風。他們先來到博物館“共同的記憶”展覽,記錄、拍攝珠海歷史變遷,又登上規劃展覽館八樓,眺望港珠澳跨海大橋飛渡珠江口。他們從展覽館的當代城市再回到博物館的歷史世界,從“海洋紀事”的香山煮鹽到崖山之戰,從東南沿海的原始島民到中國首位留學生容閎,看歷史的演變與社會、人物的命運變化。學生們最后來到“珠海傳統藝文民俗文化展區”,在水上婚嫁、三灶鶴舞、舞龍、舞獅與茶果制作等場景復原現場,切身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這些小文學社員對蠔殼墻、共樂園充滿好奇。
2023年,珠海博物館“藝珠海”文化文藝志愿服務活動的志愿者多次與香灣街道、北堤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基層社區合作開展活動,將非遺技藝小課堂送到社區的未成年人家門口。3月,珠海博物館聯合香灣市民藝術中心(香灣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傳承雷鋒精神”親子拓印體驗活動,活動中首次加入木版年畫課程,與傳統拓印課程一并送到社區。5月,珠海博物館又攜手北堤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香灣街道北堤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快樂童趣 趣味六一”親子拓染體驗活動,緊扣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讓社區居民體驗植物拓染,并現場共同制作拓染環保袋。7月,珠海博物館聯合桂山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追憶寶鏡 拓印留芳—寶鏡灣虛擬展廳和親子拓印體驗”活動,課程內容有寶鏡灣講解、VR虛擬展廳體驗和拓印體驗。8月,珠海博物館又聯合萬山鎮東澳文化中心為海島未成年人和親子家庭帶來一場“探尋海洋文化 領悟非遺魅力”的主題活動,活動內容分為“非遺課堂”講解、VR眼鏡虛擬展廳展示體驗、傳統拓印體驗三大板塊。豐富新穎的體驗讓青少年們身臨其境,仿佛走進博物館展廳,現場氣氛活躍,深受歡迎。
4 結論及啟示
4.1 結論
博物館作為文化的“儲存卡”和歷史的“解碼器”,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與活動充實學校歷史課程內容,激發青少年學史興趣,從多角度為學生提供理解歷史的素材,這是新時代博物館的責任和使命。博物館如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改變參觀方式,可結合大數據、數字化,如VR虛擬展廳體驗,讓學生身在校園就可以看到博物館的歷史文物與陳列現場,也可以多舉辦青少年們喜歡的講座,如建設“云端文化課堂體驗”等,講好珠海故事,弘揚嶺南文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使之成為青少年學習道路上真正的“第二課堂”。
4.2 啟示
博物館要以文物藏品為中心,對特色文物和歷史文化資料進行深度資源整合,全面提升教育職能,深度與學校強強聯手,開展高質量的館校合作項目。一是館校合作需要有長期的生命力和活力。博物館要開發特色課程,定期對廣大學生開展科普教育和歷史文化教育,使學生們從小樹立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嶺南文化以及保護自然的意識,更加熱愛自己生活的這片熱土。二是配備專業的教育項目課程研發師資。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專職人員、專業人才和學校老師等都要總結平時教學規律,做出教學項目完成度評價,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個性化和需求研發不同課程,重視收集學生的感受、建議和評價。深度挖掘博物館里文物藏品背后深厚歷史、高超技藝、藝術價值、科研價值等,開展題材新穎、探究性強、寓教于樂的館校合作共建活動,真正推動現代化教育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
注釋
①潘紅.“館”中窺“教”:博物館館校合作模式探索:以泰州市博物館為例[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6):17-19.
②黃明慧.館校合作模式下博物館教育課程開發探索:以中國海鹽博物館“銅鏡課堂”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3(1):236-238.
③王晨.“雙減”政策下博物館進校園趨勢分析:以南京市博物館與南京外國語學校小學部“觸摸南京歷史”課題方案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8):69-72.
④王詩宇.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模式探究:以大連博物館館校合作實踐為例[J].大連大學學報,2023,44(6):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