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分發揮中國(河南)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創新中心的產業孵化、創新引領作用,啟動“東方元素 + 國潮國風”數字資產庫建設,自主研發Eeasten(虛擬現實數字媒體資產數據描述)標準等,于2024年6月上線國內首個聚焦傳統文化的智能化創作引擎一“大象元”AI創作與應用平臺,打造虛擬現實電影《唐宮夜宴》《隱秘的秦陵》,將中華文化符號與XR空間娛樂技術結合,實現觀影體驗從靜態觀賞到動態沉浸的質變。同時,在全國多個重點城市積極打造了集文娛體驗、文旅體驗、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空間載體,探索拓展產業鏈條,成功帶動了演藝、文創等當地文旅消費。這是一直以來堅持技術底層架構重塑、內容生產范式顛覆、組織機制破舊立新、產業生態跨界融合的成果。
以“改革永遠在路上”的信念,緊跟時代步伐,勇于突破邊界,積極擁抱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浪潮,堅持探索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新型主流媒體發展之路,以技術創新為牽引,深入推進系統性變革,憑借清晰的戰略方向與務實的改革舉措,成功闖出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激活新型媒體第二曲線增長的發展新路徑,也讓一直以來不斷推進和深化的系統性變革更加堅實有力。
一、技術革新,驅動創新引擎
緊町前沿科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搶抓數字經濟新風口,搶占人工智能新賽道,堅定推動自身數智化改革。建立“6云3系統”的技術架構,打造融媒體業務的技術賦能全鏈條,實現內容生產、風險控制、分發渠道以及精細化運營等多個環節的全面貫通;4K/8K超高清制播云與AI內容審核系統無縫對接,虛擬制作系統與區塊鏈版權保護平臺協同運作,云協作平臺實現跨地域協同創作等先進的技術集成,讓技術支撐從工具層面向生態層面進化。同時,在全臺推進人工智能技術使用培訓,形成“人人善用工具”的氛圍,讓技術支撐從專業部門走向全員賦能。
二、內容迭代,升級文化IP
立足“內容為王”,錨定“文化 + 科技”,積極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讓AIGC 技術深度嵌入創意生產全流程,成為內容進化的“共生體”,為用戶帶來更加豐富、精準、個性化的視聽體驗。加速迭代升級“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中國節氣”、《常識中國》、《中國家宴》等文化IP,全網傳播量已突破2000億。以垂直化、場景化、智能化的內容產品,多維度解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塑造文化生產傳播新樣態。創意推出系列AI短視頻“中國瑞獸之屋脊獸”,以人工智能加持個性化內容生產,精心雕琢歷史長河中絢爛多彩的中華文化畫卷。
三、結構優化,推動全員轉型
順應大勢,按照互聯網發展規律深化內部機制創新,實行“工作室制 + 項目制”矩陣化管理,讓創意要素突破部門壁壘自由流動,建立以產品為中心的組織,打造開放、包容、共享、創新的組織形態。加速落后產能出清,不斷推動機構整合,從頻道、頻率供給側改革到集約化作戰單元的組織重構,實現了“系統集成”的思維躍升;通過雙向選擇、競聘上崗,實現靈活的“能上能下”,年輕制片人主導億元級項目成為新常態;倡導“以貢獻論英雄”,每年開展出彩項目評選,單項目獎勵最高150萬元,引導全體員工主動走出舒適區,尋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增長空間。
四、融合向新,引領移動互聯傳播
前瞻性提出“移動優先”策略,以“大融合”思路搭建自有全媒體傳播平臺一一大象新聞客戶端,把握“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作為“稀缺資源”的潛在價值,以技術為底層邏輯,以數據為核心資源,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聚合線上線下各類資源,有效連接起互聯網場域下的場景空間,實現功能和服務全面提升,以流量和效果說話。大象新聞客戶端下載量突破1.6億,日均點擊量超230萬,端內日活超10萬,端外日活超400萬。融媒體矩陣千萬級粉絲賬號增至11個,500萬級賬號呈現快速增長勢頭。突破地域媒體的傳播局限成立大象國際傳播中心,打造“SeeTheElephant”海外賬號矩陣,粉絲量超600萬。
接下來,將進一步發揮創新中心的引領作用,推動思維方式、生產方式、支撐方式變革,持續深化“技術驅動型”創新向“生態建構型”融合的邁進,在更宏觀的層面進行系統性變革:持續推動人工智能嵌入全媒體工作機制,重構生產傳播流程,提升效率、能力和創新潛力,加速形成主流媒體新質生產力;繼續放大移動互聯平臺的聯動工作機制,通過相互連接的平臺系統間的多重引力抓住更加流動化的用戶,以情感共鳴、心理認同深層次聯結用戶、觸達用戶;更加重視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延展性,以數據為基點創新盈利模式,深度融入數字產業,做強傳媒經濟。
在數智時代的新起點上,當體制機制創新遇見技術革命,當文化自信擁抱數字文明,將以一場深刻的系統性變革,探索新型主流媒體多元化發展的廣闊路徑,為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新型主流媒體貢獻河南廣電經驗。
(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
責任編輯:曹婧逸